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与临床应用
2017-01-15秦建冯楠
秦 建 冯 楠
浅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与临床应用
秦 建 冯 楠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黄帝内经》;医学模式;临床应用
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以及思维方式与发展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关于生命和死亡、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总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1]。
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比如王丽慧等[2]认为是“生态医学模式”,吴霜[3]认为的“躯体—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周晓莉等[4]则认为存在“体质—环境医学模式”。范莹等[5]认为“环境—气象—时间医学模式”,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前人在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都有其深刻之处,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得到统一、标准的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医学模式”的说法,但有与“医道”等的相关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医学模式的高度概括,可以此为基础来剖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与时间医学
“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从这个层面而言,人与宇宙万物同源,所以人与宇宙万物也具有相同的自然规律。因此,人体生命活动也遵循自然法则,而呈现出像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的周期性规律,如《灵枢·本脏》中:“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也”。如果不遵循自然法则,就会产生相应的不适,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黄帝内经》与生态医学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源于天地,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以及《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等都足以说明人等宇宙万物来源于天地,因此《灵枢·岁露论》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表明人的生理活动及生命体征与天地相应。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等论述了环境、气候、饮食生活等因素与人的发病的关系,进一步得出“异法方宜”的防治原则,可谓中国最早的生态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与社会医学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章节记载了社会环境与医学联系,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强调社会地位与人的心理和疾病的关系,如果心理受到重大的打击,就会引发许多疾病。在治疗方面,《灵枢·师传》中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从上文来看,《黄帝内经》对于社会、心理与躯体生命活动关系,强调形与神、人与社会和谐适应,这正是当今“躯体—身体—社会”医学模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可概括为“时间—生态—社会”的医学模式。从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对《黄帝内经》医学模式的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临床中应当全面了解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就诊的情况等,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田丙坤,邢玉瑞.《黄帝内经》医学模式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9):723-724.
[2]王丽慧,王庆其,薛辉.《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3):23-25.
[3]吴霜.《黄帝内经》心身医学观浅析[J].中医杂志,2010,51(S2):65-66.
[4]周晓莉,魏玮.从《黄帝内经》体质医学思想谈体质对疾病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4):607-609.
[5]范莹,范景峰,范春光.《黄帝内经》中的气象医学观与人体健康[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76-78.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