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模式 突出综合利用 实现种养循环—蒲江县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
2017-01-15刘源
创新治理模式 突出综合利用 实现种养循环—蒲江县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
四川省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016年出栏生猪65.2万头、兔192.6万只、禽375.47万羽,畜牧业产值14.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6.2%。蒲江县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三”工程,坚持“茶叶、生猪、水果”三业并举;以“种养平衡,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充分依托全县种植业发展优势,采取“就地循环”和“转运异地循环”的模式,整县推进种养循环利用,实现畜牧业养殖绿色发展。
一、推进畜禽粪污治理PPP模式,突出综合利用
2015年,蒲江县被四川省农业厅作为全省运用PPP模式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县之一。蒲江以农林局作为项目发起人,在12个乡镇中选择了6个乡镇作为PPP模式试点。公开选择适合的社会投资人开展伙伴式合作,双方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项目为载体,通过签署合同明确权利、义务,相互协调、合力决策,共同推动畜禽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工作,在提升耕地土壤地力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畜禽粪污治理成效更上新台阶。截至2016年年底,全县共投资1530万元,采用PPP模式有效处理25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量30万立方米,实现沼肥还田10万亩,沼肥利用率100%。
二、全面推进病死畜禽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工作
自2013年6月起,蒲江县构建了养殖业主、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厂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3+1”四方联动的无害化处理长效运行和监管机制,对全县病死畜禽进行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同时,抽调12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的40余名工作人员对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目前,正在推进构建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搭建养殖环节、屠宰环节及诊疗环节病死动物从收集、运输、处理和产品流向全程可控、可追溯的GPS监管系统,实现对病死动物收集运输的远程监控。蒲江县还通过走访养殖户、电话监督、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监督,对贩售病死畜禽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提高养殖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自2015年1月起,将所有病死生猪、牛、羊、小家禽、兔、鱼等病死畜禽全部纳入无害化处理补贴范围,顺利推行和实践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
三、治理成效
1.畜禽养殖污染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2085口、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座,贮液池174000立方米、干粪堆腐场45000平方米,养殖户粪便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组建26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队、购置了抽施粪机175台、抽粪泵12372台,实现全域全覆盖服务。建成有机肥厂6家,年处理畜禽粪便10余万吨。截至2016年12月,全县累计集中处理病死猪12.1081万头,病死禽1.356万千克、鱼0.08万千克,为畜禽养殖户申请补助资金937.9645万元。
2.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自开展整治工作以来,累计关停和转产畜禽污染养殖场户176户,通过实施标准化圈舍改造,配套完善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养殖粪污直排、露天堆放,农村畜禽粪污横流脏乱差等现象杜绝,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逐渐恢复,畜禽养殖污染投诉举报案件大幅下降。
3.产业增效多方共赢,耕地质量明显提升。通过种养结合,还田利用,结合高效有机肥利用,大大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促进农产品品质改善,实现农民内生性增产增收,同时带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增收和劳动力就业,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2016年蒲江县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共使用畜禽粪便沼肥生产的有机肥15万吨,完成土壤改良2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柑橘、猕猴桃水果平均亩增产5%,亩增收达375元,同时逐年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亩节约150元,每亩平均节本增收525元,全县22万亩,可实现增收1.15亿元。抽施粪机每年每台服务收入达6万余元,每台可解决3个劳动力就业,全县175台抽施粪机年服务收入可达1050万元,带动就业5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