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7-01-15刘巍巍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7期
关键词:顺应性气量胸部

刘巍巍

(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4)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刘巍巍

(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4)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实施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氧分压、功能残气量、肺顺应性、血氧饱和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6%,观察组总有效率9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卡方值为1.03,P>0.05)。结论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效果,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参数,发挥呼吸机治疗优势。

机械通气模式;老年重症胸部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后,胸廓结构破坏,进而使胸壁软化而产生连枷胸。再加之肺挫裂伤容易引发血性水肿,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正常通气弥散功能[1]。另外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加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输注麻醉药物增加了患者心肺负担,因此在发病后容易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10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5±5.8)岁。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1.2±6.6)岁。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心源性肺水肿、神经系统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原因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和预防感染治疗,针对肺水肿患者进行对症处理,确诊后对患者实施支持呼吸。对照组患者予以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具体参数:呼气末正压通气为0.33~0.80 kPa,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潮气量6~10 mL/kg,通气频率10~22次/分,吸入氧浓度开始60%,后期逐渐降至40%。观察组实施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具体参数:压力支持通气在0.49~1.47 kPa,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潮气量7~15 mL/kg,通气频率16~30次/分,吸入氧浓度50%。所有患者均给予保护性通气和基本氧合,避免造成肺损伤。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观察对比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氧分压)PaO2、功能残气量、肺顺应性、SpO2(血氧饱和度);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经检查均达到正常范围、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指标正常;有效:患者的PaO2、功能残气量、肺顺应性、SpO2较之治疗前改善幅度>80%,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表示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对比:治疗前对照组患者PaO2(48.25±7.63) mm Hg、功能残气量(1.45±0.36)L、静态肺顺应性(98.62±7.61) mL/cm H2O、动态肺顺应性 (130.66±7.54) mL/cm H2O、SpO2(72.46±11.83)%;治疗后PaO2(66.27±10.75)mm Hg、功能残气量(1.64±0.58)L、静态肺顺应性(116.34±10.76)mL/cm H2O、动态肺顺应性(156.28±12.73)mL/cm H2O、SpO2(85.86±7.3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aO2(47.34±8.43)mm Hg、功能残气量(1.52±0.37)L、静态肺顺应性(97.34±8.45)mL/cm H2O、动态肺顺应性(130.32±8.25)mL/cm H2O、SpO2(71.52±12.45)%;治疗后PaO2(84.72±18.56)mm Hg、功能残气量(1.95±0.56)L、静态肺顺应性(144.75±18.57)mL/cm H2O、动态肺顺应性(174.76±18.52)mL/cm H2O、SpO2(94.91±5.77)%。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血气分析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PaO2、功能残气量、肺顺应性、SpO2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患者50例,显效25例(50%),有效18例(36%),无效7例(14%),总有效率86%;观察组患者50例,显效27例(54%),有效19例(38%),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卡方值为1.03,P>0.05)。

3 讨 论

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致死率高,危害性大,患者常伴随有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目前呼吸机治疗是临床常见治疗方案[3-4]。

本研究中共有100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方式,对照组予以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实施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PaO2、功能残气量、肺顺应性、SpO2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机械通气方式能够保证患者有效通气,进行呼吸肌训练,但是该方法中使用传统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患者自主呼吸时未提供通气辅助,容易产生呼吸肌疲劳。新型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改善了传统通气方式不足,但是对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作用不甚突出[5]。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在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方面优势明显,主要源于连续性气道正压通气给予通气正压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肺功能和残气量,促进氧合作用;压力支持通气属于流量切换通气模式,可减少呼吸肌做功,主要适用自主呼吸规则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6]。另外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效果,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机械通气模式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对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耐受程度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经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意识模糊,需要及时更改抢救措施。

综上所述,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效果,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参数,发挥呼吸机治疗优势。

[1] 刘济滔.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

[2] 罗毅,王健屹,李熙,王华政.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90-2091.

[3] 郑斯静,唐元海,石桂葆.不同模式机械通气在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2,25(9):1693-1694.

[4] 孙印兰.先心合并心衰患儿呼吸支持的选择及需机械通气时镇痛镇静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 陈丽华.超声在兔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4.

[6] 张志忠,刘秀良,燕少伟.重症胸部损伤合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J].中外医疗,2014,33(36):40-41.

R5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126-02

猜你喜欢

顺应性气量胸部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做人要有气量,交友要有雅量
病毒性肺炎流行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例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气量可以学习吗
王旦的气量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气量三层次
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