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7-01-16
(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畜牧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512;2.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畜牧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500)
鹅大肠杆菌病是埃希氏菌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本病主要病是胚胎和幼雏死亡,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肝周炎、腹膜炎等一系列病变。随着养鹅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鹅饲养中的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不及时治疗给鹅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1 病因分析
1.1 病原体
(1)鹅群体内有潜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雏鹅出壳后肠道内就有大肠杆菌,而鹅体肠道内正常菌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5%,在鹅的饲养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可能。
(2) 致病性大肠杆苗血清型多、疫苗防疫效果不理想,不同地区、不同鹅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一般不同,并且同一个鹅场内往往有多个血清型大肠杆菌同时存在,不可能将很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菌株放在一起制成疫苗使用,疫苗免疫无法准确把握。
(3)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其他鹅病大肠杆菌极易与其他病原(如巴氏杆菌)混合感染,也常常继发于其他鹅病(如小鹅瘟)感染后,一旦出现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的治疗比较困难。
(4)耐药菌株增多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1.2 疾病方面
1.2.1 普遍存在支原体
鹅群感染支原体后,鹅的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大肠杆菌便可以乘虚而入。
1.2.2 病毒性疾病感染与免疫抑制性疾病
由于病毒的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受到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发生小鹅瘟病、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等疾病及饲喂霉变饲料均可降低鹅体抵抗力从而发生本病。
1.3 管理因素
(1)饲养环境差和应激因素、密度过大、鹅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等因素易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环境中的大肠杆菌会乘机侵入鹅体内感染鹅体造成发病.或者转群、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噪声等应激反应,能使鹅群抵抗力下降而感染大肠杆菌病.
(2)雏鹅苗质量差种蛋带菌。在孵化过程中大肠杆菌进入鹅胚而引起发病的孵化室和出雏室污染大肠杆菌,可引起雏鹅在孵化过程中和出雏时感染大肠杆菌.[4]
2 临床特征
2.1 急性败血型
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但以7~45日龄的鹅较易感。病鹅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呆立,扎堆,食欲减退。拉黄白色粪便稀薄,混有血丝、气泡,肛门周围的羽毛被其污染,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衰竭而死亡,死亡率5%~20%,有时可达50%。
2.2 卵黄腹膜炎
产蛋期成年母鹅其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气喘,站立不稳,腹部膨胀或下坠。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沾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病鹅眼球下陷,喙、蹼干燥,消瘦,呈现脱水症状,最后因内中毒而死亡。即使有少数能自愈,也不能恢复产蛋。[5]
2.3 公鹅生殖器官病
公鹅生殖器官感染充血、肿胀。病情严重的,阴茎表面布满绿豆粒大小的坏死灶,剥去痂块即露出溃疡灶,阴茎无法收回,丧失交配能力。
3 病理变化
3.1 急性败血症
表现为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纤维素肝周炎表现为肝肿大,在肝表面和心外膜上覆盖一层黄白色的纤维素膜,纤维素腹膜炎主要表现是腹腔有多量腹水,心包膜与心外膜增厚,心包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心包膜及心外膜上有纤维渗出,呈黄白色,严重者膜粘连。
3.2 卵黄腹膜炎
产蛋鹅卵黄腹膜炎的腹腔有大卵黄,有的是凝固状,有的恶臭味是广泛性腹膜炎整个腹腔中脏器和肠道等相互粘连,有的卵黄液化或凝固,有多量分泌物。有的有黄色絮状或块状干酪样物,有的伞部粘连不能正常排卵致使卵子坠入腹腔因而产生内中毒。在实际临床诊断中,鹅患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往往要与病理剖检相结合才能鉴定。一般临床上比较明显的是与慢性呼吸道病相似的症状,但没有面部肿胀和流鼻液,主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时腹部膨胀,白痢等。
4 防控措施
在生产中为避免发病,了解鹅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常见病,有目的地去预防和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需要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保持鹅群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控制其发生,减少损失,必须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对饲料进行合理搭配、饮水清洁,及时清除粪便等垃圾,雏鹅保持良好通风换气,避免骤冷骤热,以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2)消毒:定期对圈舍、器具等进行消毒,保持场地整洁,污染严重或病鹅场,适当缩短消毒间隔时间,5~7d要进行一次消毒。
(3)疫苗接种:预防大肠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发生,但因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其效果并不理想。对已发生污染的鹅场可以用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制作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加强种蛋管理,建立健康的种鹅群。大肠杆菌可因种蛋带菌而垂直传播,因此必须做好种鹅群大肠杆菌病的净化工作。对病鹅不能留作种用,一律淘汰。也可以对刚出壳雏鹅注射抗体时添加抗生素预防。
(4)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该方法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避免不同饲养单元内、不同日龄、不同批次鹅群间的交叉感染。鹅群尽可能采用封闭式饲养,这样有效防止鹅的大肠杆菌病的传入,降低本病发生的危险。
(5)加强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防止发霉、变质,减少大肠杆菌的污染。水是维持鹅的基础物质,饮水的质量好人数量直接关系畜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不洁的饮水可以引起多种疫病,特别是鹅的大肠杆菌。因此对水箱等储水设施以及输水管道要经常清理、适时消毒,除去表面生物膜。
(6)正确维生素的补给方式:通过添加水溶性维生素要谨慎,如果水中已污染大肠杆菌,维生素的加入还会加速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易造成大肠杆菌病的暴发。
(7)准确对症治疗:发生大肠杆菌病,采取隔离并及时治疗。发生鹅大肠杆菌病时,可用药物进行治疗:抗菌药如青链霉素、多粘霉素、甲风霉素等。最好使用氟苯尼考、沙拉沙星、庆大霉素等。治疗用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25~40mg/kg肌肉注射,隔日再注射一次配合口服中药清瘟败毒散和氟苯尼考,拌料饲喂3~5d左右并在用药时联合使用,效果明显。一般情况下,单纯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发病者较少,大部分都是继发或混合感染,治疗中要正确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才能确保疗效。
5 综合防控措施
建议推广微生物制剂:在鹅群体在应激条件下或在机体发生变化时才能变为致病菌.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使致病菌有机可乘.另外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影响机体免疫力,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药物残留等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微生态制剂具有迅速补充有益菌群,建立完整的微生物屏障,降低大肠杆菌的发病率。根据发病程度,使用惠民EM益生菌可溶性粉在饲料中使用并且3倍量投服VC保健粉。同时饮用电解多维。
鹅的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疫病混杂一起造成非常复杂的局面。大肠杆菌病重在预防,平时要加强雏鹅饲养管理,加强通风换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农户养鹅主要舍饲和放养相结合,提高鹅苗质量,对禽舍以及周围环境要不定期地消毒。混合饲料为主,大力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有效控制鹅大肠杆菌病。
[1]周继明 主编 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5.2 186~188
[2]姜平 主编 兽医生物制品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7 187~189
[3]张洪让 主编 临床禽病防治精选—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0.1 127~129
[4]王书林 主编 兽医临床诊断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1.3 11~20
[5]冯书章.鹅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中国兽医科技,1989(1):20~22..
[6]杨正时,马东光,王晓新,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5(3):16~19
[7]吴清民 主编 兽医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2 162~165
[8]魏国生 主编 动物生产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375~379
[9]刘耀兴 主编 畜禽养殖防疫手册—南京: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2010.10 8~10
[10]袁日进 主编 现代畜牧兽医技术手册—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9 86~89
[11]王建华 主编 家畜内科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8.5 327~328
[12]刘耀兴 主编 乡村兽医实用诊疗手册—南京: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 2013.11 142~145
[13]货生中,葛兆宏 编著 鸡鸭鹅疾病防治大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994.10.1 159~180
[14]朱玉良 主编 兽医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5.2 84~112
[15]甘孟侯 主编 中国禽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5.2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