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皮肤红斑病防治对策
2017-01-15蔡小波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225400
蔡小波 (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25400)
夏季猪皮肤红斑病防治对策
蔡小波 (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25400)
猪皮肤红斑病也称之为 “皮肤红斑综合征”,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的皮肤性疾病,在夏季现代养猪过程中会时而发生的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猪只体表的不同部位出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或红紫色斑点,该病发病率高,并有较长的病程,死亡率不高,但可引起饲料转化率降低,从而对养猪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分析该病的发病原因,积极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较高的经济意义。
夏季;猪皮肤红斑病;致病因素;对策
现代规模化生猪养殖过程中,在夏季生猪相对较为集中高发此病,这种疫病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生猪一旦感染 “皮肤红斑综合征”直接影响生猪的肉品质量,从而降低当前生猪养殖效益,给养殖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伤。本文笔者通过多年实际经验,具体分析 “皮肤红斑综合征”的主要致病诱因,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策略,希望能对同行解决夏季养猪频发皮肤红斑病有所帮助。
1 夏季猪皮肤红斑病的临床症状特点
首先,结合生猪规模养殖生产实践观察,夏季久雨放晴之后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生猪各种体内外寄生虫多量繁衍增殖、鲜绿植物性饲料容易蓄积热毒素、猪的机体外感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多种致病因素均会引起猪的体表皮肤色变,轻症者呈局部、小面积红斑疹块;重症者出现严重败血症,可见高烧高热、肢体疼痛、皮肤充血或出血及坏死等,少部分病猪最终出现多功能衰竭而致死。一般情况下,猪夏季皮肤红斑病若无其他严重继发感染,病死率不高;较为高发的是轻度至中度 “红斑病”,症见发病猪体表出现数量、大小不一的红色至暗红色半点或疹块;本病传染性较强,同栏舍猪感染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程较长、病死率较低,病畜生长发育滞缓,饲料报酬及综合生产性能随之降低。
2 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1 非传染性因素
最直接因素就是夏季高温高湿、猪舍内通风排潮及散热不良以及猪身体受到长时间、高强度、持续作用的自然阳光(含辐射热)照射,以至于局部皮肤被灼伤。
2.2 对策
(1)夏季合理限密均群,采取必要的遮阳、降温 (风扇纵向吹风、凉水雾喷、带猪消毒等)措施,利于猪群身体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全天不间断供应清洁、清凉饮水 (水温15~18℃为宜),必要时加入适量小苏打、荷香正气液、双黄连口服液等抗热应激食药材预防猪群热应激综合征。
(2)部分病例是由于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之后患部发生过敏、发炎所致的红斑疹块,临床上多为密集型点状红斑;不规范使用药物、疫苗、饲料添加物等导致过敏性皮疹。
(3)夏秋季主动采取防蚊蝇纱网隔离、安全药物驱虫措施等,尽量消除各种吸血昆虫对猪群的滋扰危害;在猪场兽医或其他专业人员参与、指导下规范使用各种药物,一旦在使用某种药物或饲料添加剂后出现皮肤过敏性疹块应立即停用该产品。
2.3 传染病性因素
实践中,有多种猪常见病可致体表出现明显皮肤红斑疹块,比如 “温和型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寄生虫病”等。
2.3.1 温和型猪瘟
病猪呈急性发病,病初普遍发生高烧高热 (41~42℃),可视黏膜及体表局部或大部皮肤出现密集型、点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病程1~7d不等,低龄仔猪、老弱猪病死率高达90%以上,常规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对策:制定并实施切合本场实际的疫苗免疫程序,推荐使用猪瘟活疫苗 (细胞源)对适免猪群作接种注射,一般种猪 (♂/♀)160日龄以上后备猪每年至少免疫2次 (3月、9月各1次,按照4~5头份/头注射剂量效果最佳);仔猪于20~25日龄进行首免,70日龄以后加强免疫1次,注射剂量以4头份/头为佳;要注意为防止发生垂直传染 (经胎盘垂直感染),建议仅对空怀期母猪接种相关疫苗 (活疫苗/弱毒疫苗/灭活疫苗),产前后、配种后1周以内的母猪禁止接种猪瘟疫苗。
2.3.2 猪丹毒
本病是皮肤红斑最为明显,是夏季最为常见高发病种之一。病初病猪体温升高41℃以上,躯干局部或连片出现深红色、大小不一、火印状斑疹块,界限较为清楚,指压可褪色,停止按压后又可自行恢复为原色。
对策:及时开展猪舍保洁与消毒、带猪消毒工作,最大化降低环境中各种病原体含量、降低本病感染几率;加强日常管理,尽量消除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污染等不良发病诱因;夏季严防饲料受潮、霉变、过期变质等,有必要针对性添加饲料专用脱霉剂;种猪 (♂♀)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注射1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育肥猪60~70日龄至少接种1次相关疫苗;发病猪治疗的优势处方为 “复方青霉素 (0.1g/kg)+黄芪多糖注射液 (0.1ml/kg)+柴胡注射液 (0.1ml/kg、须退烧时添加)”混合肌注,2剂/d、连注3~5d,经临床实践验证,采用 “氨苄西林钠”与 “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联用,对于治疗本病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值得业内采纳应用。
2.3.3 猪肺疫
本病也是猪高热综合征之一,病初体温升高41℃以上,病猪食欲暴减或废绝,可视黏膜发绀,咽喉红热肿痛感明显,常伴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犬坐姿势等症状,躯干部多处可见散在出血点或连片红斑疹块。
对策:每年春秋两季对适免猪采用 “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肌注或采用 “猪肺疫弱毒苗”饮水口服免疫1次;发病群坚持 “早快严小”处置原则,及时确诊并隔离、专舍治疗发病猪,同时立即采取整群药物防治措施,优势处方为“氟苯尼考 (混饮)+多西环素 (混饮)+黄芪多糖 (颗粒/原粉,混饮)”,是具体病情需要,1~2剂/d、连喂3~7d;春夏两季保健预防可采用 “利高霉素”拌料,于月初连喂3~7d;非疫区规模猪场夏季要高度重视猪场卫生治理与消毒灭源,尽量将环境中病原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含量降至最低,以降低发病率。
2.3.4 猪寄生虫病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包括 “体表寄生虫 (疥螨、虱、硬蜱)、血液原虫 (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虫)”可引发猪体表密集型点状或片状红斑疹块,且容易由此引发其它继发感染,如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大肠杆菌病等。
对策:夏季至少采用广谱高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常用高纯度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拌料口服治疗1~2次,硬蜱可采取人工拔出;针对性混饮敏感抗菌素3~5d,以控制消化、呼吸道继发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首选 “阿散酸”或 “血虫净”、整群拌料投喂3~5d效果较好,猪弓形虫病在禁养犬、猫等中间宿主前提下,采用 “复方长效磺胺+碳酸氢钠(遵使用说明,连用药3~5d)”拌料口服效果最佳。
2.4 饲料源性因素
主要是过量添加某些微量元素,比如长期饲喂 “髙铜”日粮就会引发明显的 “红斑病”,一般饲料中铜 (Cu)标准添加量控制于200~250mg/kg有良好的促长增重作用,若超出300mg/kg就会致使猪的皮肤出现红斑、粪便燥结发黑;阿散酸(饲料标准添加量:55~99mg/kg)、洛克沙生等经常用于配制猪饲料,适量应用有增进色素沉积、促使皮肤红润和毛色光亮的效果,长期超量应用则易引发本病;VB用量较少但不可或缺,缺乏时可导致猪的被毛稀疏、皮肤红疹、贫血或血尿等。
对策:禁止随意使用各种违禁饲料添加物,其中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矿微、维生素)的添加量需经过精密计算、精准添加,严禁超量应用;合理配制当前猪群日粮,禁止投喂酸败变质饲料,妊娠期母猪日粮中适当增加泛酸钙用量对预防本病有效。
3 小结
在饲养管理方面应尽最大条件减少应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天气突变、断奶、免疫、阉割、转栏等应激刺激。在饲养中应及时添加维多利等药物,以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并注意饲喂的饲料质量、疫苗质量及饲养中的温湿度等。并加强对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定期进行消毒保持一个洁净的饲养环境。做好消毒灭蚊工作,减少传播媒介带来的危害。并对病害死亡的生猪做好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疾病传播流行。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实际要求,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减少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做好猪群的驱虫工作,严防寄生虫病带来的危害。
蔡小波 (1978.8.27-),男,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禽的防疫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