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全面小康的生态文明建设观

2017-01-13□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价值观文明

□张 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全面小康的生态文明建设观

□张 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是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的逻辑要点,体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决胜全面小康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亟待补齐,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重视生态修复,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小康;生态价值;生态资本;生态修复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小康,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要义是全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典型短板,人民群众关于一般性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的同时,对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的需求非常急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这五大发展理念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真正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摆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的“两张皮”的问题。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是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的逻辑要点,是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两张皮”的重要抓手,应该成为全面小康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观的核心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在人与物的关系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中,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一个赶超型国家在数十年中几乎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存在错误理解,过分强调两者的对立,在实践中处于要么选择生态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要么选择经济发展而放弃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状态,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典型短板。要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状态,摆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的“两张皮”的问题,必须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对价值的认识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只注重那些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的资源和价值。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乃至破坏的规模和程度日益扩大,逐步导致了空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如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价值,出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形成了生态价值理论,将地球生物圈作为生命维持系统或人类生存系统的价值定义为生态价值。根据生态价值理论,生态价值是通过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支撑和保护人类活动或影响人类福利水平的功能或服务,例如生物生产功能、维持大气组成、稳定和改善气候、控制洪水减轻洪涝和干旱灾害、环境净化、维持物质和基因库等[1]P286。从生态价值观出发,生态环境不但具有价值,本身就是财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新价值,换言之,生态价值能够资本化。理论界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生态价值上升到了生态资本的高度,将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定义为自然资本或者生态资本。例如,我国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先生曾经提出,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可统称为可持续发展资本,而生态资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环境资源,即进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吸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二是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各种生态要素及质量,包括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等;三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状态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有用性;四是自然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即生态潜力[2]P5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就是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资本观的生动表述。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3]P209。在这次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可谓切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要害。改革开放以来,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根源之一,就是一些地方领导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成了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冲突的境地,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成为理念和实践之间的“两张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他们没有把生态环境视为重要的财富和价值,没有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反而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资本观,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资本观,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上理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理解了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本的概念,树立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资本观,就在认识上打破了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置于对立冲突境地的思想窠臼。也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多次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总之,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的逻辑要点,是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两张皮”的重要抓手,应该成为全面小康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观的核心内容。

二、新常态与全面小康背景下生态需求的战略性变化:呼唤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

中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时候,中国经济社会在努力走向全面小康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出现了重要变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特征之一,是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进入了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为1005美元或以下者,属于低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1006-3975美元之间,属于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3976-12275美元之间,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为12276美元或以上的属于高收入经济体。2010年的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口径,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260美元,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口径,2010年中国GDP401202亿元,按13.4亿人口和1比7汇率计算,约人均4277美元,从两种口径来看,中国都已经迈过了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及格线。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阶段性意义,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接近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规划。邓小平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4]P226。在1987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这一战略规划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要均衡,之所以强调全面小康,是在总体性的人均收入指标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对于全面发展的考虑和要求。

阶段性特征之二,是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双双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如图1所示),同时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 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的概念来概括这一新状态,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被再次强调。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条件下,中国社会需求也随之出现重大战略性变化。其中,重大战略性变化之一,是全社会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求的战略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改善问题,逐步上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这一重大战略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本来就是全面小康的短板之一,在人民群众关于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旺盛需求面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就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在客观上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的呼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图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季度数据

三、生态修复:全面小康时代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的重要抓手

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生态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在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无法满足人类正常需要压力下人们开始着手保护生态环境,力求生态资本的存量不再减少。但是,仅仅保护现存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服务需求的。这一客观事实促使理论界更进一步研究寻求生态资本存量增加的路径,生态修复由此成为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工程实践的热点。相对于被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免受破坏的相关措施,生态修复的对象是已经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其立意和追求在于通过人的活动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内部关系,进而保持生态平衡。相对于被动的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态保护,是提升生态生产力的积极手段,应当成为全面小康时代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3]P209,就是对生态修复再造生态价值、增加生态产品和生态财富存量、提升生态资本的积极作用的肯定。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重建已损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停止进而打破生态系统被破坏的链条,运用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水平。生态修复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将生态修复真正受到重视并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围绕着这一概念形成了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多种表述。这些表述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 “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借助于人力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

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能够解决生态环境不再继续遭到破坏的问题;而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是将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部署全面小康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修复生态双管齐下。在许多发达国家,河流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学者吴季松将生态修复的过程定义为创造第二财富——自然资产的过程,并对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到2050年,随着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成,必然带来一批循环型产业的发展,其中,生态修复产业将和旅游业等共同成为世界十大产业之一[5]P3。

四、实践启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发展生产力

在树立、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我国有很多地区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中,北京近年来在建设“绿色北京”方面的探索是值得关注的个案。从中可以看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生态修复在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的实践意义。

北京山区县的“沟域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鲜活证据。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将“西部发展带”作为北京主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接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将北京的十八个区县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在探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沟域经济”的核心内涵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址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目前,“沟域经济”在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蓬勃发展,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

在北京市的各山区县中,门头沟区是实施生态修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典型个案。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正西,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8.5%,平原仅占1.5%,其西部的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全区平均海拔高度760米。门头沟区的主要产业,以“黑、白、黄”著称——以煤炭、石灰、砂石为代表的采矿业一直是支撑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辽代该地区已用煤作为燃料,元代所产煤炭已大量供应大都城,新中国成立后的门头沟区更是一个“因矿而生”的行政区域,被誉为首都的“一盆火”。针对长期煤炭、石灰、砂石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门头沟区在全国较早开始了生态修复探索。门头沟区的生态修复针对区域生态恶化的特点,选取了煤矿废弃地、采石废弃地、采沙废弃地、公路边坡、废弃煤窑以及退化山体六类比较典型的生态破坏类型进行生态修复,共采用了20多项国内外生态修复先进技术。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的做法和经验,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2007年,国家科技部将门头沟区确定为“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门头沟区的生态修复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门头沟区的“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山区群众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提高,使更多山区群众摆脱了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

北京市的实践充分说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未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更要坚定的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体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我们应该在生态修复这一新兴产业方面做积极的尝试,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结合的发展路径,使生态修复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进而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造血”功能。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6]。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生态修复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目前政策支持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必然限制生态修复及产业化发展。例如,将被破坏土地修复后的土地产权、使用性质方面的问题就亟待政策方面的解释与支持。再如,生态修复属于长期建设,慢工出细活,并且覆盖多个管理和专业领域,各部门能否给予长期、持续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也是影响生态修复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探索创新生态修复的投融资机制。目前生态修复的投资者几乎就是政府,这种由政府出资的单一融资模式无疑存在弊端。一方面,生态修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容易导致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政府独立投资运作,使项目相对缺乏灵活性。因此,可以考虑社会资本的介入,通过社会融资方式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高速发展。第三,在依靠科学技术引导生态修复的同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探索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结合的发展路径,引导当地居民从低附加值产业向生态产业和高端旅游业、服务业方向发展,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以获取群众支持,使生态修复工程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1]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刘思华.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1997(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N].光明日报,2016-01-08.

(责任编辑:朱文鸿)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logical Capital:the Idea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for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ZHANG Yong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Economics,PartySchooloftheCPCBeijingCommittee,Beijing10044,China)

The ideas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logical capital are logical points connecting the ideas to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embodying the idea that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ity.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horta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need to be reinforc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public demand for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ever increasing.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nd practice the ideas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logical capital,think highly of ecological recovery,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ecological products.

comprehensively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ecological value;ecological capital;ecological recovery

2016-09-28

张勇(1974—),男,山东德州人,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管理。

D61

A

1674-0599(2017)01-0045-06

猜你喜欢

生产力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漫说文明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