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例疣状胃炎内镜下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1-16耿云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期
关键词:螺杆菌幽门胃镜

耿云瑶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80例疣状胃炎内镜下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耿云瑶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胃镜下微波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 经胃镜诊断且Hp阳性的8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在胃镜下行微波治疗,术后给予胃三联抗Hp治疗。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达100%,3个月后复查胃镜无复发。结论 胃镜下微波联合抗Hp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显著。

疣状胃炎;微波治疗;抗Hp治疗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又称为痘疮性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根据它的病程演变和形态特征被分为两种类型:①成熟型疣状胃炎,病变隆起较高,中央脐凹较小而深,常持续存在,不易消失;②未成熟型疣状胃炎,形态与上述相反,病变隆起较低,中央脐凹较大、较浅,病变可在数日或数月内消失。我院消化内科自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内镜下微波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共80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消化内科自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在胃镜检查中共发现疣状胃炎126例,其中成熟型88例,不成熟型3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为102例(占总数的81.05%)。将8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并HP阳性者给予微波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这80例中,男性为49例,女性为31例,年龄分布在28~76岁,平均57.5岁。选择治疗的患者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排除胃息肉、胃溃疡、胃癌及其他疾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术前嘱患者行流质饮食1 d,手术当日禁食水。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给予利多卡因胶浆0.2 g口服行咽部局麻,精神紧张者可予地西泮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使用 Olympus GIFV70型电子胃镜对80例患者首先做常规胃镜检查,并观察疣状隆起的部位,大小,数目及表面糜烂情况。在内镜直视下采用WL-100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功率50~60W,治疗时间3~4 s。将微波治疗导线由内镜活检孔插入,以微波治疗导线伸出镜面2~3 cm为好。治疗时用微波治疗头对准病灶用点灼方法的进行治疗。对较小的病灶点灼1次即可,对较大的病灶可连续点灼3~4次,直至使病灶周边及顶部平坦、萎缩、变白。在治疗结束退镜前,应仔细观察病灶创面黏膜肿胀情况、出血情况,病灶是否祛除干净,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然后抽气退镜。术后常规禁食1 d,流食3 d。给予奥美拉唑联用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抗Hp治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胃镜。

1.3 疗效判定[1]。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2 结 果

80例患者经微波联合胃三联抗Hp治疗后全部治愈(其中73例1次灼除,8例由于个数较多分2次灼除)。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消失,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瘢痕、梗阻等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发现治疗部位色泽正常,黏膜变平,无明显瘢痕形成,无新生疣状病灶。

3 讨 论

疣状胃炎在流行病学方面有关报道较少,为1.22%~3.2%。在病因学方面至今未明,可能与免疫异常和胃酸分泌过高有关,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作为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而受到重视,很多实验显示在疣状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因此过去采用胃三联或四联抗Hp药物治疗,对于未成熟型的疣状胃炎可达到治疗效果(有效率为75%),而成熟型疣状胃炎只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可以控制急性炎症的症状,但病灶却不能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5%)[2]。而且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在该病发生中,存在变态反应异常情形。其胃黏膜中有含有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远高于萎缩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显微镜下可见糜烂中心覆有渗出物,周围的腺管和胃小凹上皮增生,部分再生腺管常有一定程度异型性,黏膜肌层常增厚,病变可发展至全层肠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甚至发生癌变。所以彻底治愈完全型疣状胃炎非常重要。

近年有许多研究报道了采用微波治疗疣状胃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短波长、高频率的特性。内镜下微波治疗,就是利用微波的这种特性将其引入体内,并作用于局部组织,当温度达42~44 ℃时,微波足以使组织细胞水分蒸发而脱落,蛋白凝固变性,细胞萎缩脱落甚至炭化[3]。并可使局部免疫防御力改善,加快组织修复,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同时作用于胃黏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扩张,血液循环增加,改善了胃黏膜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和代谢。虽然微波辐射加热的穿透力较强(1.7 cm),但它可选择性对病变进行加热,对正常组织所产生的损伤轻微或者不产生损伤。微波治疗相比高频电、激光、氩离子等凝固治疗来说,疗效相当且费用廉价,但危险性却明显减少。在本研究中,患者全部接受微波联合药物治疗,在局部物理治疗的同时给予三联抗Hp药物,清除Hp感染,消除了引起炎症和病灶的重要因素[4],使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达100%。而且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3个月后复查胃镜病灶无复发。因此可见微波联合药物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1] 李海强,贝光明,罗昭芳.不同方法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92-393.

[2] 王波涛,赵静,曹高峰,等.46例疣状胃炎的病理和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3,9(3):1617-1619.

[3] 江汉龙,金峰,郑国凡,叶建鸿.胃镜下微波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63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7(3):41-42.

[4] 李艳,金永兰,朱晓玲.内镜微波及药物治疗疣状胃炎121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3):360-361.

R573.3

B

1671-8194(2017)01-0040-02

猜你喜欢

螺杆菌幽门胃镜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OipA6间接ELISA法的建立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