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39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17-01-16马金茹
马金茹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39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马金茹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 分析并研究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8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围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过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于脑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配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更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护理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动脉腔内出现了局限性异常扩大而导致的动脉壁局部出现了先天性缺陷或是其腔内压力增加而导致的囊性膨出[1],这种疾病是导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现脑出血的主要病因[2]。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一般选择外科治疗,而介入栓塞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多,因此需要为患者配合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指导,本研究主要分析围术期干预对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干预效果,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47岁,平均年龄为(63.5±12.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为(64.5±12.7)岁。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为脑动脉瘤患者,经临床凭借均择期选择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分组后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以介入栓塞术治疗,手术方法按照手术的常规方法进行,因为本研究篇幅的限制和本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对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分析,故不做详细赘述。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配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术前干预: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基础干预,确保患者的病房足够安静,以便于促使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休息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其饮食的标准,确保患者的大小便通常。防止患者腹压和颅压升高,做好相关感染或感冒等预防工作,严格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患者的动脉瘤出现破裂先兆,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指导控制。其次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患者因为病情的影响,一般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恐惧情绪,因此需要为患者配合必要的心理指导干预,介绍同类病情治愈的患者,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决心。第三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测和各项药敏实验,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材和相关的药品等;②术中干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指导主要先从2点进行,一是做好术中的配合工作,患者安置在治疗台上之后对其头部进行固定,将穿刺的部位暴露出来,带患者麻醉生效后,为患者进行尿管留置,同时防止患者因为穿刺的刺激导致其血压波动而诱发再出血等症状。二是做好术中的监测工作。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患者的瞳孔状况,注意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氧饱和情况,当患者在注入对比剂后,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检测,如果患者出现对比剂过敏情况,那么需要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③术后干预:术后干预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做好常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头部去枕平卧6 h,然后再将床头太高并将患者的头偏向另一侧,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脑水肿症状出现。帮助啊患者保持正常的呼吸,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休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所有患者的下肢进行环形按摩处理,对患者进行指导,并未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其次是对患者的穿刺毕伟进行干预,避免出现血肿和渗血情况。第三是做好对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对干预6个月后两个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采用Karnofsky评分法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IBM SPSS22.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数据的检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组间比,并采用n/%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量资料,并采用()表示,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本研究经所有患者均获得介入治疗成果,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因为微笑船只血管损伤而导致一过性失语产生,经过对症干预后,效果改善,对照组一过性失语5例,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产词典皮肤青紫现象,对照组4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均在5日恢复正常,但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21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活质量: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1.52± 5.41)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3.26±4.18)分,两组比较,t=18.6345,P=0.0327<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其方法有二,分别为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夹闭术治疗[3],但是无论哪种手术治疗方法,其都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情况开始在临床上普遍增多,而呼声也逐渐增多,但是需要配合一定的干预措施[4]。针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配合严密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本研究将主要就此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为优越,证明了其应用的价值。经过分析,能够得出,围术期优质护理是优质护理的一种,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患者置于中心位置,为患者采取严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整个护理环节尤为周密[5]。其护理干预措施严格了各项护理方面,能够确保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因此护理更为有效。所以,综合本研究的分析,能够得出,临床上对于脑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配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更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1] 周红,江华容,万云,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54(5):1224-1225.
[2] 陈宏玲,刘振川,陈明慧,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27(7):634-635.
[3] 杨金庆,陈立忠,薛勇,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7(10):34-35.
[4] 王曙辰,李辉.电解可脱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5,27(5):1632-1633.
[5] 宋莲淑,时丽莆.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4,22(6):1424-1425.
R473.73
B
1671-8194(2017)01-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