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网络 提升物理素养
2017-01-15王添华
王添华
摘 要: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物理学史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基于观察与试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关键词:思维网络 高中物理 学科素养
一、全国高考课标卷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从知识点看,考试大纲里的33个II级考点几乎全部覆盖,还涵盖了四十几个I级考点,可见在考查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突出重点内容的考查。注重考查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体现了高考对物理能力的考查,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试卷注重考查物理的核心素养。试卷以高中阶段主干的知识点和物理情景模型对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注重体现物理观念的应用,科学思维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考查。例如,利用动态平衡模型、牛顿运动定律板块模型、曲线运动模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模型等考察学生模型构建科学思维能力;借助速度图像、物体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考查学生物理观念的建立;通过电容器、质谱仪、变压器、卫星运行等现代科技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考查;以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为载体,打点计时器、光电门、传感器等探究仪器使用和创新,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考查学生科学探究与交流等素养。
二、构建思维网络,樹立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素养
以高中物理知识为载体,以典型题为手段,通过复习,树立素养意识,结合学科素养的四方面的体现,形成思维网络,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素养得到升华。
1、扎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物理观念。
对照考试大纲查细化知识点。加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理解,将分布在各章节内零散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穿成一串,利用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把握整个知识结构体系,融会贯通,提高理解能力,养成运动观、相互作用观、能量观等观念去分析问题。
2、加强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提升科学探究和创新素养。
《考试说明》里的16个实验,巩固每个实验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复习,加强训练。可以把同一个实验的不同题型加以归纳整理,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能较好地适应高考中出现的创新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利用实验创新拓宽思路,提升创新思维。
3、纵伸典型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提升物理思维能力。
通过同一类型典型题目的收集整理,形成专题,掌握同一典题的不同考法,提升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加强各种能力的训练,通过精选题目,可以与题例对比,避免题海战术。不提倡作难题、偏题,可以把复习过程中考过的综合试卷进行归类对比,掌握比较重要的规律应用和解题方法,比如,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分析问题、功与能综合结合问题、磁场综合分析问题、电磁感应综合分析问题等等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方法。通过题目反思,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五方面的能力。
4、规范答题训练,养成严谨行为习惯,树立责任意识。
答题时审题要细,逐一提取题目所给的有用信息,挖掘出隐含条件。解题过程要写出每步所用到的原始公式、定理、定律。文字表达要规范,方程列式要按题目给出的字母符号表达,按题目提出的问题顺序作答,逻辑推理要严密,计算数据要准确,尽量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建立错题本,收集自己在模拟考试过程中的错题,不断的复习巩固,扫清盲点。按照考试大纲题例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模仿其表述方式。在解题时要用题目给出的字母符号,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要假设;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尽量写出定理和定律的原始表达式,表述过程可以简单文字说明一行,表达式一行。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堆积式解题习惯。
结 论
全国课标卷侧重对考生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加强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高三的复习对于备战高考至关重要,好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可以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所以在复习过程应重视基础知识点的重新理解,形成思维网络,通过典型的题型归纳整理,掌握一题多解,总结多题一法,对典型的题型拓展延伸,不断提升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全国课标卷的考试,争取高考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亚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途径的探讨[J].湖南中学物理,2018,33(11):16-17.
[2] 邢红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透视、商榷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