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俄(联)与北洋政府的建交

2017-08-03乔凯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帝国主义社会主义

乔凯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与中国北洋政府建交的过程,分析了苏俄(联)与北洋政府建交失败缘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北洋政府依照协约国美、英、日对苏态度来决定中苏关系;北洋政府与苏谈判过程中显得十分强硬。探讨了苏俄(联)与北洋政府建交对双方的影响。对苏影响,这段外交对苏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中东铁路最终归属中国是苏联政府一小步退让,最后外蒙的独立对于苏俄来说也是一场胜利;对华影响,在与苏俄的外交过程中,北洋政府也通过努力将中东铁路的归属权夺了回来,对于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来说是一次进步、成功的外交。

【关键词】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北洋政府;帝国主义;北洋军阀

一、苏俄(联)在与北洋政府建交的过程

1917年苏俄政府成立后,开始寻求世界各国的认可,但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给资本主义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苏俄便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众矢之的。苏俄为摆脱孤立无援,及国内外不安稳的状况,于1917年11月8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呼吁曾经的交战国进行和平谈判,结束帝国主义战争,把没收来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宣称断绝与沙皇政府侵略和掠夺政策的一切关联,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友好的邦交关系,但协约各国坚决不肯就此承认苏俄新政府。苏俄政府迫切希望能与邻邦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来稳定局面,为获得北洋政府的认可,苏俄提出了有关废除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北京议定书和1907-1916年沙皇俄国与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签订等沙皇政府时期签订的一切协定举行谈判的相关建议,希望双方在承认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签定新条约。但段祺瑞一直依附帝国主义,做出“视协约国趋势为准”的对苏政策,与英 、美 、法、日等帝国主义站在同一阵营,没有认可苏俄政府。

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在十月革命催动下越发高涨,苏俄改变沙皇政府奴役东方各国人民的不平等对待,坚持奉行主权独立、民族平等,这使受压迫的人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友善,人们对苏俄的认识开始转变。苏俄政府于1919年发表对华第一次《宣言》,宣布废除帝国与中国、日本、协约国所签订的一切密约,以及沙皇时期抢夺中国之土地一律放弃,放弃庚子赔款俄国部分,放弃沙皇时期在中东铁路上的一切特殊权利。并且强烈的呼吁东方劳苦人民“如果中国人民愿意像俄国人民一样获得自由……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是俄国工人、农民及红军。”[1]宣言很快在中国得到响应,北洋政府积极与苏俄就宣言所提到的内容进行谈判以求早日达成共识。

1917-1924年期间,苏俄政府积极地与北洋政府及各军阀们建立友好关系。苏俄早期派维经斯基与吴佩孚接触,维经斯基通过了解当时社会上对吴佩孚的评价,以及吴佩孚本人强硬对待日本的种种情况后,对吴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在苏联《消息报》上发表文章对吴进行赞扬,并表明愿与吴佩孚建立外交关系。之后越飞来华与吴佩孚进行外交建立,并就《宣言》中有关中东铁路,外蒙问题的相关事宜进行谈判,最后吴因苏俄政府相继几次对华《宣言》中有关中东铁路、外蒙问题的变更表示不满而暂时告一段落。苏俄與张作霖就中东铁路和外蒙问题上也未能达成共识。之后与冯玉祥接触的过程中,苏联曾给冯提供了大量的军火物资以及粮食补给,为冯壮大力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1927年冯宣布加入国民党,苏联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关系最终破裂。

二、苏俄(联)与北洋政府建交失败缘由

1、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帝国主义对于这种性质存在于中国还是可以接受的,然并没有进行大肆的阻挠,而俄国十月革命作为要彻底的推翻资本主义的新生社会力量,帝国主义是不能任由其发展壮大,北洋政府作为帝国主义在华扶植对象,帝国主义必然要干涉中苏在这个时候走的太近,以免影响他们在华利益。

2、北洋政府依照协约国美、英、日对苏态度来决定中苏关系

北洋政府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有着协约国的身份,1917年苏联宣布成立,协约国成员坚决不承认苏,北洋政府遂采取“视协约国趋势为准”的声明,不但没有答复苏俄关于建交的申请,还同西方列强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方面干涉,同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军事协定《共同防敌换文》反对苏俄。北洋政府因地缘问题在一些问题上与苏俄留有余地,避免关系僵化,但其媚外的外交政策贯彻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苏俄政府逐步走上正轨得到国际认可时,北洋政府还是在依照协约国美、英、日对苏态度来决定中苏关系。

3、北洋政府与苏谈判过程中显得十分强硬,苏俄最终于1924年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承认外蒙古归中国所有

苏俄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能收回德国在山东半岛的一切利益时,随即颁布对华《宣言》来交好北洋政府。北洋政府遂与苏俄就《宣言》中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进行谈判。北洋政府与苏谈判过程中显得十分强硬,要求赔偿宣言以外的其他赔偿,苏俄对赔款问题不能接受,北洋政府遂终止与苏方谈判。之后谈判又起波折,北洋政府因苏方在谈判过程中没按照《宣言》中有关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问题内容进行谈判,以主权问题不退让的外交原则与苏俄僵持,苏俄最终于1924年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承认外蒙古归中国所有。

经过一系列的交涉后,苏联政府深知北洋政府代表的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已根深蒂固,同时与帝国主义的密切关系也使得苏联与北洋政府建交略感乏力。之后苏联方面继续与冯玉祥接触,寄予希望与冯,但最终冯选择了加入国民党,至此北洋政府与苏俄的外交最终破裂。

三、苏俄(联)与北洋政府建交对双方的影响

1917-1927年苏俄政府主要集中与中国地方实力派的交往,但也与国民党和共产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期间苏俄十分重视与北洋政府的联系,但最终双方关系彻底决裂,标志着苏俄政府不在对中国地方实力派抱有希望。但这段外交对双方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

1、对苏影响

苏俄政府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低潮期急需获得外部支持缓解国内、国际局势,孜孜不倦地对华进行外交联系也是其东方战略的重点所在,纵观1917-1927年与北洋政府的外交过程,苏联始终贯彻和平、友好的对华外交策略,希望通过这种外交方式来维护苏俄在远东利益以及国际地位,依靠中国作为远东地区的后备力量遏制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觊觎。苏俄初定的外交任务很好地得以实现,至于中东铁路问题以及外蒙问题是贯穿这段外交过程,中东铁路最终归属中国是苏联政府一小步退让,但苏俄对外蒙问面始终都没有放弃最初的策略,最后外蒙的独立对于苏俄来说也是一场胜利。所以这段外交對苏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2、对华影响

1917-1927年中苏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着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潮涌动下的中国让更多的爱国人士看到了复兴的曙光,对华宣言中有关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内容更是让中国亿万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平等对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国家来说是很难获得的,因此苏俄在中国可谓是一改帝国主义的面貌变成了一个拯救被剥削国家圣人。对于北洋军阀,苏俄政府同样以和平友好的态度对待,并且给予北洋军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与苏俄的外交过程中,中国在外交方面也不在是软弱无能的对待,而是秉着国家主权不容侵略破坏的强烈态度对待,这无疑对于中国外交来说是一次进步。同时在与苏俄的外交过程中,北洋政府也通过努力将中东铁路的归属权夺了回来,总而言之,这段外交历程对于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来说是一次进步、成功的外交。

【注 释】

[1]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79.

【参考文献】

[1] 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 唐启华.“北洋外交”研究评介[J].历史研究,2004.(1).

[3] 李桃英.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苏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4] 艾红.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D].吉林:吉林大学,2010.

【个人简介】

乔 凯(1990-)男,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帝国主义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