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祺调肝法运用经验撷萃*
2017-01-15董幼祺
张 滢 董幼祺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董幼祺调肝法运用经验撷萃*
张 滢1董幼祺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董幼祺基于小儿“肝常有余”的特点,在灵活运用调肝法治疗幼科疾病方面独具特色。文章结合具体病证,总结了董幼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调肝法的辨证施治要点和经验。
调肝法 董幼祺 名医经验
董幼祺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师秉承董氏家学,积累临证学养,医声卓著。兹浅析董师活用调肝法治疗小儿疾病三则,以飨同道。
1 理论释微
儿科调肝之法,多以“肝常有余”为立法依据及理论基础。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钱乙。此后历代医家对此也多有论及,如金元时期朱丹溪总结概括出“小儿易怒,肝病最多,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明代万全明确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在治疗上也指出“肝有泻而无补”。综观诸家之言,幼科调肝法多以泻有余为主。
在结合前贤之说与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董师认为“肝常有余”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提示小儿在疾病的发展转归上易为实变,在临床上可见到肝气易实、肝火易旺、肝阳易亢、肝风易动的特点,如肝气有余,克伤于土,或火热伤肝,引动肝风之证,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等。而另一方面“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有生机旺盛之意。因而,董师指出,在临床治疗上,要善于把握小儿的病变特点,对“肝常有余”产生的疾病既要平肝泻热,也要注意养肝护肝,有余则当疏泻,不足则以调护为治则矣。
因此,调肝法是中医儿科辨证论治中经常要运用的一个重要法则。结合小儿“肝”之病理特点及临床所见,大致可归纳为疏肝、清肝、平肝和柔肝四法。其中,“疏”乃疏泄,常用于肝气郁结、肝木侮土等证;“清”指清泻,可用于肝热内灼、肝火上炎等证;“平”为平潜,多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柔”意在调养,有滋水涵木、扶土抑木等法,虽非直接养肝,但仍可归于此法。董师在综合运用调肝法方面独具特色,如疏肝配合柔肝,使开合有度;清肝可配合疏肝、滋肾、清肺、养阴等法,旨在标本兼治;平肝兼以柔肝、清肝,则事半功倍,其灵活擅用功力,可见一斑。
2 临床应用
2.1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可伴见腹泻或便秘,是儿科的常见病。大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继发[1]。根据主症可将其归于中医学“腹痛”范畴。董师认为,小儿脾运不健,乳食易积,痰湿内恋,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每当遇新感引触,内外因相合,痰湿食热互结,气运受阻,不通则痛,则发为此病。故当以疏肝理气止痛,运脾消积化痰为主要治法。
例:楼某,男,9岁。2015年1月7日初诊:脐周腹痛时作,纳呆,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腻。查腹腔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6枚,大者可有11mm×6mm。辨为腹痛之肝脾不调证。治当疏肝理气,运脾化积。方药:柴胡、炒五灵脂、佛手各6g,枳壳、川楝子、川芎各5g,延胡索、鸡内金各10g,陈皮、生甘草各3g。7剂。二诊:腹痛程度减轻,频次亦少,纳谷欠香,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腻。上方去川芎、炒五灵脂、川楝子,加青皮5g,炒谷芽10g。7剂。三诊:腹痛未作,纳谷稍动,二便尚调,舌红、苔薄净。上方去青皮,加炒白芍、神曲、茯苓各10g。再进7剂后病愈,腹痛未有复发,胃纳转佳,二便亦调。
按:患儿食积内停,肝气壅滞,痰食阻滞,气运不通,不通则痛。故以调和肝脾之四逆散为基础,去酸敛之白芍,加川芎、五灵脂活血理气;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清泻肝火,行气止痛;佛手、陈皮、鸡内金理气消积化痰。调治得当,初诊见效,故逐步减去性猛味偏之药,加用理通助运之品,乃顺合肝脾之性。对于本病的治疗,董师以疏肝理气为本,又顾痰湿食滞之标,实为肝脾同治,标本兼顾也。
2.2 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性早熟以女童多见,并以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最为常见,占女童真性性早熟的80%~90%[2]。董师认为本病总的病机在于阴阳失衡,“天癸”早至。小儿生长之气旺盛,而营养物质相对不足,肾阴难成而易亏。加之现代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学习压力增加,均可耗阴动火,因此临床上“肾阴不足,肝火偏亢证”最为多见。
例:王某,女,6岁。2015年4月4日初诊:乳核增大已有两月,触痛明显,下阴未见分泌物,纳便尚调,舌红、苔黄。辨为性早熟之肾阴不足,肝火偏亢证。治当滋阴泻火。处方:知母、龙胆草各5g,黄柏、柴胡、丹皮各6g,夏枯草、煨三棱、橘核各10g,炙龟板(先煎)、生地各12g,生牡蛎(先煎)15g。7剂。二诊:乳核未见增大,已无触痛,但仍有硬结,纳便尚调,舌红、苔薄净。上方去龙胆草,易煨三棱为浙贝母以软坚散结。7剂。三诊:乳核已软,且有所减小,纳便尚可,舌红、苔薄净。上方去夏枯草,加当归6g,生白芍10g。7剂。药后病已向愈,再以滋阴降火为主,渐增疏肝理脾,又调治1月后,患儿二乳已恢复正常。
按:该患儿乃肾阴不足,无以济阳,肝火偏亢,气结血滞,引起乳核增大,故初诊时投以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方中去泽泻、茯苓恐其伤阴,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柴胡调达肝气,炙龟板滋阴潜阳,生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再佐以煨三棱破血行气,橘核理气散结。董师以泻肝火,滋肾阴为主要治法,切中病机,效如桴鼓,并在火热之象减轻时,稍减泻肝之力,酌加柔肝之品,防止克伐生机。另外,董师善用煨三棱治疗儿科疾病,女童性早熟而症见乳核增大疼痛者,机要在于气结血滞,用行气破血止痛之三棱,药中病所。但临床应用须掌握一定的尺度:气滞、食积、血瘀者用之,中病即止,待积散瘀化,即去此药,调服而安。
2.3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地、快速地、反复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3],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思维或其他行为异常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董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且病性常虚实夹杂,实证应以平肝息风,化痰止痉为主;虚证应滋养肝肾[4]。
例:蔡某,女,8岁。2014年4月16日初诊:双目连劄、鼻搐、喉发吼声已有2月,频繁有力,时感头晕,纳便尚可,舌红、苔黄。辨为多发性抽动症之肝亢风动证。治当平肝熄风。处方:生地12g,生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各15g,谷精草、密蒙花、石斛、黄菊花各10g,钩藤(后下)5g,全蝎1.2g,蝉衣3g。7剂。二诊:诸症好转,双目连劄少作,偶有鼻搐、喉发吼声,纳便尚调,舌红、苔薄净。上方去全蝎加知母10g。7剂。三诊:鼻搐、喉发吼声已少,双目连劄偶作,舌红、苔薄净。上方去钩藤加生白芍、枸杞子各10g。7剂。药后病情稳定,鼻搐、喉发吼声、双目连劄偶作,再守方治疗4次,症状已消失。
按:肝失疏泄,易化火生风,上扰头面,则有双目连劄,鼻搐努嘴;肝气难以畅达,则见以喉中呼声为快,发为吼声。此患儿抽动有力,时有头晕,乃肝亢风动之实证。故以生石决明、珍珠母清泻肝热,镇潜肝阳,钩藤、全蝎凉肝熄风止痉,生地、石斛滋阴降火泄热,加体轻性浮之谷精草、密蒙花、黄菊花、蝉衣疏散肝经风热。董师善用全蝎治疗此病,全蝎主入肝经,性专搜剔走窜,祛风止痉通络,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但辛燥有毒,虽祛风之力强,但小儿使用需谨慎,中病即止,以防伤正。针对本病病机,董师以平肝泻火、熄风止痉为主要治法,抓住风与火两大实证要点,投以镇肝息风、清热泻火之品,且不忘滋肾水养肝阴,而无矫枉过正之弊。
3 体会
随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薄积心得,掇要如下。一是在临证过程中,贵在既能抓住重点,又能灵活施治,兼以诸法配合运用,使之殊途同归,譬如肝气得畅,肝火易降;肝火得清,肝风易平。其二,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疏肝之品多辛燥耗阴,清肝之类多苦寒伤胃,平肝之属多质坚碍胃,用药当注意剂量和疗程,精准切病,防止“虚虚实实”之弊。
[1]徐菁.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88.
[2]Kaplan SL,Grumbach MM.Cl inical review 14:Pathophysiology and t reatment of sexual precocity[J]. Journal of Cl 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 ism,1990,71(4):785-789.
[3]汪受传,虞舜,赵霞,等.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76.
[4]王佳芳,董幼祺.董幼祺“养阴护阴”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2):866-867.
2016-06-23
董幼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浙江省董幼祺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GZS2012029;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大研究项目“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董氏儿科”,编号:ZYSNXD-CC-HPGC-JD-013;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董氏儿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编号:2014ZA099;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编号:2016-202
# 通讯作者:董幼祺,E-mai l:youyouluz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