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医易会通探析
2017-01-16吴世彩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00068
王 勇,吴世彩(.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00068)
【理论探讨】
金元四大家医易会通探析
王 勇1,吴世彩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100068)
通过文献学方法整理研究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著作,探析四大家在医易会通方面的学术思想。金元四大家身处特殊的时代,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医易方面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故从“医易会通”角度探析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本源,分别从学术背景及原因、会通的形式与观点及会通的意义三方面进行阐析并得出相应结论。最终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医易会通更多的是一种取类比象、以此类推的思维方法,四大家以此来阐明自己的主流学说思想或者就医易关系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金元四大家;医易会通;思维方法
医易会通主要指中医理论的建构借用了易学的哲学原理、范畴及思维方式,将易学象数推演模式引入中医学,为中医体系的建构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使二者融为一体。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1]”又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2]”此后,研究医易关系的医家辈出,逐渐形成热潮。本文试从“医易会通”角度探析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本源。
1 学术背景
1.1 时势战乱之局
自唐以后,国家处于长期分裂、战争频仍、政权并立的局面,战争为争夺统治权和土地展开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广泛流行。加之当时天灾以及疫病的爆发出现了一些新疾病谱。在战事严重破坏生产的背景下,民众食不果腹伤及脾胃,内忧外患,忧思异常,从而导致内伤病的发生概率也升高。
疾病的肆虐,一方面对医学的进步提出了尖锐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当时的医家提供了探索求知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和创新。
1.2 学术保守之风
从晋唐至宋初,中医理论的研究停滞不前,至北宋后期医学界形成了一种僵化保守之风。临证墨守《伤寒论》陈规,滥用《局方》通弊,甚至按证缩方,不求辨证,以致在医学理论上陈陈相因,固步自封。在药物供应上,成方成药官商垄断,此时的医学界,急需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用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在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北宋建立了中医管理机构,金代建立了太医院,并且北宋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中医药学校太医局,开展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自学为主及师徒相授的中医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使中医队伍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研究力量逐步增强。宋金元时期中医政策宽松,疑古创新争鸣风气甚浓,理学研究出现了象数学、关学、洛学等诸多学术流派,加之中医学自身需要,使此时的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争创新说,标新立异,纷纷提出新观点、新主张。如“火热论”“攻邪论”“脏腑辨证说”“脾胃内伤说”“阴证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学说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种争鸣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学术思想,推动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后世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溯本求源,以易解医,所创理论体系或从卦象解病理,或用太极释医学,都无一例外地借用了易学的哲学原理、范畴及思维方式。
2 会通的形式与观点
2.1 以卦象解病理
刘完素可谓是金元时期引易入医第一人,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序言中曰:“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又总结道:“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3]”明确提出易、儒、医虽各自表现不一,但本质乃同出一源,只是不同支脉互相之间相须相用、紧密联系。其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引《泰》《否》卦之卦理证了伤寒内热的病理:“子正一阳生,而至于正月寅,则三阳生,而得其《泰》。《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阴生,而至于七月中,则三阴生,而得否(天地否)。《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然而否极则泰,泰极则否,故六月泰极,则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则地中至暖;然则地中寒燠明可见焉。故知人之冒于寒而内为热者,亦有之矣。[4]”正是深谙《泰卦·彖传》“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之旨之论,知表里有阴,里亦有阳,不能单纯以内外断寒热,可见其学术上的灵活性。
张从正师从刘完素,在师其五运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天地人六气六味皆能成邪,分攻人体上中下三部造成发病,因此在治疗上独创汗吐下三法,以天地人三部应人体上中下三部,使得不同部位的邪气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分消,实现邪去人安。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说:“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5]”又在《儒门事亲·撮要图》中说:“天之邪,感则害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而不满。可下之而已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满而不实。可吐之而已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肌肤,从外而入,可汗之而已也。[6]”定义了邪气的来源、发病部位,并提出相应的治法,说明天人相应观正是张从正三邪理论的滥觞。在解释人体器官上,张从正充分利用《周易》之卦象,在《儒门事亲》中言:“七窍惟口目斜,而耳鼻独无此病者,何也?盖动则风生,静则风息,天地之常理也。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动,坤艮主静,动者皆属木,静者皆属土。《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目之上纲则眨,下纲则不眨,故《观》卦上巽而下坤。《颐》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颔则嚼,上颔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7]”用《观》卦、《颐》卦来说明口眼歪斜的生理病理。
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治疗上重视脾胃的调治。认为人体元气的根本在于脾胃,而脾胃属坤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即“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这显然是接受了《周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影响,将坤土当作生长万物的根本。并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于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8]”除此之外,李东垣运用《周易》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在中药本草分类上也形成了独特的“药类法象”。如在《兰室秘藏》中指出,“荷叶之物,中央空,象震卦之体”,就是以卦象喻药物之性用。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成者。据戴良《丹溪翁传》记载,其医学来源“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9]。可见,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是离不开易学的影响。他在《格致余论·臌胀论》说:“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0]”脾胃发挥中间枢纽之效,使居上心肺之阳降,居下肝肾之阴升,阴阳相交,成天地相交之泰象,呈吉呈安,就是无病之状及正常生理。反之,若乾阳在上不降反升,坤阴在下不升反降,使得心肺之阳与肝肾之阴不能相互交通,出现否塞之象,呈凶呈危,就是有病之状及异常病理。这也是朱丹溪据《泰》卦之理阐明人体生理病理之象。
2.2 以太极释医学
“太极”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医易学研究中极受重视。自周敦颐作《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以“太极”为阴阳五行之本原,后世理学家和医家立论都从太极范畴入手,对医学理论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者,男女之血气,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唯水火既济,血气变革,然后刚柔有体,而形质立焉。[11]”提出火热之说,力倡“六气皆能化火”,强调火多因“动”而致,显然是受周敦颐“太极动而生阳”理论的影响。在论证其火热病机之时亦多引易学阴阳水火之论,将易学“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和“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出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之理加以运用,论证其创立的火热病病机及治则治法。
李东垣根据太极阳升阴降、运动不息的特点,创“升清降浊”之论,侧重五季相应的季节规律,春夏升生而万物渐长,秋冬沉降而万物渐凋,长夏位居中央乃变化枢纽,以脾胃之功象长夏之能。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道:“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独阴为地者也。[12]”在治疗上重视风药升生之用,擅用其轻扬上升、宣表透邪之效,给邪气以出路。其方升阳益胃汤中借柴胡、防风、独活、羌活诸药辛散之性,辅助茯苓、白术、泽泻祛湿,其升浮善行之效,助芪、参、术、草之清阳之气上升,既实现祛邪发水湿,又助脾气升发,最终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湿邪得除,一举数得。
朱丹溪将医、易与周敦颐《通书》、张载《正蒙》等相互杂糅贯通,从太极动静推其原始而论五行各一其性。如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论证人体胚胎性别的形成:“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会,精之施也,血能摄精成其子,此万物资始于乾元也;血成其胞,此万物资生于坤元也。[13]”这明显来源于《周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学认为,阴阳相交化生万物包括人类。朱丹溪认为“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乾坤、左右、男女与阴阳都有密切关系。乾坤乃阴阳之肇基,左右乃阴阳之道路,男女则是阴阳之呈现形式。阳精阴血,交合成胎。《周易》以大指阳、小指阴。如《泰》卦象乾内坤外,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否》坤内乾外,而卦辞曰“《否》……大往小来”。朱丹溪据此提出“阳常有余阴不足”的学术观点,“阳变火动”的病因观和“主静养阴”的治疗观。认为天地生万物,天为阳、地为阴,天大地小,是阳有余阴不足。日为阳、月为阴,日恒圆不缺,月虽圆尝缺,亦是阳有余阴不足。天人相应,人体生理顺应自然之规律也呈现阳有余阴不足的状况。针对此种状况,提出静心克欲、滋阴降火之法,从而保持“阳平阴秘”,以获人体健康。
3 会通的意义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综上所述,在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金元四大家立足实践又立意创新,从不同角度援易入医,借用易象易理阐发医理,提出了各自独树一帜的医学观点,丰富发展了中医理论,推动中医发展,是中医学史上医易会通的重要时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
[2] 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李志庸,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76.
[3]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9.
[4]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4.
[5] 张从正.《儒门事亲》校注[M].徐江雁,刘文礼,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5.
[6] 张从正.《儒门事亲》校注[M].徐江雁,刘文礼,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2.
[7] 张从正.儒门事亲5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397.
[8] 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3.
[9] 朱丹溪.丹溪心法[M].周琦,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46.
[10] 叶川.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94.
[11]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6.
[12] 李杲.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0.
[13] 朱震亨.格致余论5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937.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CM and the Zhou Yi by the four Great Physicians of the Jin and Yuan Periods
WANG Yong1, WU Shi-cai2△
(1.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250355,China; 2.ChinaRehabi-litationResearchCenter,Beijing100068,China)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Medicine-Yi-ology”made by four great physicians in Jin and Yuan period by reorganizing and researching their academic works through philology study method. The four great physicians lived in a special era an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so they formed a unique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Yi-ology. The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reasons,forms and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At last, the academic thoughts can be said to be a kind of analogy thinking in a sense. By that, they clarify their own mainstream doctrine thought or express their personal views about Medicine-Yi-ology.
Four Great Physicians in Jin and Yuan Period; Correlation of “Medicine Yi ology”; Thinking Method
王 勇(1980-),男,山东单县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文献学研究。
△通讯作者:吴世彩(1966-),男,山东高密人,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Tel:13810566687,E-mail:wscai66@163.com。
R222.15
A
1006-3250(2017)08-1050-02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