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保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7-01-16吴昌标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协同人才

吴昌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福州 350119)

动物保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吴昌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福州 350119)

为培养动物保健急需人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两所应用本科、省农科院、台湾高校以及猪、鸡和兔饲料等多种畜牧业产业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共建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集聚优质创新力量,构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动物保健人才培养也从农职院单一培养,走向校校协同、校企协同、闽台协同,各方从松散合作走向紧密协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动物保健 教学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1]。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利用和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学校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2]。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借势生威,借力跨越,推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养殖规模由原来的散户养殖逐步转化为规模化集中养殖;另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这些都对动物保健人才培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1 构建动物保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1.1 缓解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动物保健人才要求与现实需要已有明显变化:

第1,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畜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食品的药物残留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抗生素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动物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绿色养殖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

第2,由于动物保健技术有限,药物保健还是一个比较通用做法,如何减少药物用量要能确保动物健康,有许多技术需要攻克。

第3,只着眼于食品安全末端处理的办法,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利用的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人们现已认识到,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并不矛盾。只要选择合理技术手段,可以保证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因此,现有的动物保健人才培养体系如不进行大的变革,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构建动物保健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各方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机制、培养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改变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从而缓解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1.2 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

动物保健从产品结构看,随着人类发展所遇到的健康安全、环境生态、资源等问题,开发生物制剂、天然的、人畜无交叉耐药性的、对环境无污染的药物品种;从技术方面看,随着新化学合成技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动物保健带来了技术的革命。这与传统兽医有很大的区别,需要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人员。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多方可以资源共享,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协同教育必将是未来高等教育主导范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联动的协同培养机制。

2 构建动物保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2.1 迫切性

国内外大型畜牧业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大量投入,将重心投向高端化动物保健技术及产品领域。面对我省畜牧业生产的重大需求,面对与国际大型企业的竞争,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集中资源,形成人才集聚与培养的高地,抢占技术与产品的制高点,在未来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中占据优势与主导地位。

2.1.1 高校面对畜牧业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主要表现在:

(1)面对重大需求,自身的能力有限;

(2)部分研究方向上领军人才缺乏;

(3)各专业之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4)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严重。

由于不太了解产业需求,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高校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高校往往各自建立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且各具特点,但高校间合作目标难以汇聚,亦难以将优势人才与硬件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没有做到真正的优势互补,实际上仍然是各立门户,各自为战。高校迫切需要围绕重大需求汇聚目标,集中、深度融合优势人才与硬件资源针对行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重大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并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并进一步开阔办学视野,提升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优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培育、培养面向畜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2.1.2 校企的深度合作需要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传统产学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转移和成果转移机制,主要表现在:

(1)资源汇聚不充分,优势力量融合不紧密;(2)人才集聚不充分,后备人才培养不足;(3)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投入计划性、持续性不强;(4)合作各方没有统一的目标,合作不紧密。虽然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和地方企业建立了众多的研发平台,但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导致部分协议落实不到位,平台管理和运营水平亟待提升;校企合作主要局限在“点对点”的项目合作上,围绕产业创新链进行合作开发的机制还比较少;缺乏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包括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团队;高层次人才的转移渠道不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随着人才的转移的比例极小。因此,企业和高校都呼唤在新机制体制下的协同,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实现提高自身实力,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实现专业的交叉,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的聚集,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实现成果的转移,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对接需求、整合优势、立足长效、合作共赢”,并通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进一步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可行性

2.2.1 具备优质的专业协同基础

牵头高校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畜牧业方面拥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了相关领域的地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资源整合成立面向学科前沿与我省重大需求的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研发基地方向发展。

2.2.2 具备旺盛的产业需求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畜牧业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福建省已经发展成为畜牧强省,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生产问题层出不穷。

2.2.3 具备完备的技术路线

协同中心研发主要集中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技术和食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各协同单位联合,可实现研发和人才培养任务。

3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与行业企业共生共荣的天然成长过程,牵头组建“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产业牵引、创新驱动、科技支撑”为方向,组建成专业合理的协调机构及高效科学的运营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平台与基地、人才与公司”直接对接,形成专业、人才、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真正做到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强化专业交叉,以高层次人才、省市科研平台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为契机,以协同企业为载体,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创业链。成立“一个中心、一个基地、三个平台”的协同创新建设规划,构建动物保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1 成立闽台合作交流中心

该中心通过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宏全国际集团共建食品科技学院;作为首批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高校,引进台湾师资与教学资源、与台湾高校师生互派、共同编写教材等。

3.2 成立人才培养基地

该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与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和龙岩学院开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开展应用本科培养试点。

3.3 成立公共服务平台

该平台以我校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为基础,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开展对外检测服务,为企业提供疫病监测、预警等服务,锻炼和培养人才。

3.4 成立技术研发平台

该平台以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带头人为核心,联合龙岩学院生命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和我校生物技术系、园林技术系、信息技术系以及国家级龙头企业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龙头福建永诚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莆田市金日兴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研发中心的研究力量,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从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出发,开展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食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的研发和交叉人才培养。

3.5 创建产业培育平台

该平台以我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扶持,由相思岭大学生创业园等产业化园区组成。

高校、企业、政府以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共同体,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理念,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同,激活存量资源,放大资源效能[4]。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现实的挑战。需要我们精心规划、细致操作,辅之以必要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功效[5]。学校努力争取政府支持,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和研究团队,整合集聚科研平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畜牧业企业。

[1] 袁瑜,顾永东,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构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22-26.

[2] 严振,刘卷.协同效应视角下高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18-22.

[3] 宋妍,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68(8):100-103.

[4] 张继延,周屹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61-67.

[5] 高军,朱书卉,眭国荣.协同创新机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6,227(5):127-129.

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2015N0024)

吴昌标(1970-),博士,教授,福建省动物保健与食品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协同人才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