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研究

2017-01-16顾琴芬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虚词文言词义

顾琴芬

在现代教学中,初中语文教材里收录了大量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思想的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使自己的语言修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文言文,本文详细探究了有关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三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剖析文言文语境中的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语境中的虚词用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用法便是兼类,兼类就是说同一个虚词存在几个和多个不同的意思,举个例子:文言文中“之”这个字包含的词义就是最多的,收录在《辞源》里面的“之”字就有7个不同的意思:①至,②往,③姓,④连词,⑤助词,⑥介词,⑦代词。而由国内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历经多年的深入探究之后所写的《古汉语虚词》里面,“之”字的词义使用已经高达16种以上。所以,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在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学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意思和用法,而一个字特定唯一的字义往往可以通过它在文章里所处的段落位置和在文章中出现的语境来进行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一定要结合虚词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和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比如“之”字在“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个语境中,“之”的意义为代词“它”。而在《陋室铭》中,在“无丝竹之乱耳”这个语境里面,“之”的意义为助词,意思为“的”。在以上“之”字分别代表代词“它”和助词“的”的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文言虚词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意思,但是在固定的一篇文章固定的一个语境里面往往只有一个意思而不会有多个意思。这就告诉我们,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境来弄清文言虚词的意思,而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揣测字面意思。

二、解析文言文中虚词的字形

中国汉字的外形结构各不相同,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虚词的外在结构解析字形来了解它的音、形、义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也是当前初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实用的方法,简称“形体结构破字法”。在文言虚词的学习过程中对文言虚词的结构进行正确的解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利用这种“形体结构破字法”对文言虚词进行讲解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对虚词字形结构的解析能帮助学生了解字的外形结构、把握它的读音从而对字的意思有初步的理解。

在此以“为”字举例,在甲骨文中“为”字的字形是一头大象被一只手拉着。在古代大象这种动物是被用作劳动的牲畜,就像今天的牛一样,直到现在,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如缅甸、泰国还在使用大象劳动,所以不难理解“为”的本来意义是人们使用大象从事劳动。因此古代人们把烹饪食物称作“为食”,把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称作“为田”,把对湖泊溪流的治理称作“为川”。随着这种意思延生开来,人们进行的各项活动都称作“为”,像“为医”、“为师”等。另外“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的“为”也是从事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思。用解析字形的这种方法对文言虚词“为”进行解析,向学生进行讲解会使学生很快弄清这个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语文老师在对文言虚词的讲解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形体结构破字法”对学生进行讲解,把每个文言虚词拆分解析,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文言文中虚词的古今词义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自然对现代字词意思的理解比较容易,可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到了现代,随着白话文的产生,古代许多的字词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对古代文字的理解变得比较困难,然而古文和现代文的意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联系,由于语言文字的继承性,现代汉语字词的意思很多都是根据古代文字的词义演变过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既要把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解释它的词义和用法,又要注意分清古今词义的区别,既不能简单地把现代汉语的意思套用在古代文字的身上,又不能含糊地把古代字词与现代汉字进行死板的比较。如文言文中“但”是一个限制活动范围的副词,词义为“仅仅”、“只”的意思,可是它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的连词,为“但是”的意思。在文言文《乐府诗集·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史记·李斯传》中“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以及《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些句子中的“但”理解为“只是”的意思而不是表示转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学习一定要注重分清古今词义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学好文言文虚词有着很多有效的方法,在初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对文言虚词的讲授过程中应该采用上述正确的方法讲解文言虚词,并且平时还要多督促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猜你喜欢

虚词文言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字意与词义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