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间质瘤的影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2017-01-16王德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梭形胃壁组织化学

王德华 兰 军 肖 刚 徐 亮

(孝感市中心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放射科,湖北 孝感 432000)

胃间质瘤的影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王德华 兰 军 肖 刚 徐 亮

(孝感市中心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放射科,湖北 孝感 43200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影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志本用显微镜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查CD17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等抗体标志物。回顾分析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影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31例胃间质瘤中,良性14例。交界性7例,恶性10例;GI提示胃腔内充盈缺损,黏膜撑开,可见龛影;CT平扫见与胃壁相连的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肿块,增强示肿块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平扫与胃壁相连的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强化;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形和上皮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率93.5%,CD34阳性率83.9%,SMA阳性率16.1%,Desmin及S-100均为阴性。结论 胃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特征影像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胃间质瘤;影像诊断;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胃间质瘤(gastric srtomao tumor,GST)是起源于胃壁的间叶性肿瘤,占胃部肿瘤的1%~3%[1]。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之前,多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2]。现证实该肿瘤是一种独立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为提高影像诊断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本院自2009年8月至2016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间质肿瘤,以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7.4岁。

1.2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25例,黑便18例,返酸、嗳气6例,消瘦、贫血2例,体查腹部触及包块7例。

1.3 方法:23例行上消化道气造影检查(GI),16例行螺旋CT扫描,其中9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6例行MRI扫描,其中2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1例均行光镜观察及对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合蛋白(Desmin)和S-100等5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凡形似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CD117表达阳性,或CD117表达阴性而CD34表达阳性、结合蛋白表达阴性者诊断为胃间质细胞瘤[3]。

2 结 果

2.1 影像学表现。上消化道造影(GI):15例腔内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大小为3 cm×4 cm~13 cm×16 cm,周围黏膜撑开或展平,其内7例发生于胃底部,在胃泡内气体衬托下,可见与胃壁关系密度的软组织肿块,9例可见龛影,龛影最大直径约为6 mm;8例腔外型中,3例显示胃体受压,变形或移位,另5例无明显异常改变。

CT:16例平扫胃壁见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肿块,大小为2.5 cm ×3.4 cm~14.3 cm×18.5 cm,CT值25~40 Hu,其中11例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界清,密度均匀,5例呈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肿块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其内见不规则液化坏死区,未见明显钙化影。增强后,6例表现为均匀中度强化,CT值为60~75Hu,3例呈不均明显强化,CT值为75~125 Hu,肿块液化、坏死区始终无强化。肿块静脉期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大于动脉期。

MRI: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略高信号4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6例中,5例边界清晰,大小为4.2 cm×6.1 cm~10 cm×13 cm,周围有不完整包膜,2例肿块内见不规则坏死区。2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肿块信号较为均匀,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1呈均匀略高信号。

2.2 病理形态:31例中,良性14例,交界性7例,恶性10例。良性大体切面呈灰白色,边界清,质地较硬;交界性,大体密度稍不均匀,质地稍软,边界尚清,部分肿瘤有出血坏死;恶性,大体呈鱼肉状,质软,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其中3例肿瘤有局部转移和浸润。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学形态主要表现为2种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本组以梭形细胞为主22例(70.9%),上皮样细胞为主6例(19.4%),两种细胞混合型3例(9.7%)。

2.3 免疫组化分析:本组31例胃间质瘤,CD117阳性29例,占93.5%,CD34阳性26例,占83.5%,SMA阳性5例,占16.1%,S-100及Desmin均为阴性。

3 讨 论

3.1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瘤是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消化道,也可发生于网膜、系膜、后腹膜,但好发于胃(50%~70%)和小肠(20%~30%)[4]。发生率男女无明显差别,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组平均年龄为57.4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GST可发生于胃底、胃体及胃窦,本组以胃体多见。肿块体积可大可小、多在黏膜下或伴有浆膜外生长,常发生囊变、坏死、出血[5]。肿瘤位于黏膜下时,部分肿瘤可穿透黏膜形成溃疡。临床症状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贫血、呕血、上腹部隐痛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或其他检查时无意发现。Nishld等[6]认为GST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直径>3 cm或出现坏死溃疡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

3.2 影像表现及评价

3.2.1 GI:胃腔内局部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发生于胃底的GST可见与胃壁关系密切的软组织肿块,周围黏膜展平、壁柔软,蠕动无明显异常,可见龛影形成。现代胃肠双对比造影术与数字成像术的有力对合,使腔内病变及黏膜细微结构的清晰度明显改善,GI诊断胃间质瘤,可以显示病变部位、大小、黏膜情况及肿块表面是否有溃疡等。但GI对腔外生长肿瘤难以显示,观察肿瘤与胃壁的关系不及CT和MRI。

3.2.2 CT:胃腔变小,肿块与胃壁相连,平扫多为低密度,因肿瘤较大时容易合并坏死、囊变或出血,此时密度多不均匀,一般无明显钙化,肿块表面亦容易出现溃疡。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始终无强化,静脉期或延时扫描强化通常比动脉期明显。CT诊断胃间质瘤,能直接显示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相邻器官有无侵犯以及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转移。已成为GST常规的检查方法[7]。使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还可以更好的显示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2.3 MRI: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周可见细线样T1WI、T2WI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坏死区、囊变区无强化。GST的MRI信号无特征性改变,但MRI可多方位成像,较其他检查方法能更好地显示肿瘤位置、形态及相邻结构的关系,对周围淋巴结的显示也是其他检查方法无可比拟的。另外,MRI还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判别。

3.3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光镜下观察见肿瘤由排列成编状的梭形细胞和(或)呈上皮细胞组成,与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难以区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及CD34阳性在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免疫标志物再不能作为GIST良恶性判断的依据,同时证实GIST大部分来源于未定向分化的、原始的间质干细胞。

综上所述,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性肿瘤,GI、CT是诊断GST的常用检查方法,能了解肿瘤部位、大小等,其表现有一定待征性,MRI对GST的定位更有优势。确诊还需依赖于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1] Horton KM,Juluru K,Montogomery E,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f gasrtointestinao stromal tumors with pathology correlation [J].J Comput Assist Tomogt,2004,28(6):811-817.

[2] 闻捷先,丁红,刘利民,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2):267-269.

[3] Miellinen M,Majidi M,Lasola J. Path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gastroin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a review[J]. Eur J Cancer, 2002,38(Suppl 5):839-851.

[4] Boggion HE,Fernandez MP,Logrono RD. Cytomorphology of: diagnostic role of aspiration cytology,core biopsy and immunochemistry[J].Diagn Cytopathol,200,23(3):156-160.

[5] 杨扬.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对照[J].交通医学, 2009,23(2):199-201.

[6] Hirota S,Isozaki K,Moriyama Y,et al.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of c-kit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rtomal tumors[J].Science,1998, 279(15350):577-580.

[7] 夏云宝,吴铭,刘光彦,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术,2002,18(1):78-79.

R735.2

B

1671-8194(2017)13-0098-02

猜你喜欢

梭形胃壁组织化学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卷丹的显微及组织化学观察
勘误声明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空腹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