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2017-01-16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理论探讨】
“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侯雅静,陈家旭△,刘玥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望小儿指纹也称望虎口三关脉纹,是中医儿科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法之一。笔者参考多部古籍资料就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理论依据及其所包含望三关、颜色等内容进行梳理。该诊法融合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自唐朝起源,历经多代医家验证传承至今,是值得用现代科学探索发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儿科诊断方法。该诊法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作为病情观测指标并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证实该诊法具有科学性及临床诊断意义。
小儿指纹;理论依据;临床意义
在现代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中,望小儿指纹诊法并未得到重视。笔者在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后发现,望小儿指纹诊法是以经络学说、寸口脉理论、五色主病论等为基础,结合多代医家临床观察、总结、归纳形成的,具有临床诊断意义。该诊法参考双手指纹长短可观测疾病深浅、善恶,观察指纹形态可判断疾病性质、种类;通过指纹颜色可判断病邪性质,帮助了解病因及推断病邪致病过程,有利于临床对症用药。临床诊断中通过望小儿指纹诊法,不仅可以了解患儿病情的主要信息,同时弥补了小儿脉诊的不足,再综合其他诊法便可准确辨证以论治,所以望小儿指纹诊法是中医儿科学的重要内容。
1 望小儿指纹诊法溯源
望指纹诊法受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望鱼络法启发,《灵枢·经脉第十》记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其青短者,少气也。[1]”虽然《内经》中并未明确提出望鱼络法适用者年龄及部位,但其观脉纹知病理变化的理念,为望小儿指纹诊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薛己、张景岳等明代医家皆言,小儿指纹起于唐·王超《仙人水镜图诀》,因该书遗失并未留有直接证据可供考证。
现今最早记载小儿指纹的书籍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刘昉《幼幼新书》[2],其中后者较全面地论述了小儿指纹中三关、颜色、形态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并多次引用《仙人水镜》歌诀,可作为旁证证实小儿指纹起于唐·王超《仙人水镜图诀》。且宋代及后世多部著作都较全面地论述了望小儿指纹诊法,其中必然有传承与再发展,结合隋唐时期小儿医学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3],故认为望小儿指纹诊法起源于唐朝。
2 望小儿指纹理论依据
2.1 小儿指纹取虎口食指理论依据
望小儿指纹取虎口食指端。《灵枢·脉经第十》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1]”可见望小儿指纹实际为望手太阴肺经的支脉,根据此脉颜色、长短、形态的变化诊断疾病性质。以手太阴肺经支脉查脏腑气血盛衰变化又与《难经》中“独取寸口脉”的观点不谋而合,《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4]”成人脉独取寸口可查脏腑气血阴阳变化以辨病性,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肺经起于中焦是气血发源之处,又因肺朝百脉为气之主,故寸口可查全身疾病。寸口脉理论影响并促进了望小儿指纹的形成与发展。首先,《难经》成书年代早于《仙人水镜图诀》,而寸口脉的理论被后世多数医家所推崇且影响广泛,在该历史背景下是有可能影响并成为望小儿指纹理论的依据。其次,在古籍中有提到因小儿脉诊的不确定性大,故采用望指纹法诊查疾病。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夫小儿初生……必辨虎口色脉,方可察病之的要。[5]”可见,望小儿指纹最初是为替代脉诊而出现的诊查方法,所以其在理论依据上必然与脉诊有同源之处。同样在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记载了指纹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左手之纹,病应心、肝,右手之纹,应脾、肺”[5],与寸口脉的脏腑对应基本吻合。可见,望小儿指纹诊法是在寸口脉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学说中支脉理论,弥补小儿脉诊不足的同时,再发展并创新而来的一种可信、有效的诊断方法。
在现代解剖学研究中发现,小儿食指指纹实际为汇入头静脉的食指桡侧皮下浅静脉,它相较于其他手指静脉粗而浅表,是最便于肉眼观察的手指浅表静脉[6]。食指桡侧皮下浅静脉汇入头静脉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单支静脉、静脉分双叉侧支、静脉分单侧支、静脉并行食指掌侧固有动脉等,不同分布情况与指纹的形态关系密切[7]。可见,食指指纹从颜色、长短、形状上反映了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差异,可以作为个体诊断的特有标志。
2.2 小儿指纹双手同看依据
宋·刘昉《幼幼新书》卷二三关锦纹第十二:“《宝童方》论三关锦纹歌……男左女右虎口中。[8]”明·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三水镜诀云:“未至三岁,只看虎口,男左女右。[9]”其依据主要源于 “男左女右”的哲学思想。古人将大、长、上、左归为阳,将小、短、下、右归为阴;同时根据男子刚强和女子温柔的特点将男子归为阳、女子归为阴,即男左女右[10]。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所以这一哲学思想也融入中医诊法之中,成为望小儿指纹男左女右参看不同手指的理论依托。
另一部分医家认为,望小儿指纹当双手同看,这一理论应是王叔和寸口脉思想的延伸。脉诊分左右,因其所代表的脏腑意义有所不同,脉纹亦如是。宋·刘昉《幼幼新书·卷第二》:“《宝童方》:歌曰纹生左手锦纹形,定是伤脾及热惊。右有双纹如左样,痢伤惊泻一齐生。[8]”表明左右手指纹形态具有不同的临床指导意义。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十:“然男女一身,均具此阴阳,左右两手,亦须参看。[5]”随着望小儿指纹诊法的发展,双手同看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此诊法能更准确地指导临床。
3 小儿指纹临床征象
3.1 小儿指纹长短的临床意义
小儿指纹的长短代表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正常人的指纹应是短小的。宋·刘昉《幼幼新书·卷第二》三关锦纹第十二:“《婴童宝鉴》辨三关锦纹……小而短者为平。[8]”异常指纹的长度以三关为参照,三关以食指横节纹为界,近掌侧为风关,其次曰气关,最远端曰命关。宋·刘昉《幼幼新书·卷第二》:“夫小儿手之第二指,指有三节,脉之形出其上也。近虎口之位,号曰风关,其次曰气关,在其指端曰命关。[8]”三关指纹中,风关病情为初期较清浅,临床容易治疗;气关病情入里,病势较重且不易治疗;命关病情危重象征死候,在众多古籍中认为此种情况不可治疗。元·滑寿《诊家要枢·小儿脉法》:“小儿三岁……其他纹色,在风关为轻,气关渐重,命关尤重也。[11]”清·陈复正《幼幼集成·三关部位歌》:“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12]”指纹现于命关延伸出“透关射甲”的概念,中医认为小儿指纹超出命关向指甲方向延伸为重症的进一步恶化,但并非所有过命关的指纹都象征死候。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提出“透关射指”的概念和治法:“透关射指……小儿指纹,命脉向里,主惊风,痰热聚于胸膈……宜清脾肺,化痰涎。[5]”该书从“透关射甲”与“透关射指”的比较中首次提出小儿指纹向内侧延伸多为顺、向外侧延伸多为凶的诊断理念。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指纹长短与静脉压升高、末梢血管扩张、营养不良有关,而静脉压与指纹长短成正比。临床部分重症会导致静脉压升高造成血液微循环障碍,使小静脉瘀而显露表现为指纹变长[7]。汝兰洲对1300多例患儿进行指纹观察,发现三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中医古籍记载相符[13]。
3.2 小儿指纹颜色的临床意义
小儿指纹颜色标志疾病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望颜色在中医五色主病理论的基础上,再发展加入了白色、紫色指纹的临床意义,丰富、精确了诊断内容。正常的小儿指纹颜色是红黄隐隐。元·滑寿《诊家要枢·小儿脉法》:“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为常候也。[11]”随着颜色逐渐加深代表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元·曾世荣《活幼口议·详解纹脉》曰:“病盛色能加变……越黄红之色,红盛作紫,又成红紫之色,紫盛作青,又有紫青之色,青盛作黑,又有青黑之色,至于纯黑之色,不可得而治之也。[14]”
白色主疳病,疳即疳积,多由脾胃原因所导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的疾病。五色主病理论认为,白色主虚证,小儿指纹实际为浅表经脉,其色白多因气血亏虚津液无法化生所致,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故出现白色指纹其病根本应在脾胃。
黄色主脾病、雷惊,其一根据五行理论黄色归属于脾,所以小儿指纹现黄色主脾病;其二,脾病多导致身目发黄,脾喜燥恶湿,当外感湿邪、困阻中阳使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会使身体发黄。这一点也恰好印证黄色指纹主雷惊,雷惊即小儿在雷雨天受到惊吓患病,很可能是因外感湿邪而引发,其病因不在雷而在湿,湿邪困脾指纹现黄色。
红色主热、泻。根据五色主病理论延伸出指纹红色主热证,小儿病因不外乎外感与食伤,此处热应属于食积发热。小儿食积引发壮热同时因宿食内停,滞于肠胃,使气失和降,阻滞不通继发泄泻。宋·刘昉《幼幼新书·卷第二》:“《仙人水镜》:丹红色是伤寒及食猛发壮热。[8]”可作为食积发热的证明,但因小儿是纯阳之体,感寒后指纹应转变为青或紫,初感伤寒时还不能影响血脉变化,所以红色主伤寒应予以否定[15]。紫色主病与红色相同,但标志着疾病入里。宋·刘昉《幼幼新书》:“《宝童方》:红主泻……有紫相兼主泻此候虚也。[8]”在转变紫色指纹时,泄泻出现了虚证,久病多虚故紫色指纹的出现意味着红色主病的进一步加重。
青色主寒、惊风。小儿感受寒邪,由于寒气凝滞使脉络血行瘀阻,血行不畅气血凝滞就会出现青色。五色主病论中青主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急重证候,临床表现以抽昏迷为主,因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导致气机不利、郁而化热,使热闭心包外引肌肉、脉络瘀阻而显青色指纹。
黑色主痢,恶候。宋·刘昉《幼幼新书·卷第二》:“《仙人水镜》:紫黑色是腹中冷,或泻,或痢。[8]”根据五色主病理论黑色主寒主痛,小儿感受寒邪导致脾虚中寒,脾失健运寒湿滞留肠胃发为痢。在《医宗金鉴》与《四诊抉微》中都提到小儿指纹“黑色中恶”,结合前文所提的颜色越深疾病越重的理论可推断黑色主恶候。
4 讨论
望小儿指纹诊法最初是为替代脉诊而产生,将《黄帝内经》中望鱼络诊法与《难经》中寸口脉诊法相结合,选取肺经支脉进行观察推测脏腑气血盛衰变化,拥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将其内容拓展为望长短、望颜色、望形态三部分,作为诊断主要指征指导临床。 “望长短”内容主要为古代医家观察、总结的成果,根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指纹长短与静脉压成正比,静脉压较高会造成血液微循环障碍引发重症。“望颜色”是基于五色主病理论,结合小儿患病特点形成的诊断内容。除望长短、颜色之外还有望形态部分,但因其种类多、包含内容广泛,而各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考证较为困难,故在此没有详述。
此诊法包含经络学说、五色主病理论、寸口脉学说等思想,补充完善了临床四诊信息,利于辨证论治,故为中医儿科重要内容。诊法本身操作简单,观察指标少而明确,有利于患儿诊查,临床中不仅可作为诊断用法,还可将小儿指纹作为疾病观察指标,判断疾病预后、转归。由于宋以前多部古籍的遗失,使得望小儿指纹诊法部分内容不得详解,目前国内对该诊法的现代研究较少,还未能全面、科学、客观地阐述其机理。在此希望更多医者能参与研究、校正、规范此诊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
[1] 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8.
[2] 萧正安.小儿指纹诊法的起源及临床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12(1):10- 11.
[3] 吴少祯,郭霭春.论隋唐时期我国的小儿医学[J].中医药信息,1989,6(6):2- 3.
[4] 秦越人.难经[M].孙桐,点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
[5] 针灸大成——中医古籍名著丛书[M].杨继洲,刘从明,等点校.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8:208.
[6] 王长荣.小儿指纹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1982,26(4):73.
[7] 郭振球.小儿指纹之研究[J].中医药研究, 1987,4(6):42.
[8] 刘昉. 幼幼新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4-27.
[9] 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6.
[10] 一凡.男左女右的来龙去脉[J].神州民俗,2015,27(13):70- 71.
[11] 滑寿.诊家要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
[12] 陈复正.幼幼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 7.
[13] 汝兰洲. 小儿指纹的诊察方法及对1376例的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1965,9(11):22.
[14] 曾世荣.活幼口议[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93.
[15] 姬存栓,马家骐,李榆军,等.小儿指纹“红色主寒”质疑[J]. 现代中医药,2006,26(2):5- 6.
Analysis of YUE Jing-lin's Thinking of Treating Tumor Disease From Phlegm
HOU Ya- jing, CHEN Jia- xu△, LIU Yue- yu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 China)
Inspection of children fingerprint is one of important diagnostic methods in TCM Pediatrics. After researching many ancient medical books the author thinks the inspection of children fingerprint diagnostic method is very important and is worth being studied in technological methods and utilized in modern through considering it’s orig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agnosis content.
inspection; children fingerprint; diagnosis conte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侯雅静(1991- ),女,在读硕士,从事中医诊断的临床与研究。
R229
A
1006- 3250(2017)07- 0909- 02
2017- 01- 12
△通讯作者:陈家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和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Tel:010- 64286656,E- mail: chenjx@bu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