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综合防治措施

2017-01-16刘佩新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疹块猪体猪丹毒

刘佩新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兽医站,云南维西 674600)

猪丹毒综合防治措施

刘佩新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兽医站,云南维西 674600)

猪丹毒致死率高,为典型的繁殖障碍病。几年来,猪丹毒防疫疏于管理,相关疫苗停用,导致本地陆续有此病零星发生,引起地方民众防控此病的高度重视。那么猪丹毒属何种疾病,流行特点如何,采取如何综合性防控措施,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猪丹毒 防疫 对策

1 前言

随生猪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毒性强的疫病,目前已被纳入到猪场防疫体系中去。比较而言,猪丹毒杆菌没有上述病毒病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一旦爆发后将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此,作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笔者就此病的诊断及防控策略,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猪丹毒流行

猪丹毒为丹毒杆菌感染而诱发的以发热为典型症状的传染性疾病,此致病菌病毒不单单感染猪,同时,侵染家禽、牲畜,甚至人类,皆有感染此病的可能。人感染后,称之为类丹毒。此病感染猪群,常见2~6月龄架子猪。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康复猪、健康带菌猪,致病病毒随排泄物排出体外,经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此病。感染病猪剖检病体,在扁桃体、其他淋巴等处,均可发现由此菌存在。研究证实:在富含腐殖质、沙质的土壤中,此病的存活率极高。由此,土壤污染为此病传播感染的重要途径。此病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夏季多发,秋冬季节散发。当猪体抗病体质降低,受不良应激刺激,致病菌可随血液侵入,诱发内源性感染。

3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缓急,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

3.1 急性型

此症多数良性经过,以皮肤有疹块为症状,俗称“打火印”。典型症状:体温骤升41℃,发病后2~3d,在胸、背、腹、四肢、耳朵等处,均出现大小不一的疹块,形状无规则状,有方形、棱形、圆形等等,后期渐融合成一大片。有疹块部位突出,与周边界限明显,像是烙印,由此称“打火印”。随疹块的消失,体温下降,而病情略有缓解,多数10d左右可康复。个别病例,转型败血症性,致死率在2%~5%。

3.2 慢性型

此病型因急性型转变而来,常见的慢性型有如下三种: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此病型在腕关节、肘关节等处,有明显肿胀症状,较疼痛而行走困难,步态蹒跚,甚至卧地不起。

疣状心内膜炎型,此病型典型症状,呼吸困难,心跳加剧。听诊心脏,有内杂音,此病型治愈难度较高,感染病例后期,多数应心脏停搏而死亡。

皮肤坏死型,此病型,病猪的肩部、背部、尾巴、耳根等处,皮肤有脓肿,坏死,后期渐显黑。随病程的加剧,病畜皮肤似硬革状,逐渐脱离新生组织,经脱落后,病猪体表有大片的无毛瘢痕。

4 病变特征

呈急性败血症死亡的病猪鼻、唇、耳、腹、四肢内侧等处皮肤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皮肤有疹块的病猪死亡后疹块多呈出血、坏死;心外膜有点状出血,肺瘀血、水肿,肝充血、瘀血,解剖濒死猪见脾充血、肿大,呈樱红色,解剖死亡稍久的病猪其脾多见瘀血、肿大,呈暗红色或紫黑色;肾瘀血、肿大,外观暗红色(即“大红肾”),质脆,指端轻瓣即现裂口;胃外观呈暗红色,胃底及幽门处黏膜呈弥漫性出血;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外观呈暗红色,肠黏膜严重出血,呈出血性肠炎。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出血、多汁。

5 综合诊断

根据猪丹毒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病变特征、用药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病料(如心血、肝、脾等)的涂片镜检及细菌的分离鉴定。

5.1 动物接种

取病料组织,制备悬浮液,皮下接种鸽子,每次用0.5ml。通常情况下,经病料接种后4d,鸽子即可死亡。取病死鸽子的心、肝、肾等组织,经涂片染色镜检,明显可见革兰氏阳性的小杆菌。

5.2 细菌学检查

不同病型采集不同病料镜检,急性猪丹毒,采集病猪肝、肾或渗出物,慢性猪丹毒,采集关节液组织,涂片镜检,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明显可见阳性细长的小杆菌菌落。

5.3 细菌培养

取病猪新鲜病料组织,直接经血液培养基接种,放置37℃恒温培养24h,可见针尖大小、圆形的菌落。

6 综合防治措施

(1)提升猪体抗病体质,避免猪体内源性感染。调查证实,此病致病菌大量潜伏猪体体内,当猪体受不良应激作用,自身抗体水平降低时,可导致潜伏致病菌的病理作用,而诱发猪丹毒。由此,提升猪群抗病体质,科学管理猪群,饲喂用全价日粮,注意改善猪舍卫生,定期组织猪舍消毒,是科学防控此病的关键。

(2)养猪务必封闭化管理,禁止任何外来禽畜产品混入,禁止将外场销售的生猪肉调入本场,食堂食用肉,务必由本场自行解决。

(3)接种防疫疫苗,增强猪群抗病体质。定期组织接种疫苗,确保接种密度100%。此病的防控接种,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三联苗用量少,副作用小,每次用量每头2ml,皮下注射,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有效保护期,分别为10个月、9个月、6个月。或者,直接用猪丹毒弱毒菌苗,皮下注射,大小猪一律1毫升,接种后1周,即可产生强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9个月之久。稀释用疫苗,务必现配现用,而且,能在6h内用完,避免菌体死亡,影响接种效果。

(4)猪群中有疑似病例,本着隔、消、处的处置思路,及早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隔,即对发病猪隔离,视病情轻重,继续治疗或废弃不用。消,即对被污染猪场的消毒,这其中,用具、猪舍、猪场等等,无一例外的彻底消毒。处,即无公害化处理,所有被污染的垫料,病死猪尸体,场地内废弃物,集中堆积无公害化处理。

隔离治疗,遴选高敏药物,经试验证实:青霉素为此病治疗首选药物,其次为土霉素、环丙沙星,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对症施治,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急性败血型病例,首选青霉素,其次环丙沙星。青霉素用法4万~8万国际单位/kg,肌肉或静脉注射,2~3次/d,连续用3~5d,治愈效果较好。或用10%特效米先注射液0.2~0.3ml/kg,肌肉注射,1~2次/ d,连续用3~4d。病症较轻病例,药物注射后,药效维持4~5d,基本可痊愈。期间配用解热镇痛、纠正酸中毒,加强病猪护理,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7 讨论与小结

这些年,猪丹毒疫情来势凶猛,给一些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目前很多猪场均以为猪丹毒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流行了,已不把其作为危害严重的主要猪病进行预防,很多猪场均不免疫猪丹毒- 猪肺疫二联弱毒苗或猪瘟- 猪丹毒- 猪肺疫三联弱毒苗,平时也未针对该病进行有效的药物保健。殊不知,老病新发,被闹了个措手不及。二是基层技术人员对猪丹毒这个病的认识不足,对猪丹毒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病变特征、药物治疗等了解不多,导致出现疫情时未能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与用药,耽误了治疗时机。三是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 型、霉菌毒素等多种因素是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猪群抗病能力严重下降,猪群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猪群抗病能力低下,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不良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再加上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未执行到位,药物保健也未很好实施等原因,猪群就有可能发生猪丹毒杆菌的内源性感染。

青霉素类药物对猪丹毒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但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并实施群防群治。平时有计划地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药物保健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关键。

[1] 曾文斌,刘悦欣,王萍,等.急性死亡猪中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5,42(3):752-756.

[2] 曾龙.猪肺疫的临床鉴别诊断与综合防治浅析[J].中国动物保健,2014,(5):57-58.

[3] 徐雨露,林双喜.猪丹毒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3,(4):67-69.

猜你喜欢

疹块猪体猪丹毒
夏季养猪要做好防暑降温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基于单视角点云镜像的猪只体尺测量方法
学会8招夏季养猪增膘等4则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