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正骨术发展历史概述
2017-01-15马桂花阿其拉图
马桂花 阿其拉图
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发展历史概述
马桂花1阿其拉图2
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正骨术以独特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发展至今,深受患者的接受和认可,笔者从古代、近代及现代等方面对蒙古族传统正骨的变迁发展史进行探讨。
蒙古族;传统正骨;历史发展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是蒙古先民在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及生存环境中,同自然灾害和伤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其以独特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发展至今,深受民族患者的接受和认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其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将对蒙古族传统正骨的变迁发展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进行探讨。
1 古代蒙古族传统正骨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文化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起源与蒙古族古代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关于蒙古民族医药文化的开端,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公元7、8世纪[4]。古代蒙古医药的发展受到了游牧民族马背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以蒙古文明中一个漫长而又很特殊的文化现象萨满教为中心,可以把传统蒙医药的起源追溯到古代北方萨满文化时代。蒙古族古代医学是以萨满医疗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医疗与民间经验医疗共同组成的。正像一位蒙医专家所说:“蒙古族古代医学与原始宗教萨满教互相融合,就蒙医学产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而言,并非一概都是消极的,尤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原始萨满教对蒙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原始萨满医术的不少内容是古代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到之处。[3]”其对原始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在继承、丰富、发展本民族医疗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4]。公元前100多年前所编著的《医药月蒂》中,记载了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牧游民族祖先积累的零散的骨骼解剖知识,以及原始而独特的古外伤诊治技术[5]。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兴起的东胡、鲜卑等诸游牧部落或民族不仅继承了祖先发明创造的按摩、正骨等各种外治方法及用药经验,而且不断充实和发展各种医术,并传授给后世以继承发扬[6]。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这时蒙古帝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蒙医正骨疗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金元时期也是正骨医学最盛兴时期[6]。公元1330年,元代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编写的《饮膳正要》中记载了蒙古族饮用三种酒。还记载了酒改善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并有消毒、消炎、麻醉、扩张血管、光滑皮肤、强筋接骨等作用。公元13~14世纪问世的《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流传于蒙古地区多种骨外伤治疗方法,充分反映了传统正骨术的成就和特点。当时蒙医正骨术不仅在临床上得到了发展,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寒热学说”的形成及“震脑术”的发明。16世纪末,随着佛教文化传入蒙古地区,《四部医典》等其他兄弟民族的医药学典籍也随之传入,使已有的蒙医正骨疗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充实和发展[6]。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正骨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已发展到一定水平。
2 近代蒙古族传统正骨
16世纪末,蒙古民族经历了明末清朝的封建社会和1840年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逐渐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半农半牧,并有适当手工业的经营多种经济的地区[7]。文化方面,同汉、藏、满、同等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传统的古代蒙医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7]。蒙古族正骨医生觉罗伊桑阿和著名外科医生,正骨学家绰尔济墨尔根等在正骨及治疗外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他们的正骨术不仅传入内地,而且在1728年传授给在北京的俄罗斯学生,使蒙古族正骨术传到了俄罗斯[8]。清末西方医学的涌入,传统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却历久不衰,正是因为各医者确有专长,或手法治疗,或祖传秘方,或武术气功等等[5]。18世纪,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点滴》一书中,把蒙古族正骨及治疗外伤经验与蒙医理论相结合,并对筋伤的治疗、骨折的治疗、脱臼的整复等作了详细的解释[5]。20世纪初,蒙古族独特的喷酒正骨法出现。白酒的使用是蒙医正骨的特色之一[9]。在不断总结前人医术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融合萨满医生各种优良治疗术为一体的喷酒正骨法。喷酒既能分散患者注意力,起到精神疗法的作用,同时也是运用气功,赫依(气)的作用将酒喷出起到消毒、消炎、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10]。蒙古族传统正骨术以其手法简单、操作安全、患者疼痛感少、损伤少、愈合快、并发症少,机体功能恢复好而著称[11]。据《清史稿》记载,蒙古族正骨医师取骨折碎骨时,便使用了冰块进行低温麻醉,其手术技术十分高超[12],故清朝政府在上驷院设有绰班处,绰班处是清廷御用正骨按摩医疗兼教学机构。“绰班”是满语,译成汉语是“正骨医生”。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蒙医文佩亭,他在清宫上驷院绰班处供职,是位蒙医师长。民国12年,文佩亭打破传统收了一位汉族徒弟,把自己“正骨心法要旨”传给了他。该人即后人尊称“绰班刘”的刘寿山。此时开辟了蒙医传统正骨术传承的新篇章[13]。该时期,蒙医正骨术在原有古代传统正骨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多兄弟民族医学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3 蒙古族传统正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扶植中医及民族医药,内蒙古地区兴办中蒙医医院、中蒙医研究所、中蒙医院校,传统蒙医正骨术也开始进入正规医疗机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蒙医正骨术打破延续200多年的家族传承的形式,开始了以学徒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相结合的发展阶段[13]。1958年蒙医正式进入了高等学府。在几代教师的努力下,通过收集整理古籍,以及民间名师有关骨伤治疗的经验总结,蒙医正骨术的临床及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蒙医传统正骨术还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尤其它的许多理论、治疗原则与现代系统科学不谋而和[14]。使得蒙医传统正骨术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总之,蒙古族传统正骨术历经多年的变迁,得到国家和民众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进入了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蒙古族传统正骨术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医疗资源,应加以继承和弘扬。
[1]和尔伦巴特尔.蒙古族骨伤学[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1-7.
[2]策财吉拉胡.中国蒙古族传统医学史研究概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3):109-112.
[3]博阿古拉,萨仁图雅.蒙古族原始萨满医术考[J].中华医史杂志,1999(1):53-55.
[4]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及治疗机理的医学人类学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3):47-51.
[5]巴音额古乐,敖日格勒.探析蒙古医药伤科学术流派状况[J].中国民族医药,2015(10):74-75.
[6]韩巴根那.蒙医骨伤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6,(6):30-32.
[7]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史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2(1):1-5.
[8]包纳日斯,苏荣高娃,德力格玛.蒙古族医学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C]//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80-186.
[9]李宏红.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20-21.
[10]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述-以科尔沁博的医疗活动为个案[D].北京:中央大学,2006:183-185.
[11]好斯巴特,布日额.对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历史变迁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12(23):161-162.
[12]茹丽格尔,和尔伦巴特尔.蒙医骨伤学史简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2):6-7.
[13]包文德.蒙古族传统正骨术的传承与变迁[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28-29.
[14]包金山.我国蒙古民族的传统正骨技术[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1):66-69.
马桂花(1990-),女,蒙古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蒙古族传统正骨学。E-mail:892334005@qq.com
R29
A
1007-8517(2017)03-0019-02
2016-11-28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