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下壁前壁循证

王 娜

(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

王 娜

(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90例)和观察组(n=9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8.89%(62/90),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1.11%(10/9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引发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出现缺氧、缺血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内科危重疾病。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75%会在急性期并发心律失常,且1 h内病死率约为5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90例)和观察组(n=9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50~80岁,平均(59.90±2.26)岁;梗死部位:下壁+后壁14例,下壁22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26例,前壁1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50~80岁,平均(59.94±2.23)岁;梗死部位:下壁+后壁15例,下壁23例,广泛前壁13例,前间壁24例,前壁15例。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饮食指导、活动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吸氧护理、预防并发症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密切监测病情。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1~2周内,尤其是凌晨5点至中午12点间,因此应严密监测凌晨5点至中午12点的巡视,观察患者体位、尿量、血压、呼吸、心律、心率等的变化,一旦患者出现乏力、头晕、昏厥、气促、心悸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抢救。②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讲解用药的方式以及药物时相分布特点,争取患者的配合,并监测患者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抑制诱发因素。确保病房环境的舒适度,并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告知患者尽量减少每次探视的人数。④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若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气短、胸闷、心率增加至110次/分以上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或继续卧床休息。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8.89%(62/90),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1.11%(10/9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3 讨 论

冠状动脉血供的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引发心肌细胞坏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会合并心律失常,据统计,发生率约为75%。随着溶栓治疗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但溶栓治疗极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溶栓治疗后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乏力、心悸、气短、胸闷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猝死[2]。循证护理是近些年发展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针对某种疾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践、专家经验等形成一个系统性、连续性、动态性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下,患者可得到最佳的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循证护理过程中,首先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脏事件、猝死等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不良事件。同时通过文献检索,寻找最佳的循证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定符合患者的护理方案。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48 h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不良事件的高发期,因此,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加强心梗发生后48 h的护理,一旦发现先兆症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通过康复训练指导,不但能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避免肢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1] 王霞,李小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1+123.

[2]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

[3] 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R473.5

B

1671-8194(2017)22-0229-01

猜你喜欢

下壁前壁循证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动脉的定位作用分析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阴道前壁反桥式修补术2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