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新的流行特点
2017-01-15
(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畜牧兽医站,江苏睢宁 221242)
猪伪狂犬病新的流行特点
孙冬青
(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畜牧兽医站,江苏睢宁 221242)
猪伪狂犬病 (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 (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可造成育肥猪、育成猪严重的发病症状,致病性明显增强。另外,混合感染和免疫带毒普遍。本文就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感染发病形式等进行了综述。
猪;伪狂犬病;流行特点;防控
S858.28
B
1673-4645(2017)12-0043-03
2017-11-17
孙冬青,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兽医服务工作,E-mail:YJZZHZFJ@126.com
猪伪狂犬病(PR)在我国分布广泛并造成了较大危害,我国将它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该病的易感动物包括家畜与野生动物。猪对该病易感,不同日龄的猪感染后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新生仔猪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疾病,且死亡率高;15日龄内的猪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哺乳仔猪感染后,其日龄与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反比,断奶后仔猪发病率下降至约40%,死亡率降至约20%;成年猪感染后多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生长速度缓慢,少有死亡且多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生殖系统受损,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该病通常具地方性流行性,冬、春等低温季节易发,但在常年产仔的情况下季节性不显著,分娩高峰期的母猪舍通常先发病。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等均为该病的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该病。
1948年,刘永纯等就首次报道了猫的伪狂犬病。20世纪80年代,PR在我国呈多发、暴发流行趋势。1999年,该病在我国25个地区流行[1]。2006年,PR蔓延至我国31个省市(区)[2-8]。
PR疫苗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曾一度较好地控制了疫情。但自2009年,该病流行又呈现上升趋势。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各地猪场抽检PR感染的平均阳性率较高,基本在5%~50%范围内,部分猪场抽检阳性率达95%以上。陈艳红等[9]收集了2008~2009年间的2 200份送检血清样本以统计我国规模化猪场PRV野毒感染情况,样本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08~2009年间海南、北京、河南、河北、辽宁、陕西、福建、广西等8个地区规模化猪场PRV野毒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5.5%,其中陕西PRV gE抗体阳性率高达48.5%,河北最低为3.9%,8个省市区的猪场均检出程度不一的PRV野毒感染。王军等[10]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间,对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养猪场的1 285头猪的血清PRV抗体进行检测,平均阳性率为30.97%,地区与养殖场规模的差异均导致阳性率差异显著,小型养殖场高于规模化养殖场。杨珊珊等[11]对2016年江苏省13个地市56个规模猪场进行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后得出:猪场PRV野毒抗体阳性率为94.6%(53/56),血清gI抗体阳性率为43.2%,野毒感染阳性率公猪为55%、后备母猪为69.4%、经产母猪为44%,野毒感染较为严重。
2011年,天津首例育肥猪产生神经症状后死亡,标志着新型PR在我国流行的开始。2012年,类似的PR疫情相继出现在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2013年,疫情进一步蔓延至南方的各个省份,以广东、广西两处为重;2014年,疫情进一步扩大,山西、福建和云南等地也出现了新型PRV感染病例,部分PR疫苗免疫合格的猪场出现了典型的PRV感染现象。近几年,这一新型感染情况波及我国大多数养猪地区[12]。我国规模化猪场中母猪群基因的gE野毒阳性概率大幅上升,商品猪的死亡率大幅提升,过去被归纳为易防、易控的PR逐渐出现变化,形成了新的流行特点和流行病学情况[13]。
1 易感动物种类增多
PRV除感染猪外,还可以感染犬、猫、牛、羊、鼠、浣熊和部分猴类,偶尔也可感染马。已有报道证明水貂与雪貂也可感染PR。豚鼠、家兔、小鼠等因易感PRV而备选做实验动物。人感染该病的案例极少,土耳其、波兰、中国台湾等地曾有过相关报道。也有报道称恒河猴和绒猴也对此病敏感。
2 传播方式多样
病猪、带毒猪和其他带毒动物是PR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长期带毒。除与带毒动物直接接触,PRV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带毒的空气飞沫随气流可到达9 km外的健康猪群,引发PRV跨区传播,该病空气传播的高效性使防控难度变大。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伤口、配种精液等均可作为感染途径。公猪防疫不到位引起经配种传播的机会增加,配种时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工作也对感染率有影响,尸体、饲料、饮水、乳汁、器具等经该病毒污染后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从而进行间接接触传播。感染母猪一周后乳汁中含有PRV,并通过哺乳向仔猪传播病毒[2]。因此,规模猪场应防止群密度过大导致直接接触传播而引起该病流行。牛类动物之间不发生交叉感染的推论已被否定,病牛也可作为传染源,且可以传播给牛以外的易感动物,除猪类动物外,其他动物患PR死亡率100%。近年来PR的传播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出现散发或地方流行的特点。
3 混合感染为主
分析近几年猪PR感染病例报道发现,少见单一的PRV感染情况,大多发病猪场检测出腹泻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等其他病原,可见二重感染、三重甚至多重感染,使得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化。与PRV共同引发二重感染的病原有多种,已报道过的就有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等。与之形成三重感染的病原有猪瘟及圆环病毒、猪瘟及蓝耳病病毒、乙脑病毒及弓形体、链球菌及附红细胞体等。猪受到混合感染后由于多个病原的作用而产生更加严重多样且复杂的临床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王忠田等[14]检测了57份来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的死亡猪病料,其中PRV与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0.5%(6/57),与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率为14.0%(8/57),与圆环病毒Ⅱ型及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0.5%(6/57)。猪伪狂犬病的混合感染愈发流行,其形式及发病种类也愈加复杂。
4 病症加重
PR的临床病例报道愈来愈多,2000年之后的相关报道重点由感染率调查转至临床病例与阳性场该病的复发。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报道过PR病例。感染该病后的发病症状变得更加复杂。例如,瘙痒这一少见于猪类动物的病症在猪身上出现的几率呈增加趋势,据报道,病程前期约1/3的猪出现了瘙痒症状[2]。有报道发现非免疫的育肥猪发病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严重,且引起较高死亡率[15],引发的经济损失也成比例上升。
5 隐性感染、免疫与野毒感染共存现象普遍
猪感染PRV无明显临床发病症状,但病毒在猪体内长期潜伏。隐性感染猪通常不发病,但可在不良因素刺激下转变为显性,如紫外线强烈照射、注射免疫抑制剂或被其他病原感染等。超过20个省市区的非免疫猪群血清学检测出PRV阳性,在同一养殖场内,免疫猪群比非免疫猪群野毒阳性率低。鲍伟华等[8]采用ELISA法对浙江鄞县等4个县的10个牧场(4个免疫、6个未免疫)进行抗体检测,6个未免疫场的其中4个曾发生PR,平均阳性率为18.89%(17/90),最高达73.33%;4个免疫场检测野毒阳性率为5.00%(3/60)。相比前者较低,但免疫猪群野毒感染问题仍为该病的防控带来阻碍。刘有昌等[16]对来自十多个省份猪场的1 502份血清样品进行了gE抗体检测,野毒感染率达100%,平均感染率为49%。广东、广西、上海、湖南等省市区也分别报道了免疫猪群感染野毒的情况[17-20]。2016年PR防控压力增大,陈同煜等[21]对2016年送检的336份PRV样品检测,阳性率为30.95%,接近2015年(15.81%)的2倍;对2016年送检的4 635份PR血清进行检测,gE抗体阳性率为62.70%,明显高于2015年(43.91%)。PR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与致病性均不断提升,引发猪场染毒率上升,基于这一现状,现有的疫苗已无法为猪群提供全面的保护。
6 结语
PRV血清型单一,但其产生了新的传播能力与致病力明显增强的变异株,且作用机制及潜伏感染机制尚不清楚。疫苗免疫是预防PRV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使用较多的灭活苗、弱毒苗、基因工程疫苗在临床上出现不完全保护,接种疫苗后的猪群虽然发病率降低,但某些强毒在机体产生抗体后仍然不能被彻底清除。带毒免疫时有发生,成为该病再次暴发的潜在威胁,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以及以PRV疫苗株为载体的多价疫苗等新型疫苗还未普及,PR新型疫苗开发任重而道远。PR的一系列新的流行特点让它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制定并严格执行规范的免疫程序、实行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感染猪等手段对于PR的净化均必不可少。
[1]娄高明,杜伟贤.伪狂犬病流行概况及猪场防制策略 [J].中国动物检疫,1999,16(5):43-45.
[2]孔令达,于辉,仇华吉,等.近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的发生概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2):24-26.
[3]王鹏雁,蒋建军,田晶华,等.新疆分离株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57-59.
[4]魏玉明,李非.集约化养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检测[J].畜牧与兽医,2003,35(6):32-34.
[5]王晓玲,张国华.西宁市4种猪病血清学监测与分析 [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9):59-60.
[6]沈永恕.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现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7]任灵肖,许书长,相彦丽,等.这里猪伪狂犬病闹得凶 [J].今日畜牧兽医,2005(12):15-16.
[8]鲍伟华,王维金.宁波市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监测和预防[J].浙江畜牧兽医,2001,26(1):25.
[9]陈艳红,周磊,荫硕炎,等.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 [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11):40.
[10]王军,张秀凤,王瑞.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221-222.
[11]杨珊珊,徐璇,孙涛,等.2016年江苏省部分猪场猪伪狂犬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7,34(8):17-19.
[12]袁红,练斯南,张衡,等.新型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及净化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3):58-62.
[13]邓仕伟,汪勇,薛春芳.我国伪狂犬病流行现状及新特点[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9):105-107.
[14]王忠田,杨汉春,郭鑫.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10):3-6.
[15]刘中成,张巍.育肥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J].当代畜牧,2005(7):14-15.
[16]刘有昌,金萍,康立平,等.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监测[J].动物保健,2006(2):20.
[17]黄夏,陆文俊,覃芳芸,等.广西部分种猪场免疫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调查[J].广西畜牧兽医,2005,21(5):207-208.
[18]刘道新,谈志祥,邱立新,等.规模化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7):18-19.
[19]白挨泉,王晓清,甄劲松,等.广东部分集约化猪场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3):55-57.
[20]卫秀余,宋文秀,余红梅,等.2004年猪病诊断回顾[A].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编.第一届中国养猪生产和疾病控制技术大会——200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1]陈同煜,彭涛,王玉超,等.2016年猪病流行特点及2017年流行趋势展望[J].中国兽医杂志,2017(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