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冉青珍主任医师治疗虚损痛经验案举隅

2017-01-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延胡索香附熟地黄

1. 东莞东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2.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 广州 510120

医话医案

指导老师:冉青珍(1972-)女,汉族,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等妇科疾病。E-mail:1902518646@qq.com

冉青珍主任医师治疗虚损痛经验案举隅

张冬红1冉青珍2△

1. 东莞东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2.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冉青珍主任医师在痛经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强调在灵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时令、月经周期等论治,疗效确切。

痛经;辨证论治;医案 ;冉青珍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影响[1]。冉青珍主任医师师从国医级名老中医李维贤,其在痛经的中医辨证及用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中医学认为痛经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但临床多重视“不通则痛”的实证痛经,而忽视“不荣则痛”的虚损痛经。笔者在随冉青珍主任医师学习临证中,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虚损痛经的验案举隅如下。

1 精血亏虚证

谭某,女,30岁,2014年4月1日初诊。已婚育,主诉经行腹痛10年。末次月经:3月13日,6天净,量少,色淡红,下腹坠痛,伴头晕耳鸣,时有目眩,面色淡白,唇爪色淡无华,纳眠可,时有便秘,小便调。6年前因左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行左侧附件切除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痛经,证属精血亏虚。治当益精养血,方拟大营煎加减,处方如下:当归15 g,熟地黄30 g,枸杞子15 g,杜仲10 g,盐山萸肉10 g,肉桂3 g,制何首乌10 g,鸡血藤30 g,延胡索10 g,灸甘草5 g。共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5月8日,诉服药后痛经明显减轻。LMP:4月14日,无明显腹痛,无头晕耳鸣,无呕吐,观其面色较前红润,近日偶有咳嗽,续服前方以补益精血,并加用杷叶、芦根、白茅根清肺止咳,拟方如下:当归15 g,熟地黄30 g,枸杞子15 g,杜仲10 g,肉桂3 g,盐山萸肉10 g,制何首乌10 g,鸡血藤30 g,延胡索10 g,蜜枇杷叶10 g,芦根10 g,白茅根10 g,灸甘草5 g。共5剂,日1剂,水煎服。

按:《灵枢·五音五味》[2]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冉青珍主任医师强调女子之生以血为用,不足于血。女子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加之患者手术伤精耗血,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精血不足,冲任胞脉失养,不荣则痛。以大营煎大补精血,加山萸肉、何首乌补肾养精,鸡血藤既能补血且有活血通经之妙,延胡索行气化瘀,补而兼通。精血充盛,胞脉得养,痛经得愈。

2 气血两虚证

李某,女,36岁,2015年3月19日初诊。经行腹痛1年余。近一年经行下腹隐痛,坠痛为主,渐进性加重,经量不多,30天一潮,4天净。末次月经:3月19日,下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经量可,色淡红,少量血块,无恶心呕吐,无腹泻。神倦,易疲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气血两虚。治当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拟圣愈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20 g,黄芪20 g,熟地黄30 g,当归15 g,赤芍10 g,川芎10 g,炒白术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艾叶10 g,炮姜炭10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3月31日,诉经后下腹隐痛,头痛,倦怠乏力,怕冷,夜寐不安,此乃经期阴血下泄,气随血耗,经后胞宫胞脉空虚,气血虚弱,心神失养之象,治当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拟人参养荣汤加减,加香附、乌药行气散寒,藁本、蔓荆子疏风止痛,处方如下:党参20 g,黄芪30 g,炒白术30 g,熟地黄30 g,当归10 g,白芍15 g,陈皮10 g,茯苓15 g,肉桂3 g,五味子5 g,制远志5 g,香附15 g,乌药10 g,藁本10 g,蔓荆子10 g,灸甘草5 g。共5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4月10日,诉服药后腹痛头痛减轻,寐安,无畏寒,纳可,二便调,正值经前期,续以圣愈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补益气血,加泽兰、延胡索、香附行气活血通经,藁本、蔓荆子清利头目。方拟如下:党参30 g,黄芪30 g,熟地黄30 g,当归15 g,赤芍10 g,川芎10 g,泽兰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升麻5 g,柴胡5 g,陈皮5 g,藁本10 g,蔓荆子10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5年4月30日,效果明显,精神转佳,面色红润。末次月经:4月11日,5天净,经量可,色红,无腹痛,无头痛。现诉心烦难入睡,纳可,二便调。续以补益气血之剂,酌加灯心草、合欢皮除烦安神,拟方如下:党参30 g,黄芪30 g,熟地黄30 g,赤芍10 g,川芎10 g,炒白术15 g,丹参15 g,泽兰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升麻5 g,柴胡5 g,陈皮5 g,藁本10 g,蔓荆子10 g,合欢皮10 g,灯芯草1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按:《太平圣惠方》[3]云:“夫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劳伤气血”,气血虚弱,胞宫胞脉空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治当以补益气血为大法。一诊腹痛兼寒象,投以圣愈汤以补益气血,加艾叶、炮姜经温止痛,值月经期,当顺应子宫经血下泄,加香附、延胡索理气活血,通经止痛;二诊为经后期,子宫、胞脉空虚,投以人参养荣汤大补气血,并随证加减,三诊值经前期,在补益气血基础上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助阴血下泄,四诊痛经治愈,诸证好转,续以补气血之剂巩固疗效,并随证加减。本案治疗,温补并用,补养之时加以疏通,并顺应月经周期气血消长,子宫藏泄调和气血,可收良效。

3 小结

中医学认为痛经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若素体邪气内伏或正气不足,非行经期,冲任、胞宫气血平和,不足引起疼痛发生;女子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急骤变化、运行不畅易发痛经,与体质偏颇、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及外邪入侵等密切相关。值经期前后,胞宫、冲任气血变化急骤,血海满而溢,血室正开,胞宫精血由成盛转虚,气亦随血而泄,气血变化急骤,外邪趁虚而入,导致不通则痛;若素体正气亏虚,值经期前后气血骤虚,超越人体自身适应调节能力,“冲任虚衰,胞脉失养”致不荣则痛。治疗当首辨虚实,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实证临床多见气滞血瘀及寒凝,王采文[4]认为气滞血瘀型当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法,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对于寒凝之痛经,治以温经散寒、去瘀止痛为法,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虚证多见气血虚弱及虚寒,名老中医丁启后[5]对于气血亏虚型痛经患者投以圣愈汤补气养血,并佐以疏肝之品调理肝气,后根据病情变化加以补气养血、滋肾养肝之药,效果明显。

冉青珍主任医师强调,治疗痛经的关键是辨清寒热虚实,不通及不荣,四诊资料尤重视症状、舌脉及内外致病因素,亦有虚实夹杂,寒热相兼。《景岳全书》中“从舍辨”一节指出:“治病之法,有当舍症从脉,有当舍脉从症。凡脉症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时需舍脉从症,时需舍症从脉,灵活辨证,不拘于泥。医案一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史,中医当属“癥瘕”范畴,若误辨为“血瘀”,则属失治误治。

冉青珍主任医师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的规律,在不同阶段分期治疗,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以达调经止痛之效,在行经期酌加香附、泽兰、延胡之品活血通经,经后注重补血益气,充盛冲任、胞脉,经前以调和气血为主,可少佐通经之品通达胞脉。

[1]司徒仪,杨家林.妇科志病中医临床诊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

[2]马莳撰,田代华主校.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7.

[3]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90.

[4]邓海霞.王采文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3):117-118.

[5]邱德文, 沙凤桐, 熊兴平.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三卷[M].贵州: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96-597.

广东省中医院李维贤名医工作室项目支持(2009B030801039)。

张冬红(198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E-mail:541867715@qq.com

R271.11+3

A

1007-8517(2017)22-0066-02

2017-10-11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延胡索香附熟地黄
延胡索总碱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的研究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钙、镁、硫用量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延胡索乙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不同炮制工艺熟地黄多糖单糖分析及其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
香附和醋香附HPLC 特征图谱及多元统计分析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