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5期
关键词:符合率左室磁共振

梁 冬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梁 冬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7)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新技术——3.0 T磁共振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数字化X线摄影DSA血管造影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且DSA血管造影前,均行3.0 T磁共振检查和1.5 T磁共振检查,比较3.0 T磁共振和1.5 T磁共振扫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符合率,并3.0T磁共振和1.5 T磁共振扫描获得的左室参数。结果与DSA血管造影结果比较,1.5 T磁共振检查结果完全符合者31例,3.0T磁共振完全符合者38例,3.0T磁共振完全符合率(95.00%)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77.50%),差异P<0.05。3.0T磁共振心肌缺血区域检出率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差异P<0.05。左室参数测量值比较:在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方面,1.5 T磁共振测量值略低于3.0T磁共振,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射血分数、左室质量、左室下壁厚度方面,1.5T磁共振测量值显著高于3.0 T磁共振,差异P<0.05。心内外膜边界识别情况:1.5 T磁共振扫描可以准确识别21例(52.50%),3.0T磁共振可以准确识别39例(97.50),3.0T磁共振的心内外膜边界识别率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扫描,差异P<0.05。结论3.0 T磁共振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属于高发的心脏疾病,患者生存率较低,因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血性心脏病确诊多依靠有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无创影像学检查新技术的诊断价值尚存在争议,为此,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0 T磁共振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旨在探索一种无创性的高效影像学诊断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经数字化X线摄影DSA血管造影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本组患者DSA血管造影前,均行3.0 T磁共振和1.5 T磁共振检查。本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36±10.25)岁。

1.2 方法

1.2.1 DSA血管造影:本组患者先行1.5 T磁共振扫描,再行3.0 T磁共振扫描,后采用AXIOM Artis FA数字X线机,常规行DSA血管造影检查。

1.2.2 MR扫描方案:本院采用GE公司生产的3.0T MR750及1.5 T磁共振扫描仪。本组患者行3.0 T磁共振扫描,患者仰卧位行定位扫描,扫描横轴位、两腔心及四腔心图像,获得短轴位左心室图像数据。相同射频模式下,扫描模式相同,空间定位线参数相同,b-SSFP根据成像需求调整。

两次扫描数据均传入扫描仪系统工作站进行处理,由2名专业影像科医师统计结果,并与DSA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对。同时,系统工作站计算左心参数,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左室质量、左室下壁厚度。上述数据经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0 T磁共振和1.5 T磁共振与DSA血管造影符合率比较:与DSA血管造影结果比较,1.5 T磁共振检查结果完全符合者31例(77.50%),3.0 T磁共振完全符合者38例(95.00%),3.0 T磁共振完全符合率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差异P<0.05(χ2=5.165,P=0.023),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DSA血管造影检出心肌缺血区域49个,而1.5 T磁共振检出32个(65.31%),3.0T磁共振检出47个(95.92%),3.0 T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差异P<0.05(χ2=6.852,P=0.019),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2 左室参数测量值比较:在舒张末容积(EDV)方面,1.5 T磁共振为(115.31±5.25)mL,3.0T磁共振为(122.2±4.26)mL,1.5 T磁共振测量值略低于3.0 T磁共振,但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在收缩末容积(ESV)方面,1.5 T磁共振为(51.36±11.25)mL,3.0 T磁共振为(54.23±10.23)mL,1.5 T磁共振测量值略低于3.0 T磁共振,但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在每搏输出量(SV)方面,1.5 T磁共振为(67.37±9.58)mL,3.0 T磁共振为(69.25±11.07)mL,1.5 T磁共振测量值略低于3.0T磁共振,但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在射血分数(EF)方面,1.5 T磁共振为(48.26±7.25)%,3.0 T磁共振为(57.23±8.17)%,1.5 T磁共振测量值显著低于3.0 T磁共振,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在左室质量(LVmass)方面,1.5 T磁共振为(152.36±14.26)g,3.0 T磁共振为(142.23±15.26)g,1.5 T磁共振测量值显著高于3.0 T磁共振,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在左室下壁厚度(LVIW)方面,1.5 T磁共振为(7.68±1.12)mm,3.0 T磁共振为(6.39±0.27)mm,1.5 T磁共振测量值显著高于3.0 T磁共振,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3 心内外膜边界识别情况比较:1.5 T磁共振可以准确识别21例(52.50%),3.0 T磁共振可以准确识别39例(97.50),3.0T磁共振的心内外膜边界识别率显著高于1.5 T磁共振,差异P<0.05(χ2=25.078,P=0.000),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3.0 T磁共振技术是对传统磁共振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3.0 T磁共振检查结果与DSA的符合率,结果显示,3.0 T磁共振符合率更高,且心肌缺血区域检出率更高,提示3.0 T磁共振技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更为准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后,较容易导致心肌梗死,进而出现左心室功能不全,而左室参数是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准确测量各项左室参数,将为判断患者心功能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1]。本次研究中,比较了1.5 T磁共振和3.0 T磁共振的左室参数测量值,研究结果显示,在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方面,1.5 T磁共振较3.0 T磁共振低,但是差异相对较小;但是,在射血分数、左室质量、左室下壁厚度测量值方面,1.5 T磁共振数值则显著高于3.0 T磁共振,提示在射血分数、左室质量、左室下壁厚度测量方面,1.5 T磁共振与3.0 T磁共振存在较大差异。较多文献也报道了本次研究所显示的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差异性,认为其根本原因为1.5 T磁共振条带伪影干扰较多,而3.0 T磁共振采用了B1均场技术,图像信号损失减少,故条带伪影减少,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2]。在心脏影像学检查中,心肌内外膜自动识别是重要的技术难度,也是影响左室参数测量值的重要因素。国内文献报道,心肌外膜、脂肪、邻近膈面相邻的组织结构极为复杂,1.5 T磁共振扫描时该区域信号损失严重,尤其是心肌下壁条带伪影干扰较多,且在后续数据经软件计算时,心外膜边界描绘难度和误差增大,故左室参数准确性降低。对于左室游离侧壁心内膜边界而言,同样存在1.5 T磁共振扫描信号损失的较大问题,因而,心内膜边界描绘不准确。本次研究中也发现,1.5 T磁共振检查时,心内外膜边界准确识别率显著低于3.0 T磁共振,由此可知,3.0 T磁共振对于心内外膜边界识别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3.0 T磁共振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1] 刘明熙,张挽时,张子衡,等.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上)[J].中国医疗设备,2015,6(1):63-67.

[2] 申香梅.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33):61-62.

R541

B

1671-8194(2017)05-0119-02

猜你喜欢

符合率左室磁共振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超声无创心肌做功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