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对心脏神经症心理因素的认识❋
2017-01-16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0117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10002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100020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
于 彦,付 星,赵 军(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0117; 2.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
【理论探讨】
论中医对心脏神经症心理因素的认识❋
于 彦1,2,付 星3,赵 军4△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2.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 100022; 3.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心脏神经症属于躯体神经障碍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循环系统异常,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郁证等范畴,病机可归为心阳不足、气血亏虚等虚证以及心火炽盛、心脉瘀阻等实证,主要病位在心。中医对“心”的功能从“主血脉”和“主神明”两个方面认识,可对应器质层面的心脏器官及心理层面的精神活动,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功能体现。对于心脏神经症,心的气血生化运行功能失调则会出现心失所养,有心悸、胸闷、胸痛等表现,继而其他脏腑功能紊乱,引发气短、失眠、出汗、乏力等。若因心阳不足而致的心脏神经症多表现为抑郁,而心火旺盛为主要病机时多表现为焦虑,这对指导心脏神经症这一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为心理之心异常疾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心脏神经症;心主神明;中医心理学;情志理论
心脏神经症属于躯体神经障碍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1],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循环系统异常,常见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焦虑、抑郁、失眠、出汗等症状[2],患者往往自觉心前区搏动不适,自认为是心绞痛,伴有呼吸困难、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体检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血压、心脏听诊、心电图可能有异常,即心血管功能失调。本病与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发病人群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格特点,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治疗多采用西药、中药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3]。中医治疗该病具有心身同治、重视情志、整体辨证等优势,通过准确辨证疗效良好[4]。本文试从中医心理学、中医情志理论等角度探讨心理因素与心脏神经症的关系。
1 中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根据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惊悸、怔忡、郁证、不寐等范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有“惊”“惕”“惊骇”等类似症状记载。如“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素问·经脉别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举痛论》),认为惊恐可导致心悸。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惊和悸的区别:“惊由外扰,惊则气乱,故见脉动摇不宁,悸由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不任重按。” 陈言也认为惊悸与忪悸不同:“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在心胆经,属不内外因,其脉必动;忪悸,则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久思所爱,遽失所重,触事不意,气郁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经,意思所主,属内所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龚居中将此类病症总结为“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认为“其原皆由心血虚,盖心无血养,如鱼失水,惕然而跳跃也”(《痰火点雪》)。
纵览历代医家论述,心悸、怔忡等病机有感受外邪、所愿不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体虚劳倦等,病机可责之为心阳不足、气血亏虚、营血暗耗、肾精不足等虚证,以及心火炽盛、肝郁气滞、水饮痰浊、心脉瘀阻等实证。有学者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认为心脏神经症主要病性为气虚、气滞,主要病理机制为气虚、气滞、血瘀、痰饮,心为主要病位与肝脾密切相关[5]。
2 中医的“心”与心脏神经症
中医学“心”的概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经《内经》系统总结成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主血脉”和“主神明”,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功能体现,前者为形为体,后者为神为用[5]。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一思想在中医学认识心脏神经症时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心主“神明”,统领人的整体精神心理活动,反之也受心理活动、社会事件、外在环境的影响,若情志刺激、忧思过度、劳心耗神、遽遭变故等皆可导致心神不安、耗伤心血,或气滞血瘀、郁火扰心。继而心主“血脉”。若在上述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用下,心的气血生化运行功能失调,则会出现心失所养及心悸、胸闷、胸痛等表现,继而其他脏腑功能紊乱,引发气短、失眠、出汗、乏力等。正如《灵枢·口问》云:“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学则将脏器之心与精神之心统称为“心”,从“主血脉”和“主神明”两方面认识“心”的功能。这种理解方式,对指导心脏神经症这一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为心理之心异常的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3 情志与心脏神经症
对于心脏神经症,情志异常可视为病因之一,也是主要症状的一种。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一方面作为病因可引发、加重心脏神经症的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另一方面自主神经紊乱也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易出现善太息、烦躁易怒等症状。焦虑和抑郁是心脏神经症患者中最常见的情绪症状。有调查显示,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水平[7]。焦虑在此病患者中多表现为烦躁、易怒、易激惹,抑郁则多表现为善太息、倦怠懒言、少气乏力,根据中医情志理论可分别责之与心脏神经症关系密切的心、肝。正如《内经》所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调经论》)。
中医学认为,情志是人体在心神主导下对外界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以五脏气化为生理基础的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而情志活动又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异常的情志变动则可伤及脏腑气血而成为致病因素,而“心神”对情志的产生及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影响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8]。“心”统领精神活动,同时主导情志产生,对于情志异常的反作用也较为敏感。若因心阳不足而致的心脏神经症多表现为抑郁,而心火旺盛为主要病机时多表现为焦虑。
中医学有二情、四情、五情、七情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二情说”与现代心理学认为的情绪、情感变化具有两极性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9]。有学者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情志表现倾向将心脏神经症分为刚柔两类,刚证患者素体性急阳刚、性情急躁,敏感易怒,竞争意识强,以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肝气旺盛,出现心肝火旺、心阴不足为主要病机。柔证患者素体性缓抑郁、敏感多疑、思前想后,以肝疏泄不及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心肝血虚、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10]。
4 结语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可将心脏神经症理解为负性生活事件或不良生活习惯等作用下,因个体人格体质因素出现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继而影响植物神经功能造成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基于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心悸、怔忡、郁证等范畴,病机可责之心阳不足、气血亏虚等虚证,以及心火炽盛、心脉瘀阻等实证,主要病位在心。中医学从“主血脉”和“主神明”两个方面认识“心”的功能,可对应器质层面的心脏器官及心理层面的精神活动,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功能体现,实际仍为“形神合一”的统一体,体现了形与神俱的整体观念,这对指导心脏神经症这一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为心理之心异常的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
[2] 戚国庆,刘坤申,张密林.心脏神经症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03,18(15):897-898.
[3] 崔瑞艳,韦倩,焦景泰,等.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医学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20(3):4116-4117.
[4] 杨晓荣,董宇翔.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诊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65-66.
[5] 纪雯.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D].西安: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19-20.
[6] 杜渐,王昊,王克勤,等.“心主神明”中医学的身心一元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06-607.
[7] 戴小明,刘希红.心脏神经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1):68-70.
[8] 邵祺腾,李黎,杜渐,等.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23-24.
[9] 邵祺腾,杜渐,王昊,等.中医心理学情志的概念及分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50-152.
[10] 柳红良,赵志付.刚柔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及心理社会因素评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83-348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403501)-抑郁症患者的中医人格特征及“喜”“忧”情志激活后脑电差异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预探索项目(7163236)-“喜”“忧”激活“五态人”情志体验的脑电差异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2249)-中医人格特征中“阴”“阳”属性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于 彦(1974-),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赵 军(1965-),主管技师,从事人力资源与标准化管理研究,Tel:010-88001216,E-mail:zhaotanxi@sina.com。
R256.21
A
1006-3250(2017)08-1056-02
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