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路径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意义分析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7期
关键词:脑梗死实验组康复

陈 岩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临床路径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意义分析

陈 岩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临床路径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率、康复功能锻炼完成率分别为92.6%(50/54)、92.6%(50/54),对照组则为74.1%(40/54)、75.9%(41/54),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ADL评分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6%(50/54)、74.1%(40/54),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提升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康复指导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管缺血缺氧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疾病[1]。该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且预后较差,需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而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新型质量管理模式,临床路径能通过构建一系列路径化护理措施,促使护理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进行,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本研究以10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本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8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将10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4例患者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6.3±3.7)岁;25例为脑血栓,16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3例为脑栓塞。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6.5±3.6)岁;25例为脑血栓,15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4例为脑栓塞。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健康宣教、对症护理、心理疏导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内容包括:①入院后第1~2天,对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掌握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分析患者不良心理发生的原因,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临床路径护理的内容,以及相关实施方案等。②入院后第3~7天,完善各项检查,对患者全身皮肤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其合理翻身;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被动锻炼,2~3次/天,15~30分/次。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文字、图片等方法,指导其进行必要的语言功能锻炼。③入院后第7~12天,对患者康复的主观性进行强化,按照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的饮水训练、舌运动训练、进食训练等,促使其尽快恢复吞咽功能。④入院后第13~15天,告知影响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其注意生活规律,确保睡眠充足,饮食规律;告知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做好出院指导,告知随访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及康复功能锻炼完成情况;②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高为64分,得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③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康复知识掌握及康复功能锻炼情况对比:干预后,实验组康复知识掌握率、康复功能锻炼完成率分别为92.6%(50/54)、92.6%(50/54),对照组则为74.1%(40/54)、75.9%(41/54),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对比:干预前,实验组ADL评分为(26.8±9.2)分,对照组则为(28.0±7.5)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ADL评分为(56.5±2.5)分,对照组则为(38.4±3.6)分,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6%(50/54):4例不满意,20例满意,30例非常满意。对照组则为74.1%(40/54):14例不满意,12例满意,28例非常满意。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脑梗死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约为全部脑卒中的70%[3]。多数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出语言不清、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且极易出现多种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有研究认为,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改善[4]。

临床路径护理实际上是一套护理流程,是一种标准化、先进性的护理管理模式[5]。临床路径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能在充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从而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获得较好临床效果,有效克服了传统护理的经验性与盲目性,促使护理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进行,且能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性,不断改善护理质量。而且,临床路径护理还加强了护患沟通,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率、康复功能锻炼完成率分别为92.6%、92.6%,优于对照组的74.1%、75.9%(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结果表明,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提升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其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从而改善康复效果。此外,实验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临床路径护理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而且,实验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6%、74.1%(P<0.05)。凸显出临床路径护理在脑梗死中应用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提升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黄瑜.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9):101-102.

[2] 唐则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6):75-77.

[3] 周在霞.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44-146.

[4] 朱端梅.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90-91.

[5] 张翠翠,郭晓丽,郝秀,等.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6):80-81.

[6] 石丕芝.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106-107.

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221-02

猜你喜欢

脑梗死实验组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