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消费: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

2017-01-16匡贤明蔡文龙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顺差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匡贤明 蔡文龙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311)

释放消费: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

□匡贤明 蔡文龙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311)

当前,我国经济正走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也处于结构调整的历史关键时期。结构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但也离不开需求端的分析。尤其是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结构快速变化,成为一个重要变量。本文以推进结构调整为目标,以消费需求释放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关系,探究消费需求释放对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内外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消费需求释放有利于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消费水平差距缩小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消费需求释放有利于打破“双顺差”的锁定。因此,消费需求释放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内外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动力,可以在助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消费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内外结构

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是对多年来过于强调需求管理、忽视供给侧的“纠偏”,但并不是否定需求管理,更不是离开需求谈供给。正如权威人士明确提出的,我们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只手都得抓,但要主次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经济发展历史看,供给服务着需求,需求引导着供给。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是供给问题和结构调整的先行变量。我们要更加有效地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客观上需要对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消费需求与结构调整的内在关系,并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内外结构三个方面探索消费需求释放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与角色。

一、消费释放与结构调整的一般分析

不少研究表明,消费需求释放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效应。除此之外,消费需求释放往往伴随着结构的调整,从而形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坚实基础。反之,消费需求被抑制,结构调整也将缺乏强大动力,甚至陷入“路径锁定”中。要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把握消费需求的释放趋势,形成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

(一)消费需求释放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导向的经济,消费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自然人作为社会主体实现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同时,消费需求释放对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般来说,消费规模越大,市场越大,结构调整的空间也越大。大的经济体在结构调整上比小的经济体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投入结构为例。当前各国都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加大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建立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没有消费需求在规模上的扩张和结构上的调整,技术创新将失去方向和目标[1]。

从经济生活看,创新与试验室工作之间的区别在于,企业创新不是基础研究,需要得到市场回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希普(Hippel)认为,许多领域中的用户本身就是重要的创新源[2]P25-30。用户在使用原有产品过程中发现了不足,或找到了某种新的需求,从而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我国13亿人的市场需求,能够容纳各种创新行为。我国在投入结构中要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从13亿人的消费大市场这一突出优势出发。

(二)消费结构调整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消费结构的变化,形成了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力,带来了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内外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

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与人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顺序相对应的。一般来说,每次消费结构升级都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时,农业在总体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纺织、电子、日化初加工行业和基本能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得到较快发展;当社会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时,居民对工业原材料需求增加,冶金、化学原材料、石化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出现工业化初期的基本特征。随着人们需求的进一步升级,教育、医疗保健、信息通讯、金融保险等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开始迎来巨大市场空间。如果没有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很难获得升级的强劲动力。

2.投资结构。经济发展离不开投资,在特定阶段甚至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这种投资不是盲目投资,而是建立在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上、有市场需求的投资。所谓“有效投资”,是在市场环境下的有市场需求的投资,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投资。反之则是低效和无效投资。有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当年投资与本年消费和前1-2年消费高度相关,由消费引致的投资才是有效投资。当前,我国人均资本存量还很低,需要大量投资,但同时却出现巨大的产能过剩,成为增长中主要的风险。投资过剩与投资短缺并存,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方式,客观上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消费需求导向,缺乏市场出清的硬约束。

3.就业结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工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弱一些,尤其是重化工业不可能吸纳大规模的就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相当多的服务供给离不开劳动者这个载体。因此,消费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又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调整。这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行,但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减反增,重要原因在于全社会服务需求在不断释放,带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比如,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6.7%,但服务业占比达到52.8%;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三)消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调整经济结构,必先释放消费需求、调整消费结构。尽管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消费与结构调整这一逻辑关系会以比较复杂的形式体现,但消费释放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经济结构调整是消费释放的“果”,这个逻辑关系是非常清晰的。我们要推进结构调整,要让结构趋于“均衡”,就需要有一个“锚”,这个“锚”,就是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化和结构的升级。因此,研究消费需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

二、消费需求释放与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产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第二产业主导的格局上。随着这些年消费需求释放,尤其是公共需求释放,形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43.9%),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之一;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然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消费需求释放不到位的挑战。能否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一)消费需求释放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动力

对消费需求释放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学者做过深入研究。例如,尹世杰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归纳为“消费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中消费结构变化居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3]P2-4;不少学者用VAR分析我国总体及一些省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4]。这些文献的基本结论均为:消费需求释放与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

1.消费需求释放扩大了产业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市场。在生产-消费这个简单循环中,产业(生产)就是为消费服务;而随着分工程度的细化,产业链不断拉长,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其市场是下游产业的需求(引致需求),但下游产业的最终出口仍然是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无论产业链有多长,产业发展的基础最终还是依赖于消费需求的扩张。

2.消费结构调整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消费结构发生变动后,市场需求萎缩甚至消失的产品或产业,会由于所耗费的要素和劳动投入得不到社会承认而无法得到弥补。如果不考虑资产的专属性,厂商利润的不断萎缩将使其减少甚至取消对该产品的要素投入,厂商资源转而配置到有新的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重构的过程。

从国际经验看,消费需求释放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以1960-1978年美国结构调整为例,这一期间美国恩格尔系数从18.87%持续下降到13.74%。在消费结构上,美国居民农产品的消费比重以及工业品消费比重均有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上升。但是,消费结构变化速度要快于产业结构变化速度。1960-1978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只下降了0.8%,而农产品消费的比重却下降了5.7%;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5%成为支柱产业,而同期居民的劳务消费的比重却上升了6.7%[4]。这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呈现同向变化趋势,但消费结构变化先于产业结构变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需求升级不一致的突出矛盾

消费结构变化引发产业结构变化,反过来,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将抑制消费需求释放,陷入到“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相互锁定的状态。2001-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以服务消费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占比稳步提高,从52.01%提高到52.84%,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投资结构占比反而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

表1 2003-2007年产业需求结构与投资结构的变动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历年的投入产出表整理

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表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可以看到我国2003-2007年产业需求结构变化与投资结构变化的存在的错配。2003-2007年,第一产业需求比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但投资结构仅下降0.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需求结构与投资结构比较匹配;第三产业需求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投资比重反而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使得第三产业出现明显的投资缺口,这是服务业供给短缺的根源所在。

(三)消费需求释放与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前景

随着消费需求的加快释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望加快推进。有学者利用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测算表明,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可以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6个百分点[5]。通过建立我国2006~2010年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矩阵并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发展型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1.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将提高2.89个百分点。到2020年,如果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比重达到58%,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57.53%,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表2 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估算(单位:%)

数据来源:笔者测算。

三、消费需求释放与城乡结构调整

城乡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大挑战之一。这既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共性问题,更有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特殊问题。从我国经济运行实践看,消费需求释放与城乡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消费需求规模与结构与城镇趋同,奠定了人口城镇化的坚实基础;而人口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又成为农村消费需求释放和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

(一)消费水平差距缩小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最终表现之一就是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甚至趋同。尤其在公共消费上,城乡之间没有明显差距。

比如,在城乡基础设施上基本趋于一致。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数量不足1万的小城镇相当于我国农村区域,但是生活方便程度并不亚于城市。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是基本一致的,包括供水、供电、通讯、绿化、道路建设、垃圾与污水处理等等[6]。再比如,城乡公共服务趋于一致。以挪威为例,挪威在文化以及地区认同感方面是个多样化的社会,但就教育水平和城乡生活水准而言,挪威却是一个比较趋同的社会,他们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人人平等”,不管生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人都应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7]P124-126。

图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因此,城乡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最为核心的在于城乡消费水平的逐步缩小,消费公平程度不断提高。这个问题近年来已被一些学者,如刘尚希、陈志武等关注到。从实际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而在一个时期内持续扩大。1990年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比超过3∶1,到2004年达到3.8∶1。这几年随着农村政策调整和体制变革,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开始缩小,2012年下降到3.24∶1,但也超过了城乡收入差距。

(二)农村消费需求的释放形成城乡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城乡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是消费需求的变化。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从这些年情况看,农村消费需求正处于释放的关键时期,由此形成了城乡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经验看,城市居民在达到人均收入6000元水平之后,空调、电脑、手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农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将出现明显的增长态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速出现了农村快于城市的趋势,2009-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快于城镇居民1.3和1.1个百分点,奠定了农村消费需求释放的基础。

图2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三)消费需求释放与城乡结构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消费需求释放正在形成城乡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并不断淡化城乡经济社会意义,使城乡仅仅成为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从当前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看,根据收入绝对数,城乡差距约为12至15年;从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看,落后约10年;根据家庭彩电和电冰箱数量看,农村分别落后城市12年和16年。如果农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2020年的农村消费需求市场结构与水平有可能达到2010-2012年城镇消费水平。

初步测算表明,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有望达到21120元,按城镇化率60%水平估算,农村消费市场有望接近12万亿,是当前农村消费规模4.2万亿的3倍左右。这使得城乡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改变,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趋势将部分对冲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农村消费大市场将逐步成为现实。一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2012年的3.26缩小为2.14左右;二是居民消费总额达到49.7万亿元,农村消费占比有望从2012年的21.67%上升到2020年的23.3%。从而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缩小。

表3 城乡消费结构调整前景

数据来源:笔者初步测算

四、消费需求释放与内外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是双顺差这一内外结构失衡。从现实情况看,实现内外结构平衡,需要多方面的体制政策调整,但调整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

(一)消费需求抑制与内外结构失衡

我国在经济增长中出现了长期的双顺差,在世界经济史上非常罕见。自1982年我国有完整国际收支记录以来,截至2012年底的31个年度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出现顺差已达19次。1996年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两大账户开始出现持续性顺差,由此形成我国特有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即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国际收支也未受到太大影响,仍然保持“双顺差”格局。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才首次出现逆差。我国之所以出现世界上很少见的长期双顺差,根源上在于国内消费需求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难以在国内得到有效化解,形成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1.储蓄-消费失衡。根据双缺口模型,储蓄过剩和引进外资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我国储蓄过剩和引进外资同时存在,一方面,储蓄规模超过投资规模的规模逐步扩大,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外汇储备增长和货币发行是直接正相关,最后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又持续扩大。这实质上反映出两个深刻问题:一是我国收入转化为消费的机制不健全。我国消费不旺的状况形成了高储蓄,而高储蓄则带来了高贷款和高投资,这种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居民将收入过多地存入银行,导致对消费品的进口逐渐减少。二是相对于高投资和高产出,消费率过低使得国内产品到国外寻找出路,导致经常项目持续大规模顺差。

2.产业失衡。余永定指出,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吸收的FDI主要并不是用于进口,而是用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致使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8]。国民经济持续较大顺差是国民经济外部失衡的一种表现。换言之,我国吸引的FDI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其主要的目标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由此形成了双顺差。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教育、旅游、金融、医疗、家政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出现明显的贸易逆差。

3.消费不足引发双顺差的传导途径。从我国过去几年增长的情况看,双顺差的根源在于国内消费需求没有有效释放出来,形成消费不足的基本格局。其基本传导途径是:

从外部市场看,中国的双顺差与美国的双逆差形成互补,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均衡是无法持续的。正如史蒂芬·罗奇指出的,“几十年来,美国和中国过于依赖双方建立的一种权宜婚姻。中国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并心甘情愿购买美国政府激增的债务。”[9]P50-55但是罗奇也认为,这样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它扭曲了这两个经济体,不利于它们进一步发展。

图3 消费不足与内外结构失衡

(二)中国走向消费大国与内外结构重返均衡动力

要有效调整内外结构,除了在外汇制度、出口制度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加快释放消费需求。

我国消费需求释放有望打破“双顺差”的锁定。我国内外结构失衡的根子在“内”,即消费不足。“外”的因素,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凸显了“内”的问题。要理顺内外均衡,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释放国内巨大的消费潜力。罗奇给中国转型开出的药方是,加快建立消费社会,有效激活大众消费。尤其是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降低预期的不确定性;通过财政等手段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

过去几年我国出现的结构性改善,根源在于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例如,外贸顺差占GDP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7.61%下降到2012年的2.82%,并且基本上稳定在4%以内;经常帐户顺差占GDP比重也在下降,从金融危机前最高的9.4%降到了2011年的1.4%水平。这几年我国外贸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出口增速的下降,更多的是进口的加速,是国内需求加快释放带来对外部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李稻葵研究表明,从2007年开始,进口上升中有71.2%来自于消费品进口的增加,进口消费品占比和总数都在较快上升,成为顺差下降的重要动力。这表明中国内需的上涨事实上是外部结构改善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外部失衡缓解的主要因素[10]。

(三)消费需求释放与内外均衡调整前景

有研究认为,如果把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50%,就意味着每年将会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让老百姓消费[11]。初步预测表明,我国2020年内需规模达到45-50万亿元。如果这个需求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双顺差的失衡格局有望得到实质性转变。按2013年我国进出口情况,如果未来几年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2-3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将停止增长,被动超发的压力将明显减轻。

如果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得到释放,不仅会给自身发展带来深刻变化,也将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最大的变化是,我国将从传统的“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消费”[12]。消费需求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突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实质性转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将摆脱单纯的低成本优势,而建立在可持续的消费规模优势上。尽管我国制造业成本上涨,但是83%的跨国制造商还是选择继续在中国的运营,而吸引他们的,正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力市场。大部分决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认为,将中国加入自己全球供应链的公司比仅将中国作为低成本及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的公司更具竞争优势[13]。

五、简要的结论

消费释放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效应,而且带来了结构调整效应,是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内外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对于我国这样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结构调整只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释放带来的规模与结构变化。过去几年我国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已经带来了结构调整的某些积极变化。如果到2020年,我国45-50万亿元的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有效释放,产业、城乡以及内外等的结构调整有望呈现加速态势,从而在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1]关士续.基于消费动因的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

[2]埃里克.冯.希普.技术创新的源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3]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时杰,王东京.论消费结构的先导演进趋势及其诱导[J].消费经济,1987(1).

[5]彭志龙.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可以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6个百分点[J].统计研究,2007(1).

[6]刘志杨.借鉴美国经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N].青岛日报,2013-02-23.

[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8]余永定.从“双顺差”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调整[N].人民日报,2006-08-21.

[9]史蒂芬·罗奇著,易聪等译,失衡: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0]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J].新金融,2013(6):10-19.

[11]郑新立.扩大内需就要提高居民消费率[N].经济参考报,2009-04-01.

[12]迟福林.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消费”有望取代“中国制造”[N].新华每日电讯,2014-04-03.

[13]沈威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N].经济观察,2008-03-21.

(责任编辑:廖才茂)

Releasing Consumption: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Optimizing Economic Structure

KUANG Xian-ming CAI Wen-long

(ChinaInstituteforReformandDevelopment,Haikou,Hainan570311,China)

At the current,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s advancing toward the new normal of moderate and high-speed growth,and is also at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but it also requires analysis of the demand side.Especially,the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demand is changing rapidly in our country,being an important variable.This paper,aimed at the goal of boosting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releasing consumption demand,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demand and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and probes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 release of consumption demand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external structure.The result of research shows that,the release of consumption demand is beneficial for expanding the spa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decrease of consumption level is helpful for the promo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release of consumption demand beneficial for breaking the lockage of “dual trade surplus”.Therefore,the release of consumption demand is an important drive up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external structure,and also a major drive for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helping optimiz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while keeping the moderate an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of our country.

consumption demand;structural adjustment;industrial structure;urban-rural structure;internal-external structure

2016-12-16

匡贤明(1978—),男,江西泰和人,博士、研究员,博导,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实践;蔡文龙(1990—),男,浙江杭州人,博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理论。

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海南省十三五农村全面脱贫的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6-35)阶段性成果。

F014.5

A

1674-0599(2017)01-0100-08

猜你喜欢

顺差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