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集约化养猪日常饲养管理技术进展探讨
2017-01-16曾浩廉
曾浩廉
(深圳比利美英伟营养饲料有限公司,深圳 518103)
现代集约化养猪日常饲养管理技术进展探讨
曾浩廉
(深圳比利美英伟营养饲料有限公司,深圳 518103)
养猪业从分散的家庭式生产跨进现代集约化生产以来,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栏舍的周转率和科学的饲养密度,缩短母猪的哺乳期等。然而,实践表明,集约化在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导致了疾病种类的增多和变异,猪群健康水平的恶化而降低了养猪业的利润。近年来,养猪行业不断完善猪舍内环境的自动控制技术,同时在加紧研究疾病防治技术,开始应用“自然法则”即根据猪只生长规律进行饲养管理,使其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使猪群获得良好的健康状态。笔者结合多年来现代集约化养猪的经验提出一些饲养管理技术的新观点。
1 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目前认为,母猪在一个配种怀孕——分娩哺乳——配种怀孕的繁殖周期中采食量是相对固定的,怀孕期间的过度采食量必然影响哺乳期间的食欲,导致摄入不足而使母猪掉膘多、泌乳量减少、仔猪体弱,即怀孕期的采食量与哺乳期的采食量成负相关,因此,必须适度地控制母猪的采食量,防止偏肥。对于以往反复强调的“产前四周一定要攻胎”,现在认为在母猪产前2~3周适当地增加采食量,有利于提高母猪在哺乳期的采食量和泌乳量。只要母猪分娩后恢复快,食料多,泌乳足,即使初生重较小的仔猪也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
2 仔猪的接产
在以往的规模化养殖中,产房管理强调同期分娩,集中接产,早期去势、剪牙、剪尾,调整固定乳头,照顾弱仔。
1)如今,必须优先考虑仔猪的生理要求和生长特点,仔猪只有充分吸吮母猪的初乳,才能获得强大的被动免疫力,进而才能被调离寄养。除第1、2胎龄母猪的乳腺需要较多仔猪(10~12头)去吸吮刺激而要人为地安排哺乳头数外,一般情况下,不要人为地调整母猪的哺乳头数(特别是当前都是高产的品种、品系情况下),即使有个别母猪超高产而自己乳头数量不够,也宁可丢弃其中最弱小的仔猪而不寄养(同时分娩的母猪没有明显的小窝现象时)。2)过早地去势对阉公猪的生长发育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导致疝气病猪增多;其次,由于仔猪不够强壮,体内的被动免疫又未达到最佳状态,抵抗力弱,去势后仔猪活力差,恢复慢,损耗大,易感染。因此,通常在4~7日龄时去势较为合适。3)仔猪的牙齿和尾巴一直被认为是咬耳咬尾的元凶和诱因,仔猪的牙齿还会咬伤母猪的乳头。近年的研究和试验表明,牙齿和尾巴完整的猪群未必会发生咬耳咬尾现象,母猪乳头被仔猪(牙齿完整)咬伤的现象也极少见。然而,剪牙剪尾对仔猪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剪牙破坏了仔猪的牙床,影响仔猪对饲料(尤其是教槽料)的采食和咀嚼,且易感染;但是在饲料营养成分不平衡,饲养密度大,生长速度不均匀的猪群,猪只的牙齿和尾巴是危险性极高的器官。
3 猪群的均匀度
集约化条件下的“全进全出”要求猪群的个体大小最大限度的一致化,故每周都要根据猪只个体的大小对每个小群体进行调整,进小出大,使每个小群体的个体大小保持一致,同时也使生长速度慢的个体得到保护和照顾。研究表明,经常性地对群体均匀度调整,表面上可以收到群体个体大小相对一致,残次率降低的效果,实际上由于每次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为造成的猪群体应激反应,所有猪只都受到驱赶惊恐、秩序重组打斗等应激的影响,尤其是生长速度快的优秀个体可能会出现生长延缓、疾病传播加快加重的现象。由于这种危害是群体性,容易被忽略。因此,现在主张一个猪群(如一栏,一批)一旦组群完毕,就不要人为地调整里面的任何个体,让其保持到上市(对于饲养密度大,生长速度参差不齐的猪群可作适度地调整,但尽量减少调整次数和强度)。每次转群前要做好计划,确定调整头数,备用栏舍数量,转群时要重质量轻速度,力争做到同栏猪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都一致,这是减少调整次数的关键。转群时还要考虑到本场的健康水平低,病猪多的实际情况,保育阶段和小猪阶段的初期,单栏的饲养密度可以适度提高,以确保日后因病猪、僵猪出现不得不做调整时做到只出不进,降低应激的强度。
以上是结合多年来在现代集约化规模猪场养猪经验提出的日常饲养管理技术上的一些本人观点,仅供业界共同探讨。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