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消走泄法在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中的应用

2017-01-15牛晨媛通讯作者王世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浊毒水湿中焦

牛晨媛 通讯作者:王世荣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分消走泄法在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中的应用

牛晨媛 通讯作者:王世荣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分消走泄;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分消走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其“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是指以苦温燥湿祛其中焦之湿,以淡渗利湿祛其下焦之湿。张仲景创“辛开苦降,分消其邪”之法,如泻心汤、柴胡剂、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开上、畅中、渗下,蕴含了分消走泄法的雏形[1]。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温热论》中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的论述。既有别于伤寒少阳证的和解法,又异于邪在气分流连所施的战汗透邪法,系叶氏独辟蹊径,以流动走泄之杏、朴、苓与温胆类开分消走泄治疗湿温病证之先河[2]。叶天士明确指出,凡治疗温邪湿化宜宣通三焦气机,令其温湿之邪由上、中、下三部分消走泄而去。

分消走泄的概念

“分消走泄”[3]分为“分消”和“走泄”。“分消”,分即分开、分别;消,即消除、消散。“分消”即为分道而消,是指祛湿要因势利导,从不同部位给湿邪以出路,使湿热之邪分解消散,湿祛热孤,阳气通达,病自趋愈;如治上焦湿热,宜宣通肺气以开上;治中焦湿热,宜辛开苦降以畅中;治下焦湿热,宜淡渗利湿以渗下。“走泄”,走即走动、流动不居;泄即使实邪外泄、外散。“走泄”是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祛。总而言之,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形成分消上、中、下之势,使弥漫于三焦的湿热之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

分消走泄法与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

中医学认为,肾脏疾患多涉及肺、脾、肾,肺、脾、肾水液代谢失常,内外合邪,水湿化热,湿热相合,蕴结不解,最终形成湿热证候[4]。随着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不断深入研究,肾病与湿热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我院肾病名老中医孙郁之教授认为,肾脏疾患中湿热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外感所致,也有湿热内生,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等原因,皆可使人产生湿热之证。如居住潮湿,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湿蕴中焦,脾失健运,湿邪郁久化热;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加之饥饱失调,造成脾气亏损,累及肾气,水湿内生,郁而化热,酿成湿热;或素体肾虚;或病后体弱,复感风湿热之邪,内外合邪,水湿化热,湿热相合,蕴结不解,亦成湿热;或长期大量服用激素,损真阴,抑真阳,使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化之抑郁,水湿无以运行,内蕴为患,致使湿热形成。总之,内外合邪是导致湿热证候的重要原因所在。湿热一证,有偏湿、偏热之别,有上、中、下三焦部位之异,虽各具特点,但从临床表现来看,大多与医源性皮质醇过多,或继发感染(特别是隐匿感染),或肾病日久,脏腑功能低下,水液代谢失常有关。

1.湿热证与蛋白尿。慢性肾脏病多以蛋白尿为其主要表现,湿热为患,壅滞气机,肺气不利,宣肃失常,精微不得输布,直下膀胱而见蛋白尿;或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清,气虚下陷,统摄无权,则精微失摄而见蛋白尿;或湿热流于下焦,扰及肾关,封藏失职,关门不利,精微下泄而见蛋白尿。湿浊、湿热为其主要内在病理因素,故清热祛湿往往贯穿治疗的始终。然其湿性黏滞,非久治不足以见其功,且湿多有兼夹之邪,如夹虚、夹瘀、夹食、夹热、夹气滞等,故蛋白尿的治疗以化湿清热为总原则。根据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可以采用开上、宣中、导下法,可以从多途径祛除湿热之邪。

2.湿热证与尿血、水肿。恣食膏粱厚味,滋生湿热,下注膀胱,或肝胆湿热,下蓄膀胱,均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尿血。湿热外袭,阻遏肺气,通调失司,又入肺乘脾,脾失运化;湿热中阻,运化失碍,壅塞三焦;湿热下注,肾与膀胱开合、气化失常;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水肿。

肾小球疾病多以肾为病变中心,故湿热邪毒常常深蕴于肾,湿热与热毒均为肾小球疾病的病理产物,湿热与热毒胶结为患,使病机缠绵难愈。湿邪内停,日久化热,致湿热内蕴,伤及肾络,精微不固则见蛋白尿。血溢脉外,随小便而出,又见尿中带血,轻者镜下血尿,重者肉眼血尿。临床亦有气阴两虚、湿热胶阻者,病情缠绵,反复不愈,故可认为:湿热不祛,蛋白难消,血尿不止。

3.湿浊证与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患者到慢性肾衰竭期,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机被郁,水湿无以运行,湿久化热,形成湿热浊毒蕴结中焦之势,进一步郁滞气机;气机受阻,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患者往往表现头晕、胸闷、纳呆,甚者出现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状。临证要从调理中焦入手,用理气通降、化浊解毒法,使气机条达。同时导浊毒下行,给邪以出路,使中焦升降出入有序,生化有源,为治本虚奠定基础。故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竭多选用利小便、通大便、辛开苦降等方法,以达到同时从人体不同部位祛除湿浊之邪的目的,如利小便、通大便,前后分消,芳香辛开苦降并用,扶正祛邪,甚至几种方法可以同时应用。

故肾病湿热浊毒证治疗总则以调畅气机为本,通畅三焦为要。然而肾病病程较长,用药时间较长,长期应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易致苦寒伤胃,影响脾胃之气。为防止苦寒之气伤胃,用药配伍多用甘寒、苦寒相伍,必要时佐以陈皮、砂仁等顾护胃气,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分消走泄法是治疗肾脏病湿热浊毒病的基本方法,不外乎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三类药物合用以兼顾三焦。同时配伍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之品。用之得法,湿热分消,脾运恢复,则三焦之气自然通畅而肾病好转。虽然湿热病机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全过程,但在不同时期应根据湿热着重侵及的脏腑、湿与热孰轻孰重等进行辨证施治。

代表方证举例

1.温胆汤。叶天士在条文中所说的“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明确指出温胆汤是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剂。温胆汤一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文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宜服温胆汤方。”方剂组成: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等。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备急千金要方》中加茯苓、大枣,名温胆汤。现今临床上通用的即为此方,方中诸药配伍,行气机,祛痰湿,通三焦而清胆热[5]。

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症见胸脘痞闷、恶心、不思饮食、口苦、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湿热邪留少阳三焦的表现;或者出现呕吐、眩晕、失眠、惊悸、烦躁等胆郁痰扰,胆胃不和证表现,皆可选用温胆汤治之。方中以竹茹清上,橘皮、半夏和中,枳实泻下,具有分消三焦的特殊作用;甘草、生姜调胃益气止呕;茯苓淡渗,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该方宣上、畅中、渗下,分消痰湿病邪,从而调整气机而愈。临证湿热偏于上、中焦者多选用此方。该方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分消湿热之功。辨证:口苦甚者,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咳嗽痰黄者,加黄芩、鱼腥草、桑白皮;咽痛者,加桔梗、金银花、锦灯笼。

2.三仁汤。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方剂组成为: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慢性肾脏病湿温证,湿重于热,症见舌苔白腻,胸闷,脘痞,口淡不知味。三仁汤中用杏仁配竹叶宣透上焦以开通肺气,用白蔻仁、厚朴、半夏辛开苦降以行气燥湿降浊。用生薏苡仁配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健脾。合而用之,宣肺利气,渗湿清热,开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上下分消,各归其路,走泄而去。故本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证,病位主要在中、上焦者。

3.益肾汤加味方。益肾汤为我院已故名老中医于家菊主任医师经验方,主要用于湿热毒瘀阻滞所致之蛋白尿、血尿。方药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桃仁、益母草、金银花、白茅根、板蓝根、紫花地丁(或蒲公英)。

临床应用中,我科在益肾汤基础上加以四妙散之苍术、薏苡仁、黄柏、川牛膝,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毒瘀阻滞患者。症见尿中多沫,尿黄赤,咽干咽痛,大便黏腻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暗,舌底脉络迂曲,脉滑。方中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金银花、白茅根、板蓝根、紫花地丁(或蒲公英)清热解毒;苍术、薏苡仁、黄柏、川牛膝清热利湿。诸药共用,起到清热利湿、解毒散瘀之功效。

总之,分消走泄法虽然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不但适用于外感湿热病的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浊毒证亦可宗其法而变通应用。抓主症,用主方,临床亦可获得良好疗效。

[1]曾艺鹏,李剑锋,蒋玉珍.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J].新中医,2006,38(3):7-9.

[2]李瑞.叶天士论治温热病经验拾贝[J].现代中医药,1995,15(4):18.

[3]马伯艳,张福利,张吉芳,等.“分消走泄”法理论探源[J].中医药信息,2012,29(3):1-2.

[4]王晞星,李源增.医苑英华(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8-130.

[5]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9):32-35.

2016-12-27)

猜你喜欢

浊毒水湿中焦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饮水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