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34例
2017-01-15陈琳
陈 琳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34例
陈 琳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眩晕;临床观察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研究发现,我国10岁以上人群眩晕的总发病率约为4.1%。眩晕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多复发。有较多的眩晕原因是难以确定的,经过仔细的辅助检查也无法确诊,而西医疗效不能持久。笔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患者3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来自2008年6月—2016年11月山西省中医院门诊,34例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最小11岁,最大93岁,平均52岁;发病就诊时间最短22 h,最长11年。临床症状以头晕为主,伴不能睁眼、不能转头、恶心呕吐等症状。全部病例均符合眩晕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运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方药如下:茯苓18 g,桂枝12 g,白术15 g,甘草6 g,泽泻24 g,生龙骨、生牡蛎各24 g(先煎),法半夏18 g,陈皮15 g,党参15 g,葛根30 g,三七粉6 g(冲服),生姜6 g。辨证加减:伴恶心重者,加旋覆花6~9 g(包煎),代赭石20 g(先煎);伴耳鸣者,加磁石30 g;伴头闷肢麻者,加当归15 g,天麻6~9 g;伴失眠者,加石菖蒲30 g,焦枣仁30 g,远志10 g;伴口苦口干者,加龙胆草6~9 g,黄芩9 g。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年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偶尔眩晕能耐受,1年内有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仍有头晕。
2.结果。治愈20例,占58.8%;好转12例,占35.3%;无效2例,占5.9%;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7岁,2013年2月23日就诊。主诉:头晕不能睁眼,天旋地转5 d,伴随耳鸣,恶心呕吐。患者患眩晕症5年,自诉5年前受过车辆撞击,当时CT检查无异常,近年来常因受凉、劳累、生气、失眠而发病。西医诊断:梅尼埃病。本次发作在夜间,天旋地转,不能移动,急诊输液,中西药杂用,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来我院就诊。望诊:患者面色稍显青黄,双手抱头,两眼微闭,痛苦面容,自诉眩晕严重,睡眠欠佳,时有恶心欲吐感。处方:茯苓18 g,桂枝12 g,白术15 g,甘草6 g,泽泻24 g,生龙骨、生牡蛎各24 g(先煎),陈皮15 g,三七粉6 g,代赭石23 g,天麻6 g,党参15 g,生姜6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2013年2月26日二诊:服用1剂后,头晕明显减轻,已能下地。服用3剂,诸症消失。患者喜,乃索要处方,并预购药物,以备急需。因思眩晕急发时服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可收速效,药证相合,不易改弦易辙,仍宜使用上方加减,加入活血化瘀之药,改汤剂为散剂,徐徐图之。处方:茯苓150 g,桂枝100 g,白术100 g,柴胡80 g,法半夏150 g,泽泻200 g,陈皮100 g,葛根500 g,生三七100 g,太子参150 g,天麻100 g。连服2个月,睡眠安稳,头目清爽。效不更方,将方中三七增至200 g,加水蛭50 g,研末装胶囊服,多年头痛亦愈。随访2年,曾感冒2次,亦偶有劳累、生气或失眠之时,均未诱发眩晕。
讨论
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昏脑涨,头重脚轻,视物模糊,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常见于外因前庭性疾病(如耳石症)、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或颈椎退行性病变等。临床所见头晕多因痰饮为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中医辨证为水饮,主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通阳化水,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入手太阴,补肺气,清肺热,养肺阴而化肺中浊痰;入手少阴,补心气,温心阳,育心阴,安心神,除惊悸,止心汗,为去心下水饮的要药;入阳明胃腑,能温暖脾胃,振奋升降功能,育养脾胃之阴液。桂枝为臣,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桂枝甘温,有温阳化气、温通血脉、调和气血等功效。桂枝又为太阳经祛寒解表的主药,可开发腠理,祛除表邪,振奋阳气,使经脉温顺调和。茯苓、桂枝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桂枝和茯苓虽都具升降功能和甘温之性,但茯苓不论多用还是少用,其浮降甘温之力远不如桂枝;而桂枝少用能升,中用能降,重用入肾补元阳和命门之火,误用则多烦多燥。桂枝用之得当,外能解肌祛寒,内能化气调和阴阳。白术为佐,能健脾燥湿,茯苓、白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枝、白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在方中为使药,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方中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心阳被遏制,不能上煦于头,故头冒目眩,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制水,领水饮之气以下走,利水而不伤阴,然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甘温之白术,崇土制水以堵之,健脾而制水。葛根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神农本草经》中有:“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另外临床上常见痰瘀互患,水饮和痰血之间关系密切。《金匮要略》说:“血不利则为水。”反之,水不利呢?可以影响血液循环,久之产生出瘀血。方中三七不但止血,尤能活血化瘀,其特异之处,是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血。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一般服2~4剂,多能快速治疗眩晕之急性发作,为高效验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