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利更迭及政局特征

2017-01-14柳丽贺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4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

摘 要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袁世凯为首以北洋政治军事集团为核心的中国中央政府。在其统治的16年间,权利更迭频繁,中经袁、皖系、直系、奉系四个阶段。政局特征纷繁多样:割据称雄、佣兵争霸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军事分权、制造政潮的现象一直贯穿于北洋政府统治的始终;军阀与列强相互勾结,列强操控北洋政局是其另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政局虽动荡混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却获得了发展。

关键词 北洋政府 权利更迭 政局特征

作者简介:柳丽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64

1912年3月,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治军事集团取代了南京临时政府,这个新建立起来的以北洋政治军事集团为核心的政权被称作北洋政府。从彼时到1928年的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历经16年,权利更迭频繁,继袁世凯之后,皖系、直系、奉系先后掌权或联合掌权。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局特征纷繁多样:割据称雄、佣兵争霸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军事分权、制造政潮的现象一直贯穿于北洋政府统治的始终;军阀与列强相互勾结,列强操控北洋政局是其另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政局虽动荡混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却获得了发展。

一、 北洋政府的建立

北洋政府是以北洋政治军事集团作为后盾和依托的。谈及前者的建立过程不得不论及后者的发展历程。在探讨整个北洋政府的形成和发展史时,必须对这个政府赖以存在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有全面的了解。

(一)北洋派的历史渊源

北洋军与清王朝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一脉相承,是近代中国名义上的国家军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军事政治集团应从湘、淮开始。到了清末,八旗绿营军纪废弛、腐败不堪,对外不能“御侮”,对内也无力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军兴起,清廷不得不使用由地主阶级组建的湘、淮军,湘淮军作为清朝政府新的军事力量便由此产生。其办军的方针是以封建宗法关系控制将领和军队,招募的士兵大都是同乡、亲友、师生等关系。甲午战争的惨败完全暴露了清政府及这些旧军队的腐朽性,朝野上下要求改制军队,认为这已是一支“骄悍疲惰,军纪懈弛,每战必溃,万不可用”的军队了 。在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同时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决定改革军制,这为新军的编练提供了前提。

(二)北洋集团的发展

新军之始是北方的“定武军”和南方的“自强军”。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895年11月12日),总督刘坤一在南京编练“自强军”,共2860人。同时,淮系将领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共4750人。该年的12月16日,袁世凯奉命接手“定武军”的编练。这支“定武军”就是袁世凯“新建陆军”的前身,也是北洋集团武装力量的初奠基石。 其后不久,定武军”扩编至73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正式奠定了北洋集团的基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袁世凯将“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三军”,后又扩建为武卫军。辛丑条约后,袁世凯借朝廷编练新军的机会在保定建立了“北洋常备军”,并于1905年改为北洋六镇,至此,袁世凯的兵力由最开始的几千人发展壮大到九万多人。同时,随着他军事权力的膨胀,政治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权势。1901年李鸿章死去,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中外,但这个集团还只能算是一个军事集团。

(三)北洋政府的建立

北洋六镇的编成只是军事意义上的北洋集团,袁世凯及其党羽必须听命于朝廷,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全国政权建立的契机是辛亥革命。 袁世凯借辛亥革命之机,一方面利用革命迫使清政府让权,另一方面利用北洋实力迫使南方革命党让权,攫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10日下午三时,袁世凯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了由南京参议院讨论通过的《临时约法》,4月1日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5日,参议院议决迁都北京,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以北洋政治军事集团为核心的北洋政府正式建立。

二、北洋政府的权利更迭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不同学者,不同时期,有不一致的分法。正式提出划分意见的是1980年彭明教授,他按其兴亡顺序分为了3个阶段;1988年李宗一、章泊锋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书中按照北洋军阀兴衰编排为4个阶段。2011年出版的来新夏先生的《北洋军阀史》中,他将这一时期也划分了四个阶段。

在这一问题上,我将按照北洋政府权力的更迭对其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任总统到1916年复辟帝制失败而自毙,以袁为首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这是北洋军阀的全盛时期,权力达到了最高峰。第二阶段:从1916年6月袁自毙到1920年7月直皖战争,段祺瑞率先占领北京政权,这是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第三阶段:从1920年7月直皖战争到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是直奉联合控制中央政权时期。第四阶段:从1922年5月奉系势力退出关外到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这是直系军阀独占北京中央政权时期。第五阶段:从1924年11月至1926年7月,直奉重新联合,奉系、皖系和国民军三派名义上共掌中央政权,实际上为奉系控制。第六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开始到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归附国民党,这是北洋军阀的灭亡时期。

三、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的政局特征

(一)割据一方,佣兵争霸

北洋军阀中,从上到下、由里到外,各系、各派均不统一,各据一方。占据中央政权的直、皖、奉三系分别有自己的管辖范围,并且三系内部又分为数派,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便分裂为以曹锟为首的保定派和以吴佩孚为首的洛阳派。北洋军阀不能统一中国,虽然袁世凯曾形式一度统一中国,但这只是表象。在北方,张作霖、阎锡山和一些蒙古王公一直存在,对袁世凯也只不过是表面拥戴。在南方上,国民党也有一定的力量存在,到“二次革命”止。为了争夺中央控制权,接连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皖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无数次军阀争斗。除此,在地方上,镇守使、督军、巡阅使、联军割据一地、一省,甚至数省。北洋政府始终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形势上的统一中央政府。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夺,甚至混战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

(二)军事分权、制造政潮

北洋军阀各派系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依靠武力为后盾,操控国会、内阁、总统及省议会、省务院、省长,使其形同虚设,在实力军人的专制独裁下,“中华民国”成为军人刺刀上的玩物 。这一现象一直贯穿于北洋政府统治的始终。

袁世凯执政时期,任用亲信,导演的8次阁潮均是为其称帝扫清障碍,铺平道路。从任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并对其横加干预,到最后倒阁成功,无视内阁之权利与责任。后又任命陆征祥为国务总理组成“超然内阁”,为袁命之是从。不久又任命其忠实走卒赵秉钧为国务总理,当时人评论到“临时现凑的政党内阁,不驴不马,人多非笑之,谓此非‘政党内阁,乃‘内阁政党”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身份控制着北京政府,建立了皖系军阀的统治。首先,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其次,段策动“督军团”,借军事会议之名召开“督军团会议”,后又让其亲信密谋策划“公民团”,收买公民,包围国会,殴辱议员。再者,段利用张勋复辟重新上台后,指使徐树铮成立安福俱乐部,收买、贿赂议员,操纵1918年8月的国会选举。吴佩孚是继袁世凯、段祺瑞而起的又一位制造政潮、玩弄权术的能手。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他因索取资金靳云鹏组阁;当亲日派的梁士诒内阁成立,因其对吴佩孚的军队却处处设障碍,致使吴佩孚激烈反对梁士治内阁,不久倒阁成功。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打败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他生性圆滑,策划倒靳云鹏内阁,在幕后支持梁士诒组阁以控制政权。对颜惠庆内阁不满,遂组织了依附张作霖的以顾维钧为署理总理的摄政内阁。制造临时执政府,虚伪地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在北洋政府执政的仅仅16年间,先后共组成五届国会;颁布7部宪法;曾十换国家元首,而其内阁总理更迭42届,高达59人,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无论哪一派都不会长久。这种变化,体现着各实力派军阀的博弈,谁的力量强大,谁就可以煽动阁潮,更换阁员,甚至总理。

四、军阀与列强相互勾结,列强操控北洋政局

自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侵华行动、干涉中国内政。在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过渡、动荡、混乱、割据,恰恰给了西方列强更好的时机和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各军阀与列强相互勾结,以换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引起了迁都之争。在此问题上,英国驻南京总领事蛮横干涉,日本亦武力威胁,对于列强的支持袁也作出积极的回应,承认继续满清缔结各约之保护并派王宠惠慰问各大使馆。袁世凯为了解决发动战争所需费用向西方列强进行善后大借款。使西方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更加蛮横,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反动性更加严重。此外,袁世凯为了实行洪宪帝制更不惜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件”。段祺瑞是继袁世凯之后,经日本人一手扶植的亲日势力。府院之争其背后是列强的相互较量和争夺。段有日本的扶植和支持,黎元洪借美国作为奥援与段相抗衡。段祺瑞与袁世凯不无两样,对内积极推行“武力统一”,对外奉行亲日外交政策。为了达到前者之目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各种交易,最大的就是西原借款。1917年还与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日本攫取了中国更多更大的各种利益。

除此,直奉军阀也都投靠西方列强以换取其支持增强自身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在与其他军阀争夺中占得优势、控制中央政权。

五、 民主政治的发展

北洋政府时代,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形态日益向近代化方向转变的时代。过去对维系人心的传统政治权威——“天赋王权”、“皇权至上”、“君主尊严”等奇迹般的被打破了。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被建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不约而同、不容更改的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洋政府最高统治权终于由一姓私有一跃成为国民“公有”。大总统再也不能像皇帝那样独断专行、独裁统治,即使总统想要执行一项利于他专权的法令,也要同其党羽商量,甚至“曲线救国”。虽然中间出现过袁世凯、张勋短暂的复辟,但也绝非是之前意义上的君主王权,同时,他们在一片恶骂声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的黎元洪、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继承人再也不敢有世袭政治权利的妄想, 而不得不打着“民意”的招牌来竞争最高统治权。民主和科学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在北洋政府掌权的大多数时间里,虽然政局动乱,但国会一直存在或者名义上一直设有。虽然国会、内阁等更换频繁,但多少说明了依仗“高贵血统”和某家姓氏来独揽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时代已经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北洋政府时期不是“最反动、最倒退、最黑暗”的时代。可以说,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较之清朝及其以前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注释:

李培元折.《光绪续文献通考》卷二〇《兵考二》.商务印书馆十通本.9510.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1.91,94,6,234.

来新夏.北洋军阀的兴起.军事历史研究.1987.

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31,4,3.

翁有为.北洋时期的军阀纷争与时代主题论略.吉林大学科学社会学报.2010,50(2).

刘会军.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新论.史学集刊.2001,7(3).

猜你喜欢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国家法律对女性犯罪的惩治研究
浅析苏俄(联)与北洋政府的建交
张嘉璈与整理京钞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机构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官员对美国学校体育的考察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从西原借款看1916—1918年日本对华政策
北洋政府对呼伦贝尔“独立”事件应对举措新探
北洋政府时期职业教育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