APP下载

微写作: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2017-01-16江成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瑟夫韩麦尔于勒

江成明

微写作起始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原意就是以微小说、微故事、微笑话等形式的短篇作品创作。由于它具有内容短小、形式题材都比较自由等特点,近年来也被教师引入课堂,作为阅读习作课上的小练习。微写作在课堂的活动形式一般是根据特定的模板设计一些仿写,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增强学生兴趣。

一、微写作——夯实语言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应该放更多的注意力在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那么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我们看到的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众说纷纭,再加一些摇头晃脑的阅读这些情况比较多,而最重要的语文实践“写”的训练却微乎其微。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却又苦于大作文练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微写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个仿写环节,较短的时间力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再停留在“知道了”的肤浅层面。

在组织七年级上册“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习作活动时,考虑到每个景物都有独特的地方,只有方方面面观察仔细到位了才能把景物写好写活,笔者跟学生一起学习了“诵读欣赏”中的几篇佳作片段,选取了其中《晚秋的原野》片段“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涌动着一片红波;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作分析。作者叶以群采用由上而下的视线,放宽眼界全景欣赏原野;描写天空、白光、高粱时连用三个比喻串成一串排比相关相连,整个片段将原野晚秋描绘得独具特色。

分析过名作的特点,作为练习,笔者安排一次“用我的眼睛看校园”活动,集体观察校园的景物。然后模仿《晚秋的原野》写作方法,选用一定的视线顺序纵观校园全景,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型习作练习。老师给予范例:“夏天的校园有着独属于它的热情奔放。碧空万里无云,炎热的太阳直射而来,而校园里学生的活力和热情更是火球般的太阳的几十倍!旗杆顶端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草地上的小草因为酷暑难耐也全都耷拉着脑袋,像极了因做错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

语言水平的提高只有练习,让学生接触语言训练实例,而不只是空洞的讲解和分析。通过简单的片断练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使其更乐于拿笔表达所见、所闻、所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长

众所周知,苏教版语文教材摘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课堂教学的经典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这些名家大作中往往设计了一系列如对比、反衬等写法,在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述上更为细腻。为了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老师在阅读课上也设置了微写作活动,且这种仿写不拘泥于对美词佳句的仿写,要把关注点放在重点情节及主人公的重要活动处。更为细致的仿写可以很好地缩短学生跟作者的距离,帮助其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和写法,从而指导自己的写作。

例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文章主要写菲利普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并意外发现幻想中的富翁于勒其实是个穷困潦倒的水手,详细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富翁梦碎后露出的丑恶嘴脸,借他们的前后反差反映当时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在乎金钱利益,置人伦亲情于不顾的社会现实。小说亮点在于视角的选择“我”作为观察者叙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把作者对社会的爱憎寄托在“我”身上,更能引起共鸣。文章中有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此处设计微写作活动,当若瑟夫克制要认回叔叔的冲动,喊出“先生”后,又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的时候,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老师给予范例:“小若瑟夫心里很多疑惑,这是我的亲叔叔,爸爸的亲弟弟啊,跟爸爸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怎么能不认他呢?这么多年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您一定受尽了苦难,我现在能帮您的就是这十个铜子的小费,等我长大到承担得起生活的负担一定接您回来,让您感受家的温馨”。这处的仿写模板设置了特殊手法,让孩子的纯真、善良反衬大人的冷漠,使得菲利普夫妇的势力浮于纸面,他们的刻薄看起来更加丑陋无比。这次微写作活动,把若瑟夫的善良表现得更清晰,当时情景下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揭露出来,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就浮于纸上。比起单纯的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领悟和接受作者的真实情感,通过仿写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微写作——解放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选择的是很多国内外大作家的代表作,特殊的时局下他们有着特定的情怀,基于此,他们的文章的真正内涵往往是我们无法完全揣度和理解清楚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去理解但又绝不禁锢他们的思维,在课堂结束后还能给学生再次阅读留下无穷遐想。以小见大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最大特点。小学中一堂法语课是普通的小事,但作为被迫改教德语的最后一课却是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韩麦尔先生所代表的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背景是法国在战败后经历烧杀抢掠,与学生如今的幸福生活有太大的差别,他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文章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各有一条感情线索,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对法语的不舍其实是对祖国的留恋和对侵略者的痛恨;小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影响了他,使他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亡国惨痛,唤醒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本课结束后笔者设计一个创新型微写作活动,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在“最后一课”之后发生了什么,在给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老师给予范例:“受到韩麦尔先生悲愤情绪的感染,学生们并没有离去,相反在片刻的静寂后,他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他们的高喊召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他们一起高喊‘打倒普鲁士!一法兰西万岁!”通过这一微写作活动,学生对于当时侵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不作限制的开放性写作让学生打开了思陆,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这样的微写作活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随后的教学中应设计更多形式的微写作,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猜你喜欢

瑟夫韩麦尔于勒
优雅的秘密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下课之后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出版名家
——贝内特·瑟夫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