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宫颈癌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
2017-01-16吕涛李平新吕晓玉尹科郝轶
吕涛 李平新 吕晓玉 尹科 郝轶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超声造影对宫颈癌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
吕涛△李平新 吕晓玉 尹科 郝轶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宫颈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造影检查图像,以未受累的宫体肌层作为对照,分析宫颈癌病灶时间-强度曲线特点,评价超声造影作为宫颈癌筛检试验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结果 与正常宫体肌层相比,宫颈癌病灶呈现不一样的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特点,主要表现为增强时间较短,增强强度较高,并出现早期消退,增强晚期呈低增强。超声造影中诊断价值最好的参数是RSR,其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100%,约登指数为85.2%,其次是TTP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85.7%,约登指数为82.0%。结论 经阴道超声造影及对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的定量分析能够真实的反映宫颈癌病灶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特点,较常规超声更能清晰的显示病灶形态肌层浸润情况,有助于提高术前临床分期的符合率。
宫颈癌; 超声造影; 经阴道超声; 筛检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原位癌好发于30~35岁,浸润癌好发于45~55岁[1]。宫颈癌侵袭度的预测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对宫颈癌的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改进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宫颈癌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显示[2]。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估宫颈癌的侵袭程度,动态观察放化疗后残留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运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宫颈癌诊断提供新思路,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34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3.6±13.4)岁,34例宫颈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治疗,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临床分期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修订的宫颈癌分期标准,其中Ⅰ期9例(ⅠA 5例,ⅠB 4例),Ⅱ期17例(ⅡA 10例,ⅡB 7例),Ⅲ期6例(ⅢA 3例,ⅢB 2例,ⅢC 1例),Ⅳ期2例(ⅣA1例,ⅣB1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经阴道超声造影前均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范围,记录病变大小、形态、回声特点及周边组织情况,观察病变内部及周围血流情况,选择病变最大径切面作为最佳切面,能够最大程度显示病灶情况,经肘部静脉注射造影剂,开启造影模式,连续实时观测3 min,开启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软件,选择感兴趣区进行造影参数的分析,分析参数包括: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达峰时间-造影剂显影时间,ET)、增强强度(EI)、增强强度/增强时间(RSR)、造影剂消退一半所需要的时间(HWOT)、1/2增强强度/半洗出时间(HWSR)。
1.3 宫颈癌病理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修订的标准:Ⅰ期,肿瘤严格局限于宫颈(ⅠA镜下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5.0 mm,水平浸润范围≤7.0 mm,ⅠB 临床肉眼可见病灶局限于宫颈,或是临床前病灶>ⅠA期);Ⅱ期,肿瘤已经超出宫颈,但未达盆壁,或未达阴道下1/3(ⅡA无宫旁组织浸润,ⅡB有明显宫旁组织浸润);Ⅲ期,肿瘤侵及盆壁和/或侵及阴道下1/3和/或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ⅢA肿瘤侵及阴道下1/3,未侵及盆壁,ⅢB肿瘤侵及盆壁和/或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Ⅳ期,肿瘤超出真骨盆或侵及膀胱或直肠粘膜(ⅣA肿瘤侵及临近器官,ⅣB肿瘤侵及远处器官)。
2 结 果
2.1 正常子宫超声造影下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 对未受累宫体肌层(34例)、未受累子宫内膜(28例,因6例宫腔积液过多内膜显示不清)、未受累宫颈(15例)的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未受累宫体肌层平均在第14.32 s时开始增强,平均达峰时间为30.71 s,未受累子宫内膜平均在第16.13 s时开始增强,平均达峰时间为32.87 s,未受累的宫颈平均在第14.41 s时开始增强,平均达峰时间为31.14 s,未受累子宫内膜开始增强时间高于宫体肌层和宫颈,廓清时间低于宫体肌层及宫颈,见表1。
表1 正常子宫超声造影下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s)
注:与宫体肌层相比:aP<0.05,与子宫内膜:bP<0.05。
2.2 正常肌层与宫颈癌病灶超声造影下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比较 对未受累宫体肌层及27处宫颈癌病灶的造影-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宫颈癌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廓清时间均短于宫体肌层,增强强度及增强强度/增强时间明显高于宫体肌层,造影剂消退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短于宫体肌层,1/2增强强度/半洗出时间高于宫体肌层。这说明,与正常宫体肌层相比,宫颈癌病灶呈现不一样的造影-强度曲线特点,主要表现为增强时间较短,增强强度较高,并出现早期消退,增强晚期呈低增强,见表2。
表2 正常宫体肌层与宫颈癌病灶超声造影下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比较
注:与宫体肌层相比,aP<0.05。
2.3 超声造影各参数值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软件获取超声造影参数的诊断临界值,采用筛检试验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灵敏度最高的是TTP与HWSR,特异度最高的是RSR,RSR是超声造影中诊断价值最好的参数。见表3。
表3 超声造影各参数值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3 讨 论
宫颈分段诊刮是宫颈癌最主要的确诊方法之一[4]。研究[5]发现,宫颈分段诊刮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且对于癌细胞的浸润肌层程度、盆腔、腹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则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获取,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取得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宫颈癌患者的CT检查会受到骨盆骨骼的影响,图像显示往往不良,MRI也因价格昂贵、检查费时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5],因此超声检查就成为了宫颈癌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本研究发现,经阴道超声造影能为宫颈癌患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超声造影下,正常子宫肌层及宫颈部强度表现为自外侧肌层向内膜层依次增强,造影剂首先进入子宫主要血管,沿途分支呈放射状进入子宫肌层。宫颈癌组织富有大量新生血管,且血管内径粗细不均,走形迂曲不规则,无逐渐变细的征象,与周围正常组织明显不同,因此与正常宫体肌层相比,宫颈癌病灶呈现不一样的造影-强度曲线特点,主要表现为增强时间较短,增强强度较高,并出现早期消退,增强晚期呈低增强,宫颈癌病灶与正常宫体宫颈形成较清晰的界限。对于形态学改变不明显的Ⅰ期宫颈癌患者,超声造影能明确显示宫颈异常灌注区,并对其做出正确诊断,对于Ⅱ期及以上的宫颈癌病例,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肿瘤异常血流灌注区域,即使形态学未发生改变,其清晰度也较高,较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更能准确判断的宫颈癌病灶的肌层浸润情况,从而提高了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6]。
[1] 张金慧,杨宗利,房世保. 超声造影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6):395-398.
[2] 余秀华,施红,钱斌,等. 超声造影对宫颈癌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2010,7(7): 1176-1186.
[3]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8.
[4] 张晓燕,蔡胜.超声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2): 2392-2394.
[5] 管玲,张庆明,袁宏,等.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的超声造影表现[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6): 514-516.
[6] 管玲,杜润家,王丽云,等.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宫颈癌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4):863-867.
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编号:XJC201393)
R445.1;R737.33
B
1000-744X(2016)07-0765-02
2016-02-03)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