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2017-01-16王业超
王业超
摘要:2012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提出以来,各高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认真践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形成了一些新颖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习;践行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度育人
合理的制度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保障。《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发布后,全国各高校高度重视,纷纷召开推进会,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文件精神,迅速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合理的组织领导和分工合作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扎实推进的首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各高校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将意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求各高校建立合理的制度,进行规范和激励,实现制度引导到行为自觉的改变。
(二)深化课堂教育,信仰树人
课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其作为主阵地的作用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应当成为引领学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社会主义的内涵应当是科学的学科体系的内核所在。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就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调整和创新。要实现创新,改进和调整,就要系统地搜集材料,全面的研究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授课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教学的吸引力、课程感染力、教师的凝聚力才能真实体现出来。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培育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使词汇化的理论转向文法化的信仰,真正实现教材、课堂、头脑的线性传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三)拓展实践活动,文化立人
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各高校也要重视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团支部、学生会的作用,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实践载体,拓宽实践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契机,配合全程推进的读书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和服务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增强针对性和认同性,达到文化立人的目的。
(四)树立模范人物,事迹感人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塑造。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一方面还是要坚持学雷锋活动的推行,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情操,供养精神文明风尚,推动学雷锋活动走进继承团支部、班集体,使其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另一方面,注意发掘学生中的典型。树立身边鲜活的“教材”,激励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以中国梦引领大学梦,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五)牢筑宣传阵地,舆论化人
信息时代,舆论引导在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路径。线下,借助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制作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研讨、依法治国主题讲座、返校思想座谈会等专题会议,面对面与学生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出“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互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们的热情。牢筑宣传阵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和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一)先进榜样的模范作用和制度规范的养成作用相互补充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先进榜样的模范作用和制度规范的养成作用相结合,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个人英雄主义抬头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文化活动的每一方面都需要完善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使其融入日常学生工作,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长效化。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原因在其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代表,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美德与习惯,规范的制度只是强制化的保障,身边的优秀人物则是学习的楷模,是美德与情操活的化石。社会力量凝聚的根本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作用,身边的榜样要比遥远的名人更能打动人,激励人,利用身边的榜样,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实际化和常态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以典型相徇,以基层落实,为制度所保障。
(二)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和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相互促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媒体工具不能够满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就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避免说教形式,使学生喜欢上手机网站,并乐于接受宣传的价值观念。[1]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通过校园网络的交互,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优势相融合,将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交流贯通,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的文化环境、大学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的制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革命教育的深化,地方文化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熔铸于大学文化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行为化,自觉化,让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发挥文化熏陶作用的排头冰,落到实处,做成实际,产生失效。
(三)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相互配合
课程是学习的主阵地,这是在前文已经叙述过的,而文化活动做为第二课程,对于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要让学生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觉,就要让学生们了解中共国情,了解社会实际,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专业的职业价值相融合,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回馈社会,锻炼自我。一方面,专业教师理应指导学生开展座谈、主题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切身体会,内心认同,让大学生体会生活,体验社会,寻求灵感。同时积极采取主题幻灯片观看,电教片播放,潜移默化,大力宣传,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展社会实践爱你平台,扩大社会实践领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实践和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践行价值观。
三、结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要继续深化教育,推进学习,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处,出实效,开创青年学生“学习”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3):76-8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