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2017-01-14朱小娟
朱小娟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发展”置于首位。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推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全面进步,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创新发展的目标指向一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推动中国不断取得进步的法宝。以制度创新继续托起中国的全面创新发展,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制度创新的自主性;坚持开放发展,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
[关键词] 创新发展;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制度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26-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发展”置于首位。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方面面。以创新为驱动引领实现中国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这已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已经崛起并正在兴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要坚持创新发展,以制度创新推动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制度创新与创新发展的目标指向一致
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在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积极经验,它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一道,构成了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对于制度创新,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全面把握。从内涵看,制度创新是对现存制度、体制和规范体系等的选择、改革、新建和优化的过程,是通过革除旧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弊端,创设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和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涵盖如下内容:第一,制度创新包括个人、团体、国家分别推动的创新,核心是国家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个人创新和团体创新提供外在制度保障或约束。第二,制度创新不是对现有制度的全面否定,而是对不合时宜、行之无效的部分进行彻底的变革,尤其要解决好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等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第三,制度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属于“原动力”创新,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持续创新的保障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以制度创新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
从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创新发展的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都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旨在推动和保障社会的发展进步,即通过提供外在的制度支持或约束,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持续激励所有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以保障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但制度创新并不是一种单独运用的创新理念,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注重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关系,集中其他方面创新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制度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创新是永葆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所有的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只有以理论创新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文化创新为动力,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才能沿着清晰的发展思路、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创新发展理念的传播与践行,逐渐接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法宝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一旦放弃改革创新,就会走进死胡同。中国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制度创新作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中国的创新发展、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的法宝。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制度创新是已经被事实和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能够推动我国持续进步的正确选择,是促进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是偶然因素促成的,而是基于伟大的改革创新,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实践结果与历史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一场伟大的制度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想要逃出被动挨打的局面,是将视线抛向了西方,幻想通过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试图在不触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结果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结果仅历时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参照欧美经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无疑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但可惜的是,他们求得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梦想很快被军阀混战所击碎。总之,社会有志之士在近80年的时间里为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革命所进行的斗争和尝试,均没有将中华民族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历史教训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探索,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刻反思现实教训的基础上,历经曲折,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0多年来,正是因为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更好地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保障了普通百姓应有的基本权利;正是因为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才持续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正是因为坚持和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搞活了市场,实现了经济的繁荣,有效地避免了经济危机;也正是因为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创新发展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中国的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第二,从创新发展的不同内容的主要作用来看,制度创新是中国迅速发展和不断强大的根本动因,能够托起其他方面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继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1] 7。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其中,理论创新是“脑动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支撑;制度创新是“原动力”,能够激发各种创新活动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科技创新是“牛鼻子”,是持续创新、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是一国、一地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关键一招;文化创新是“软实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创新是最为关键的创新,是实现其他方面创新的有力保证,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虽有突破和革新原有理论的可能,却无法避免对新问题、新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预测的风险,且创新基石会坍塌;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可能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走向邪路,将本可以造福人民的先进技术转化成压制人民的武器,走向战略支撑的反面;没有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涵养作用会受到抑制,文化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受到削弱。邓小平曾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 333说的就是这番道理。所以,只有用制度创新托起发展创新,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保驾护航,才能发挥好中国政治体制的比较优势,才可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汇集各方面创新的力量于一点,共同激发中国全面发展的潜力,促使中国取得大发展、大突破、大进步。
第三,从直面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如何完善和落实人民民主监督、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重大问题,是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全面进步营造良好内外环境的有力武器。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适当的体制改革,是我们的社会得以焕发生机与活力又保持基本稳定的根本原因。但在改革和创新制度的过程中,也滋生了许多问题。比如,人民群众还无法充分实现直接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党内存在公权私用、权钱交易以及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监督工作还有待健全。这些问题本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在改革的进程中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中国的崛起牵动了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利益集团的神经,伴随中国崛起而生的这些问题和矛盾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揪住不放,肆意渲染,甚至直接针对中国抛出种种不利的舆论。面对如此挑战和问题,我们既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旗帜鲜明的分析和批判,又需要制度创新,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不能反映人民呼声的旧制度、旧体制进行改革,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制度、新体制,还需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有力驳斥错误思潮的挑战,建成足够成熟和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中国通过制度创新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事实比任何语言上的辩驳都更有力量,这也是对那些不满中国发展而散布各种威胁言论者的有力回击。
三、以制度创新托起中国的创新发展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容质疑,但我们依然处于全面崛起、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还在发展的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所以,为避免“历史周期律”的支配,跳出“人亡政息”的怪圈,必须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的路径,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创新发展,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创新发展尤其需要制度保证,以制度创新托起中国的创新发展。
(一)坚定制度自信,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一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文化、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建设都迈上了新台阶。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疑问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是体现发展规律的先进合理的制度。我们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既要肯定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制度创新,扭住正确的制度方向不放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要进行制度创新,尽可能地以法律、规章和政策的形式将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建设固定下来,还要不断革除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与体制弊端。换言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面,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部分为这些基本制度服务的具体制度出现了问题,需要改革和创新。例如,从人民民主监督机制方面来说,“阳光民主”建设还有待推进,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尚不健全,老百姓信访中的某些合理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有的信访者甚至会遭到打击迫害;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方面来说,个人所得税税基设计过窄,主要是简单的费用扣除,而没有考虑到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类型间的贫富差距,没有考虑到物价指数的升高会导致纳税人适用的税率升高,加重税负;从环境保护制度方面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保护制度还不存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行政处罚普遍偏轻,责任追究制度尚未正式建立,执法人员还存在执法能力不强、执法不到位等问题。对于这些具体制度和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完全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潜能,很难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难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既要肯定和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改革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制度创新的自主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制度最终靠人。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承担起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推进制度创新的重任。邓小平曾说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 358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需要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克服改革进程中的种种困难,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发挥党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自主性,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把握住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广泛性、深刻性的变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共产党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第一,“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67。第二,在探索路径上,要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大胆试验、大胆突破的过程中寻找改革规律、获取实践真知,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在改革力度上,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稳定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同时要注意协调各项制度体制改革力度,发挥各项改革协同配合的作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以便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深化全面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制度建设,关键在于确保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强化监督只有进行时。要将解决中国问题与解决党自身的问题结合起来,“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3] 395,“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3] 104,以不断完善党的建设逐步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的持续创新发展。
(三)坚持开放发展,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1] 12。这是近年来中共高层文件中首次出现“制度性话语权”一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要想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有所提升,必须以更加积极、自信、有为的姿态融入世界,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包括制度性话语权。这是中国全面崛起在对外关系上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其他方面崛起的战略性选择。进行制度创新要坚持开放发展,努力形成科学的制度话语体系,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实现内外联动上下功夫。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情,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合理运用,致力于建设和完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制度。另一方面,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推行话语霸权,影响国际秩序在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的安排,我们要直面挑战,排除干扰,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话语体系,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 13,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量力而行地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中国全面崛起、全面进步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继续发展的根本优势和保障。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改革创新工程,亦不可能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尽善尽美”的制度。但制度是人制定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努力以及我们对客观社会关系的认识、调整与把握。只要我们沿着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以制度创新托起其他方面创新,一起“给力”,就一定会越来越趋近我们的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的全面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