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早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建议
2017-01-16叶挺云谢子正许渭根蒋天梅
叶挺云,谢子正, 许渭根,冯 波, 蒋天梅
(1.瑞安市植保检疫站,浙江 瑞安 3325200; 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3.绍兴市农技推广总站,浙江 绍兴 312000; 4.象山县植物保护站,浙江 象山 315700)
2016年浙江省早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建议
叶挺云1,谢子正2, 许渭根2,冯 波3, 蒋天梅4
(1.瑞安市植保检疫站,浙江 瑞安 3325200; 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3.绍兴市农技推广总站,浙江 绍兴 312000; 4.象山县植物保护站,浙江 象山 315700)
2016年,水稻恶苗病在浙江省早稻主要种植区部分田块集中重发,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为近5年之最,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从菌源、品种抗性、药剂浸种及操作措施等方面总结了恶苗病在早稻上重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早稻; 恶苗病; 发病原因; 防控; 浙江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病原学名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种子带菌是恶苗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一般由伤口侵入,病症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2016年,水稻恶苗病在浙江省早稻上发生面积及程度骤增,发生特点也与前几年有明显差异。作者总结了2016年水稻恶苗病在浙江省早稻上的发生特点,结合早稻主栽品种抗性、主要栽培制度、药剂运用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今年早稻恶苗病重发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控建议。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广、发病面积大
2016年浙江省恶苗病在早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往年。据瑞安、金华、绍兴等地植保部门调查,田间病株率在10%~20%,部分田块最高达到60%,全省发生总面积约6.6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的56.5%。2010—2015年,浙江省早稻恶苗病发生面积稳定在2.67万~4.00万hm2[1]。
1.2 田间症状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2016年浙江省早稻在苗期即见恶苗病发生,症状主要以徒长型为主,田间表现为叶鞘细长、徒长、叶色淡黄及死苗等。进入分蘖末期出现大规模发病田块,田间症状表现为病株高矮与健株差距不大,发展至孕穗期前后陆续枯死,极易与螟害、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1.3 主要种植品种发病程度重
浙江省早稻种植品种主要以中早39、金早47和中嘉早17为主。金早47为高感品种,对恶苗病抗性为9级,自然发病率在30% 以上;中早39为感病品种,对恶苗病抗性为7级,自然发病率在20%~30%[2];中嘉早17为高抗品种,对恶苗病抗性为1级,自然发病率在5% 以下。中早39为浙江省近年来主推品种,播种面积占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据余姚、诸暨、瑞安等地调查,中早39秧田发病率近40%,移栽后苗期大田发病面积也近20%。
2 重发原因
2.1 菌源充足
恶苗病的主要病源是带病种子和病稻草。2015年秋季浙江省以阴雨天气为主,省内繁育的种子质量普遍不高。据瑞安植保站调查,农户自己留种的种子发病较轻,而购置其他地区种子的农户则发病较重。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这对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导致病稻草积累多,田间菌源充足,为恶苗病重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预防措施操作不当
目前浙江省防治恶苗病主要措施是采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据瑞安、金华、诸暨等地植保部门调查,2016年部分农户在早稻浸种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浸种时间过短,植保部门要求温水浸种48~72 h,多数农户只有24~36 h;部分农户使用冷水浸种,导致浸种的效果不佳;同时 3月上中旬浙江省有大范围降温天气,需要更长的浸种时间才能获得理想的药效。二是部分农户未使用规范器具浸种,未在专用浸种池中浸种,在大船或田边水沟中浸种,导致种子未能与药剂充分接触,达不到杀菌的目的。三是部分农户催芽时间过长,播种时种子损伤严重,导致恶苗病重发。
2.3 病菌抗药性上升
近几年浙江省早稻浸种药剂以咪鲜胺和氰烯菌酯为主。咪鲜胺在使用多年后,恶苗病病菌抗药性上升,防病效果减弱;病菌对氰烯菌酯敏感性较高且不同地区间差异不显著[3- 4],2016年部分农户采用氰烯菌酯浸种,则病情较轻。余姚、象山、瑞安等多地201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浸种操作下,氰烯菌酯的预防效果好于咪鲜胺。
3 防控建议
3.1 建立无病留种田,截断病害初次侵染
浙江省目前虽然没有理想的高抗恶苗病的早稻品种,但可以参考实际生产中不同品种恶苗病发病程度的差异,选择恶苗病相对发病较轻的品种进行种植。做好制种基地农技人员和农户的培训工作,识别恶苗病病状类型,不放过隐症病株,确保不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让建立无病留种田落在实处。同时在留种田收获脱粒时,避免种子损伤,选用健壮谷种,阻断初侵染机会。
3.2 规范操作技术,选用适合药剂
一是选择适宜药剂。恶苗病菌已对咪鲜胺产生抗性,其抗性频率已达82.14%[3],大部分菌株抗性水平为中抗,浸种效果较差,宜采用氰烯菌酯浸种。二是掌握适宜浓度。陈尤嘉[4]指出,25%氰烯菌酯悬浮剂浸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在晚稻苗期、分蘖末期与穗期的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在穗期差异更为明显。从环保和经济效益角度考量,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浸种是较为合适的浓度。三是明确浸种时间和注意事项。拌种时要将种子和药液拌均匀,必须让稻种直接接触到药液,让种子充分吸收药液,浸种时间必须保证48~72 h[4]。要先将浸种药剂配成药液后再倒入稻种,切不可先放入清水后再倒入药剂。浸种时必须处于蔽光状态,药液需淹没稻种。
3.3 做好栽培管理,进行全程防控
恶苗病在稻田中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根除,应在药剂处理种子的基础上,加强栽培技术措施。一是做到适期播种,避免低温播种而影响浸种效果,播种前催芽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种子受到损伤。二是做到适时、适量施肥,尽量少使用氮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成穗率。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恶苗病病株要尽快、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减少菌源,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或沤制堆肥,彻底切断菌源。
[1] 石建尧.浙江省常规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恶苗病抗性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1.
[2] 杨红福,吉沐祥,姚克兵,等.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研究及治理[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94- 96.
[3] 郑睿,聂亚锋,于俊杰,等.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J].农药学学报,2014,16(6):693- 698.
[4] 陈尤嘉.氰烯菌酯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及安全性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7):79- 81.
(责任编辑:张才德)
2016- 12- 15
叶挺云(1975—),男, 浙江瑞安人, 农艺师,从事植保植检工作 ,E- mail: 715040949@qq.com。
10.16178/j.issn.0528- 9017.20170327
S435
A
0528- 9017(2017)03- 0449- 02
文献著录格式:叶挺云,谢子正, 许渭根,等. 2016年浙江省早稻恶苗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3):44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