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
2017-01-16高威
高威
2004年的早春,我读研三,一边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一边开始着手找工作。一次坐在公交车上,经过省作协大楼,无意中瞥见鸭绿江杂志社的牌子。和很多人一样,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刊物,却未料到它与我在同一城市。我要感谢自己年轻时的勇气,冒昧地打电话过去问是否需要文字编辑,意外的是,对方没有多问就应允我第二天过去看看。这段现在写起来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开启了我与鸭绿江的七年之缘。
就这样,我从一座象牙塔走进了另一座象牙塔。这里有值得我尊敬的师长,他们不仅文学素养深厚,更为人宽厚善良、宠辱不惊,待我亦师亦友,帮助我迅速融入新环境;同龄同事更是彼此间坦诚相待,心无芥蒂,情深意长,亲如一家。
鸭绿江,本是世间亿万条江河中的一条,而今于我却是那么亲切,随便在哪里听到看到,心里都泛起波澜,回忆满溢。她是每天清晨推开办公室的门,迎面而来的混杂着稿纸和烟草的气息;是读不完的稿子和处理不完的电子邮件,是废寝忘食沉浸其中的全身心投入,是大海捞珍珠的满怀期待;她是对情节处理的质疑、对字词的推敲、对取舍的纠结;是满页的修改校对,是费尽心思填写的稿签;她是下版前的紧张忙乱和付印前的小心翼翼;是拿到新一期刊物的满足,也有发现漏洞时的懊悔;她是看到一篇好稿件的欣喜若狂,是与作者倾心交流达成共鸣的酣畅淋漓。在这里,我有幸成为距离文学那么近的人,和同事们一起一边脚踏实地一边憧憬未来。记得那时常有从前离退休的老同志来社里小聚,各位前辈都对我们年轻一代寄予了期望。我们年轻人喜欢听他们讲那些关于杂志社的往事,特别是在那个文学最繁盛的年代,杂志社的辉煌历史,听起来像童话般美好又似乎遥不可及。每每这时,我们都既为自己是一位鸭绿江人感到骄傲自豪又责任重大,同时也为纸媒没落文学小众现状下杂志社的前途命运担忧。
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一份工作让人倾注那么多情感与梦想,让人如此温暖而感伤,也让离开充满不舍与愧疚,还有深深的祝福。来到新单位,领导谈话,问为什么来,我随口说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领导点头赞许。可我心里特别忐忑不安。
感谢鸭绿江杂志社的召唤,让我有机会倾诉一下离别后的相思,就像和最亲近的长者撒个娇。离开的日子里,鸭绿江真正成了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一位。虽然,我只陪伴了她这七十载春秋的十分之一,但她却将陪伴我终生。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必将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向着文学的彼岸砥砺前行。而我呢,即使我这样一位她漫长岁月中的匆匆过客,也因受她熏染而略显不同。无论身在何方,做何职业,都秉持着对文字的感恩和敬重,都怀着一颗正直纯真、坚强又柔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