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志海教授运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痤疮经验

2017-01-16冯志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志海舌草赤芍

李 胜 冯志海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医话医案

冯志海教授运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痤疮经验

李 胜1冯志海2△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肺胃热盛证是痤疮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冯志海教授认为痤疮初起多由肺经风热引起,又常与胃肠湿热内蕴相兼而致肺胃热盛证,给予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在宣肺疏风、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兼以健脾利湿、清热通腑,疗效明显。

痤疮;防风通圣散;肺胃热盛证

痤疮是一种颜面、胸背等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发育期,西医认为痤疮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初起多为粉刺,除粉刺外还有红色小丘疹、脓疱,严重者可见结节、脓肿、囊肿,易遗留有色素沉着及凹陷性瘢痕,且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1]。痤疮在中医学中属“粉刺”、“酒刺”等范畴,历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不尽相同,并有丰富记载,如《诸病源侯论·面疱侯》曰:“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冯志海教授认为,此处论述的病因病机是肺经风热,循经上犯。然而,现代人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导致湿热内生,或是由于素体胃肠有热,导致胃肠湿热内蕴不能下达,逆而上蒸,皆可发为痤疮,表现为疹色红且多发于颜面、胸背,常伴有口干、口中有异味、皮肤油腻,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2]。此症的病位在肺胃二经,故冯志海教授认为,痤疮初起多由肺经风热引起,常与胃肠湿热内蕴相兼而致肺胃热盛证,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认为痤疮往往相兼为病,临证之时,以病因病机为关键,应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表里兼治,在以宣肺疏风、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兼以健脾利湿、清热通腑,疗效明显。

1 防风通圣散方解

防风通圣散由防风、川芎、当归、芍药、白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荆芥、栀子、甘草组成,为表里双解常用方,出自金代医家刘完素《宣明论方》,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之效。方中麻黄、防风、薄荷、荆芥,在寒凉的膏、芩、山栀配合之下,辛凉解表,使在表之风热,由汗而得以疏散;大黄、芒硝、滑石、栀子,前二药通利为主,以泻热通便,使在肠胃之热邪,由后而泄,后二药《本经》谓之:“主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鼻”,可清热利尿,配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诸药合用,使三焦之实热得以清解,兼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以柔肝,有祛风止痒之效,麻黄配伍石膏、甘草、白术清内热,和胃气而健脾[3]。纵观全方,本方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同时于散泻之中,寓以补养之意,发汗不伤表,攻下不伤里,达到表里、气血、三焦同治的目的。冯志海教授临证之时,对以肺胃热盛证为主要病机的痤疮,运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处方中含苦寒药物清肺胃热,易损伤脾胃,故常在清热基础上给予健脾益气和胃药物,既保护脾胃,又可化湿浊,对痤疮的治疗常有确切疗效。

2 验案举例

2.1 验案1 患者王某,男,23岁,2017年3月23日初诊,主诉:面部反复多发丘疹2年,加重伴疼痛1月。症见:面部丘疹,色红,部分化脓,疼痛,偶有痒感,口干,口臭,腹胀,纳可,眠一般,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患者平素喜食辛辣,经常熬夜,曾至他院治疗,口服中药或西药联合外敷药治疗,效果不佳,近1月来,患者症状加重,遂至河南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结合病史,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辨证为肺胃热盛证。治以宣肺疏风止痒、清热解毒、泻下通腑为主,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组方:防风12g,赤芍15g,当归12g,大黄6g,连翘20g,川芎20g,黄芩12g,栀子6g,蝉蜕5g,徐长卿10g,薏苡仁25g,炒蒺藜10g,牡丹皮12g,白花蛇舌草10g,白术12g,甘草6g。上药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4月10日二诊,患者面部丘疹新出减少,色暗,疼痛、瘙痒感明显减轻,口干、口臭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在上方基础上去黄芩、白花蛇舌草、蝉蜕,大黄减至3g,继服12剂。

2017年4月24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面部未见新出丘疹,在上方基础上,去赤芍、薏苡仁,加白芍15g,继服6剂。后随诊症状消失。

按语:该患者病程长,迁延不愈,以面部反复多发丘疹,伴有疼痛感,瘙痒感,腹胀,大便干为主要症状就诊,诊断为痤疮。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生,另外,复感外邪,导致肺经风热,两者相兼为病,辨证为肺胃热盛证,故选方为防风通圣散加减。腹胀,大便干,加薏苡仁清热排脓,健脾利湿,且辅助大黄泻下通便之效;瘙痒感,加用蝉蜕、炒蒺藜、徐长卿,祛风通络止痒;疼痛感,部分化脓,加用赤芍、牡丹皮、白花蛇舌草,清热凉血止痛。二诊时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口臭基本消失,湿热之邪较前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故去黄芩,大黄减量,瘙痒感、疼痛感减轻,故去白花蛇舌草、蝉蜕。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故去薏苡仁,将赤芍改为白芍,配合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以柔肝,增强祛风通络之效。

2.2 验案2 患者赵某,女,19岁,2017年4月5日初诊。主诉:面颊及口周散在丘疹一月,加重伴疼痛、瘙痒5天。症见:面颊及口周丘疹,口周较多,色红,疼痛,偶有痒感,口干,纳眠可,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腻,脉数。患者1月前面颊及口周出现散在丘疹,按时疼痛,给予护肤品外涂,效果不佳,5天前丘疹新出增多,明显疼痛,有瘙痒感,遂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结合病史,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辨证为肺胃热盛证。冯志海教授辨证给予防风通圣散加减,组方:防风12g,赤芍12g,当归12g,大黄3g,连翘10g,栀子9g,黄芩9g,徐长卿10g,地肤子10g,丹参10g,白花蛇舌草10g,薏苡仁20g。上药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4月22日二诊,患者诉1周以来面部丘疹新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瘙痒感消失,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在上方基础上加茯苓12g,继服10剂。后随诊症状消失。

按语:此例病程短,症状轻,结合病史,诊断明确,冯志海教授临证时,仔细询问病史,据症舌脉,辨证为肺胃热盛证,治疗在宣肺疏风、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兼以健脾利湿、清热通腑为法,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方中防风、连翘清热解毒,患者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腻、脉数,体内湿热蕴结,故配以黄芩、大黄、栀子清热泻火通便,患者自感疼痛、瘙痒,故给予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清热凉血活血,配以徐长卿、地肤子祛风止痒,并运用当归活血兼润肠通便之效。

3 小结

目前痤疮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多与工作压力、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痤疮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有色素沉着,甚至遗留瘢痕,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西医治疗痤疮,常局部外用维A酸联合抗生素,女性患者必要时给予抗雄激素药物,可以短期内减轻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多[5]。中医常从整体出发,以病因病机为关键,标本兼治,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以及对痤疮的日常护理往往有助于康复。

[1]陈然然, 董洪英. 中医脏腑辨证治疗痤疮的研究近况[J]. 光明中医, 2015, 30(3): 670-672.

[2]陈敬德, 杜华, 王思农, 等. 中药内服治疗肺胃蕴热型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1): 54-55.

[3]王欣. 防风通圣散治疗粉刺理论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8): 233-234.

[4]周肖艳, 冯志海. 冯志海教授经验方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31): 61-63.

[5]项蕾红.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4 修订版)[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5, 44(1): 52-57.

R249

A

1007-8517(2017)20-0073-02

李胜 ( 1989-)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E-mail:1129337612@qq.com

指导老师:冯志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E-mail: 13607649136@ 163. com

2017-08-24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志海舌草赤芍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灌丛化草原识别技术研究
“特战队”工作法:当好疫情救治急先锋
室友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Yi Qi Jie Du Formula and Salinomyc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Mediate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Stem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Apoptosis via CD44/Ras Signaling Pathway
白花蛇舌草煎汤内服外洗治粉刺
白花蛇舌草种子形态特征与发芽研究
白花蛇舌草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