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背叶根的研究概况

2017-01-15,2,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叶根提取物广西

,2 ,2*

1.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中药制剂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

白背叶根的研究概况

张秋奎1王志萍1,2刘雪梅1,2*苏翠丽1

1.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中药制剂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

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白背叶根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白背叶根具有清热解毒、收涩消瘀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白带异常、急慢性肝炎、子宫脱垂、妊娠水肿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白背叶根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均有记载[1-2]。具有清热、祛湿、收涩、活血之功效。常常被用来治疗白带异常、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妊娠水肿等病症。有时也用来治疗外伤出血、皮肤湿疫和胃疼呕吐[3-4]。药理研究表明,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并在体内具有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的作用[5],这与其传统功能主治治疗慢性肝炎等症相符合。现代应用中白背叶根常用以治疗妇科炎症,为妇科中成药“花红片”、“花红颗粒”、“花红胶囊”的主要原料之一。

1 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从白背叶根、茎及叶中已经分离鉴定出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等几十种化合物。

1.1 萜类 萜类化合物普遍分布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在白背叶的根、茎和叶等部位中都分布有。徐一新等[6]采用醇提取,硅胶TLC、低压柱层析从白背叶根中分离出乙酸基油桐酸和高根二醇醋酸酯。徐建富[7]结合多种分离方法,从白背叶中分离出了8个萜类化合物,其中malloapelin D、dearabinosyL pneumonathoside为倍半萜泪化合物;油桐酸、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α-香树脂醇乙酸酯、羽扇豆-20(29)-稀-3β,30-二醇、高根二醇为三萜类化合物。程晓芳等[8]从白背叶根的乙醇溶液中分离出了1个三萜类化合物和7个二萜类化合物,其中 malloapeltene 和malloapeltin 是新的化合物。

1.2 黄酮类 冯子明等[9]用乙醇提取白背叶根,并运用多种分离手段首次从白背叶根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槲皮素和勾儿茶素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吴桂凡等[10]从白背叶的醇浸出物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dihydroxy-6-prenyl-4‵-methoxy-flavanone、β-sitosterol、洋芹素、蒲公英赛醇、洋芹素一7一O—β—D一葡萄糖苷。其中,5,7-dihydroxy-6-prenyl-4‵-methoxy-flavanone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背叶素(mallotusin)。Wang等[11]从白背叶根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烷类衍生物:mal-loapehic acid;此外朱斌等[12]用乙醇提取白背叶,然后运用制备液相色谱从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得到葫芦巴苷Ⅱ,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

1.3 挥发油类 李吉来等[1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白背叶根挥发油后,予气-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为白背叶根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朱斌等[14]从白背叶中分离出的挥发油有橙花叔醇、冰片基胺、己二酸二异辛酯、16-辛二稀-3-醇和,27-二甲基-16-辛二稀。刘世彪等[15]采用SFE-CO2提取白背叶种子的种仁油,再用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白背叶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以上结果说明,白背叶的叶、根以及种子中所含的挥发油成分明显不同,它们所起的药用价值也会有差异。

1.4 香豆素类 康飞等[16]运用反复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白背叶中的化学成分, 联合使用多种光谱技术鉴定出异东莨菪内酯。程晓芳等[17-18]用乙醇回流提取白背叶根,并从中鉴定出了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

1.5 其他类 彭妹[19]用水回流提取白背叶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得到没食子酸、l-O-galloyl-6-O-luteoyl-α-glucose、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5‵-demethyl aquillochin4 个化合物。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 3'-O-甲基鞣花酸-4-O-α-L 吡喃鼠李糖苷的含量。Kiem等[20]分别从白背叶中分得4个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元晓曼等[21]首次从白背叶茎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出6-甲氧基-2H-1-苯并毗喃- 4-酮、12-乌索烯-3-酮、3-羟基-12-乌索烯、mussaenoside和熊果酸。

2 白背叶根的药理作用

2.1 保肝作用 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和抗肝炎作用。赵进军等[22]采用40%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观察白背叶根对大鼠血清中各项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背叶根水煎液明显降低了大鼠血清中 GLB、ALT、HA 、LN 和 Collagen Ⅳ的水平, 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对H2O2所致的大鼠肝细胞氧化损伤也有保护作用, 有研究发现[23]用终浓度为2 mmol·L-1的H2O2对大鼠肝细胞进行损伤, 将白背叶根用于肝细胞损伤的大鼠后, 发现白背叶根能提高肝细胞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NO的生成和氧化作用 ,从而减轻氧化产物对肝细胞的损害 ,肝细胞悬液中ALT水平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2.2 抗病毒作用 白背叶根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作用。徐舒[24]通过荧光定量 PCR 检测白背叶根治疗前后鸭血清中乙肝病毒(D-HBV)动态变化,发现白背叶根对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保护肝脏细胞、抗氧化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疗效稳定且用药较为安全。有研究发现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体内对 DHBV- DNA 的复制,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停药3d后反跳程度轻[25]。张晓刚等[26]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白背叶根对hepG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药物浓度越高抑制率越高,其抑制率会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有研究表明2215 细胞在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背叶提取物培养后, 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基中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显示白背叶提取物WF在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白背叶提取物WF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显著[27]。

2.3 抗肿瘤作用 伦玉宁等[28-30]对白背叶提取物作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白背叶提取物均能抑制人白血病细胞、人胃癌细胞以及人宫颈癌细胞等各种常见的人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这种作用可通过通过上调p53、下调Bcl-2的表达阻止肿瘤细胞生长而发挥药效的。徐建富[7]用乙醇提取白背叶根,石油醚进行萃取分离得到新化合物M2和M3,M2对BGC-823 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新化合物M3对A549细胞和A2780 细胞均显示出一定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0.65×l0-6M 和0.43×l0-6M。郑作文等[31]研究白背叶提取物对裸鼠人胃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芹菜素 和5-FU均能明显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且芹菜素可致裸鼠移植瘤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由此可知白背叶提取物芹菜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2.4 抗氧化作用 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赵进军等[32]在白背叶根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白背叶根可以降低MDA水平,说明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这可能是其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之一。妇科用药花红片由一点红、白花蛇舌草、地桃花、白背叶根、桃金娘根等7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镇痛的功效[33]。彭妹等[34]通过测定各还原能力及其对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及抑制油脂的氧化能力4个方面评价花红片抗氧化活性,发现其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是白背叶根和桃金娘根,白背叶根对 DPPH·自由基和·OH 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清除能力与浓度成正相关。

2.5 抗炎作用 白背叶根根、茎及叶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王志萍等[35-36]比较水与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的白背叶根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发现其中50%的醇提物抑菌效果最好;白背叶的根、茎、叶及果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作用强度顺序为:叶>果实>根>茎。黄卓坚等[37-38]研究发现白背叶根提取物通过抑制细胞内NO释放、脂质过氧化物生成和提高抗氧化能力,而产生抗炎作用;通过测定白背叶根提取物的最大给药量证明其急性毒性小,安全性高。刘海燕等[39]采用的二甲苯诱导蛋清致小鼠足趾肿胀试验、小鼠耳廓肿胀试验、棉球致肉芽肿胀试验为常规的急、慢性炎症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白背叶根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3 白背叶根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刘正民[40]采用口服清肝解毒胶囊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患者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近期治愈18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 无效6例,总有效率高达91%。复方中的白背叶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其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感染、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中药复方保肝宁由白背叶根、黄芩、鳖甲、桃仁、黄芪、丹参等组成,赵进军等[41]证实它治疗急慢性肝炎效果显著,并且该复方已在临床上长期使用。王钦和[42]采用由白背叶根等 12 味药材组成的中药基础方治疗治疗30例肝功能一级以内的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理想,没有明显副作用。白背叶根田螺汤具有较好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43]。

3.2 对妇科炎症的治疗作用 广东省梅县市中医院将白背叶根的提取物用于临床治疗前列腺炎、宫颈炎[44]。黄标文[45]以白背叶根猪骨煎汤治疗脾肾虚弱型带下病30例,每日l剂,10剂为1个疗程。结果30例中仅2 例无效,取得了满意疗效。

4 小结

黄酮类为白背叶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主要的药理活性为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目前对于白背叶根的研究主要是化学成分方面,在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故白背叶根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能使其更好应用于临床,还需深一步对其进行有效部位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 5 册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3]徐国钧.中国药材学(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72.

[4]广西卫生局.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 [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2:178.

[5]徐舒,呂志平,蔡红兵,等.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85-288.

[6]徐一新,陈海生,周靖,等.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J].究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5):7-10.

[7]徐建富.传统中药白背叶和鶴线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2008.

[8]Cheng X F,Chen Z,Zeng M M.Two new dit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dlta Muell.Arg. [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1999,1(3):163-168.

[9]冯子明,李福双,徐建富,等.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2,43(8):1489-1491.

[10]吴桂凡,韦松,蓝树彬,等.白背叶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二氢黄酮[J].中草药,2006,37(8): 1126-1128.

[11]Wang Juan juan,Chen Zhi qiang,Wang Shun xi.Malloapehic acid,a new benzopyran derivative from Mallotus apeha[J].Chem Nat Compouds,2010,46(1):7-9.

[12]朱斌,白桂昌,蒋受军,等.白背叶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32.

[13]李吉来,陈飞龙,吕志平.白背叶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3,26(10):723-724.

[14]朱斌,蒋受军,林瑞超.GC- M S 测定白背叶中的挥发油[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1): 35-36.

[15]刘世彪,彭小列,易春华,等.白背叶种仁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广西植物,2009,29(3):420-423.

[16]康飞,吕华冲.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2):121.

[17]程晓芳.白果内酯的结构修饰和化学性质的探讨、白背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 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999.

[18]Cheng X F,Chela Z L.Three new dit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 Muell. Arg.[J].Joumal of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1999,1(4):319-325.

[19]彭妹.白背叶根药材指纹图谱及化学成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0]Kiem P V,Dang N H,Bao H V,et a1.Newcytotoxic benzopyr-ans from the leaves of Mallotus apeha[J].Arch pharm Res,2005,28(10):1131.

[21]元晓曼,杨益平,叶阳.白背叶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5,28(9):765-766.

[22]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白背叶根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5):257.

[23]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白背叶根对过氧化氢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57-259.

[24]徐舒,吕志平,蔡红兵,等.白背叶根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1437-1438.

[25]夏星,郑作文,谭为.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抗鸭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7):590-592.

[26]张晓刚,吕志平,谭秦湘,等.白背叶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437-1438.

[27]夏星,郑作文,谭为.白背叶提取物 WF 对 2215 细胞分泌 HBsAg 和HBeAg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631-632.

[28]伦玉宁,郑作文,邹静.白背叶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33-34.

[29]伦玉宁,郑作文,夏星.白背叶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机制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 21(12):3052-3054.

[30]郑作文,伦玉宁,毛健.白背叶提取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029-3030.

[31]郑作文,伦玉宁,赵丽丽.白背叶提取物芹菜素对裸鼠人胃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214-216.

[32]赵进军,吕志平,王晓东,等.白背叶根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2,25(3):185-187.

[33]林军,何萍,全敏敏,等.花红胶囊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06,28(3):383-386.

[36]王志萍,黄燕,夏星,等.白背叶不同部位的体外抑菌效果比较[J].广西中医药,2013, 36(4):67-68.

[37]黄卓坚.壮药材白背叶根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

[38]黄卓坚,王志萍,夏星,等.白背叶根提取物的抗炎机制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82-84.

[39]刘海燕,黄卓坚,夏星,等.白背叶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9-11.

[40]刘正民.清肝解毒胶囊为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6):413-414.

[41]赵进军,吕志平,刘永刚,等.保肝宁对过氧化氢损伤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3):211-213.

[42]王钦和,李孝保,许成勇.补脾肾、祛湿热、理气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光明中医,2005:20(2):37-38.

[43]高汉森.乙肝中医疗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75-276.

[44]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242.

[45]黄标文.白背叶根猪骨煎治疗带下病[J].浙江中医杂志,1996,(10):158.

[34]彭妹,庞丽,张艳华,等.花红片中七种中草药抗氧化活性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3,38(3):554-558.

[35]王志萍,冯桥,沈树虎,等.白背叶根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J].广西中医药,2012,35(3):55-56.

广西卫计委中医药科技专项(GXBZ16-04 );广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专项项目(70-ZJGX201401003);广西教育厅高校服务地方经济项目(KY2015WZ010)。

张秋奎(198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药剂学。E-mail:413871801@qq.com

刘雪梅(1973-)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优势中成药二次开发及中药民族药新技术与剂型设计。E-mail: lenarecome@ aliyun.com

R285.6

A

1007-8517(2017)22-0057-04

2017-10-13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叶根提取物广西
广西贵港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中药提取物或可用于治疗肥胖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秦山核电320 MW核电汽轮机低压末级动叶叶根加工超差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风电机组单叶片吊装过程中叶根螺栓的强度分析
植物提取物:你意想不到的辣椒
某型透平叶片叶根疲劳试验模拟件设计
三齿枞树型叶根轮槽型线优化设计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