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家书中的家教与家风
2017-01-14王兵
王兵
董必武特别重视对亲属的教育,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楷模。这一点,在他的一封封家书中,有着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董必武与夫人何连芝育有三名子女,分别是长子董良羽、长女董良翚、次子董良翮。他对孩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家书中反复嘱咐他们提高认识、珍惜时间、注意方法,努力把成绩搞好。
董必武说过:“必须为人民的事业学习,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1958年9月15日,他在给董良羽的信中说,学习难免遇到困难,但必须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科目,而且应该“手脑并用,敢于创造”,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一个积极分子。
端正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1957年12月11日,董必武致信准备入学的董良羽:“时间切记不要浪费掉,要自己找点什么东西自修,找点自己最缺乏的东西自修。”
在董必武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正因为如此,董必武在家书中耐心教导亲属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在本职岗位发挥积极作用。
1949年7月17日,董必武致信堂侄董良埙,鲜明地指出:“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认为不劳动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劳动者还好才算享福。革命了,必须纠正过来。”是否努力劳动生产,是董必武要求亲属的一条红线。对农业生产搞得好的堂侄董良俊,董必武很欣慰,在1952年5月13日的信中称赞他“对农业生产很认真,种麦种菜,养鸡养鸭,拾粪挖草,施肥播种都有成绩”。董必武还经常要求亲属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0年5月8日,他致信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强调要“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亲属认为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董必武一律加以拒绝,教育他们千万不要有特权思想。1951年2月13日,董必武在给堂弟董贤煦的信中,不仅明确反对他到北京工作,而且要求他力争在农村成为生产模范:“你努力生产,一方面为你一家的生活好,也为国家增产、纳税以报效国家,帮助政府推行政令,当地人民知道你信服你,政府也信用你,到任何地方作事都一样。”1953年12月29日,董必武致信外甥王俊山,也明确表示不能为他们夫妻介绍工作之事,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找工作不能搞特权,其他方面同样如此。1954年10月24日,董必武致信堂弟董贤煦,就他请求的贷款之事指出:“人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帮助生产,比如为了农业生产缺乏种子、耕具等请求贷款,银行一定会考虑的,这样的事用不着我来介绍。”
(作者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