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述评*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张如青于业礼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张如青 于业礼
·文献综述·
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述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张如青 于业礼
出土西夏文献包括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在数量上,西夏汉文涉医文献不少于西夏文文献;在内容上,既有中原地区医学典籍,也有临床实用的医方文献,还有西夏孤老救助、法医学、药物贸易以及佛经医药等相关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医药文化在西夏的传播,西夏文涉医文献的翻译整理,西夏医药文化体系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以往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进行梳理评述,分析展望,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出土西夏文献 涉医汉文文献 综述
出土西夏文献,以黑水城文献为主,其他如敦煌、甘肃武威等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地亦有部分发掘。黑水城文献发掘共有三次:一是1908-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进行的挖掘所得,今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二是英人斯坦因1914年第三次中亚探险进行的挖掘所得,今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三是1983-1984年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文物工作站进行的发掘所得,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他如日本、法国等国家图书馆亦有部分收藏。在各方的努力下,以上各国馆藏出土西夏文献已陆续公开出版,使学者能一睹其真容,进行更多的研究。
出土西夏文献包括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据相关统计,西夏文文献约占出土西夏文献的80%,是既往西夏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出土西夏汉文文献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在西夏涉医文献中,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在数量上并不输于西夏文涉医文献,内容上既有中原地区医学典籍如《孙真人千金方》残叶,也有临床实用的医方文献如《神仙方论》、《紫苑丸方》等,还有西夏孤老救助、法医学、药物贸易以及佛经医药等相关文献,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医药文化在西夏的传播,西夏文涉医文献的翻译整理,进而勾勒西夏医药文化整体面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以往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的论著进行梳理评述,分析展望,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抛砖引玉,以期更多学者对西夏医药文化的重视。
编 目
由于占有材料上的先机,早期对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的研究与介绍,多散见于俄罗斯学者如孟列夫《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1]、米施可夫《黑城出土汉文文献目录提要》及其他相关著作中。国内对出土西夏涉医汉文文献的第一次编目,是出版于1991年的《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李逸友主编)[2],该书下篇第十八“医算类”中,共收录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7个编号,均是1983-198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考古发掘的部分,书后附录图版。2008年塔拉等主编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8册[3]“医算类”收录属于医学类的出土西夏汉文文书8个编号,其中判定李逸友所收7个编号中的F13:W113、F13:W114为算术类文献,新增F137:W2医书抄本、F14:W8医书印本、83H ·F1:W14/0014医方等三个编号。2002年,马继兴先生《当前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出土卷子本古医药文献备考》[4]一文,则编录了英藏黑水城文献共6个编号和俄藏黑水城汉文涉医文献的9个编号。其中俄藏9个编号中,8个编号(TФ6867、TK166、TK173、TK187、A5、A13、TK286、TK287)是对孟列夫研究成果的吸收,1个编号(TK107)为马先生新增,题名“不知名医方第三十九种”。其后惠宏[5]对俄藏黑水城出土汉文涉医文献进行了重新编目,收录为10件,包括马继兴先生已收录的TФ6867、TK166、TK173、TK187外,新增了A21神仙方论、TK22医方、TK107V药方、A20V药方、TK322V神仙洗头发治青盲疗于风毒方和Дx.2822《杂字》药物部。
2013年赵彦龙以“西夏医药档案”为题,对西夏时期的汉文和西夏文医药文献进行了编目[6],其中涉医汉文文献部分,属于俄藏的收录了10个编号,但与惠宏相比,未收录TK22,新增了TK221医方,及英藏的4个编号。同年,赵彦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杨绮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又增收了“中国藏西夏医药档案”10个编号,属于汉文的有8个编号[7]。
通过考察,可发现以上学者在编目时虽大多冠以“西夏”或“黑水城”等名,但具体操作时或执于馆藏地,或执于文书性质(如未收佛经涉医资料)等,而有所缺失。杨绮虽稍具规模,但仍非全部。如佛经涉医资料未收,其他世俗文书中的涉医内容也未能纳入,不能不说是有所缺憾。
文献整理
1999年,张如青撰《俄藏黑水城中医药文献初探》[8]一文,对俄藏十余种黑水城涉医汉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分为医学名著残卷、中古医方残叶、佛教医文三类,并对其版本形制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由于年代较早,该文只局限于对俄藏黑水城汉文涉医文献的研究,但却是迄今为止,唯一对西夏汉文涉医文献进行过分类整理的论著,其所分三类仍具有现实意义。
张如青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编号为TK187的佚名古方书进行了释读与校勘整理[9]。该文书共16页,页20行,以行书抄写,缺损严重,难以卒读。张氏在释读和辑校之余还进行了部分研究和综合考证,使得该文书的内容、抄写年代和版本等已基本清晰。杨昕对TK187文书也进行了研究[10],认为该文书所载内容为治疮疡方集,主治疾病有痈疽、锐器外伤、疮疡破口、毒虫咬伤、口疮溃疡等病症,还探讨了该文书所载医方的药物组成和剂型,认为该文书对研究宋元医学有较高价值。
张如青还对TK173辰龙麝保命丹和A21神仙方论进行了研究[11]。TK173最早由孟列夫介绍,判定属金刻本。马继兴在1998年判定该文书是一件木刻中成药仿单,进行了录文介绍,并认为孟列夫关于“辰龙麝保命丹”与“龙麝聚圣丹”相同的说法并不确切[12]。张如青对TK173进行了重新释读,补充和纠正了马先生的部分录文错误,考证该仿单亦不能排除西夏刻印的可能,并对历代方书中以辰砂、龙脑、麝香为主药的医方进行分析,与TK173辰龙麝保命丹作比较研究[11]。
对于A21神仙方论,2008年,李应存等进行了录文释要[13],但录文错误较多,考释不精。2010年,张如青等对该文书逐行进行释读录文,判定内容共包括12首医方,均为丸、散、膏、丹方剂,其中7首为丸剂,3首散剂,1首膏剂,1首丹剂。并发现A21神仙方论所载医方大部分都能在中原地区传世医方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找到类似医方,提出出土西夏医学文献应与传世医学文献密切结合起来研究[14]。但在李氏及张氏录文中,部分文句存在不通现象,李氏未作交待,张氏以为可能有脱文等。2012年,惠宏[15]发现《俄藏黑水城文献》所刊布的A21文书图片存在排序错乱,调整顺序后进行了重新录文整理,使其通读无碍。
惠宏对英藏Or.8212/1343脉法残片进行考证[16]。马继兴曾在《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一书中将该文书误认为敦煌文献[17],惠氏纠正了马先生的错误,并发现该文书所载内容与《普济方》卷126《伤寒门平脉法第二》中一段文字吻合,将该文书拟定名为“伤寒门平脉法残片”。但在另一篇文章中,惠氏认为该文书所载内容有可能就是出自《普济方》,并推测黑城文献的下限应该后移[18]。许生根不同意惠氏的观点[19],认为《普济方》一书是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主持编成,编辑的方式是采辑前代诸书,所载《伤寒门平脉法第二》应该是根据如今已经散佚的宋、元或更早时期的某种医籍。按,英藏Or.8212/1343脉法残片很有可能是直接从宋元的有关医学文献抄录的。惠氏认为Or.8212/1343脉法残片所载内容来自《普济方》实无所据,而将黑水城文献的下限时间向后推移,目前也缺乏更多的证据。惠宏还从词语释读的角度对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的一组词语进行了考证[20],为阅读相关文献提供了方便。
袁仁智等对TФ6867敕赐紫苑丸方进行了释读整理[21],并考证发现该方是迄今唯一的冠以“敕赐”的唐代佚方,药味多,治疗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按,出土西夏文文献中也有“敕赐紫苑丸方”残片,篇幅较汉文为多,二者内容相似,可以参考。)
崔为等发现F20:W10所载三首医方均属《伤寒论》一书,认为该残叶可能为《伤寒论》的一部分,猜想抄写者可能为当地的医学教师[22]。结论和猜想均较为大胆,但从材料本身来看,仍缺乏证据。
主要研究
对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进行较为系统介绍的著作有内蒙古医学史略编写组《从出土医书残叶窥元代哈拉浩特医学之一斑》[23]一文,在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书》基础上,对元代亦集乃路的医学教育、妇产科医疗及医方等内容进行了介绍。1983-1984年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文物工作站在黑水城发掘所得文书,出土于元代地层,故该文将这些文献视为元代医学文献进行研究。但这部分文献既有汉文文献,又有西夏文文献,其具体书写年代值得进一步考证,很可能是西夏存留下来的文献。1998年,刘海波发表的《〈黑城出土文书〉医药残文考略》[24]对上文进行了扩充,内容基本一致。刘氏另外还著有《〈黑城出土文书〉医药初探》等文,主要研究内容均前后承袭,少有发明[25]。
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涉医文献研究最为深入,影响较广的则是对俄藏TK166文书及其他相关文书的研究。TK166文书,刻本,蝴蝶装,残存纸叶6叶,半叶大小为32×20厘米,存文字14行,行23-25字,共存文字168行。其中第5叶末行有“孙真人千金方卷第十三”等字样,第6叶首行有“孙真人千金方卷第十四”等字样,故知该文书为宋刻《孙真人千金方》残卷。黑水城出土汉文涉医文献中,其他属于《千金方》的还有英藏Or.8212/730文书残片,刻本,高9.0厘米,宽7.0厘米,存文字8行。
对于俄藏TK166文书,1984年,米施可夫影印出版了该文书卷14首叶图版,并将该文书与道藏本《千金方》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差别较大。1988年,李继昌根据米施可夫的研究将该文书所载内容与影摹宋本《千金方》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该文书为民间坊雕本,刊刻错误较多[26]。
对于英藏Or.8212/730文书,1987年,日本学者小曾户洋先生在《黑城出土马伯乐文书NO.478》[27]一文中,将其与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作了对比,发现文书所载是属于卷十三“胸痹第七”的内容。小曾户先生还将该文书与日本藏静嘉堂本《千金方》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非同一版本。
1997年,《俄藏黑水城文献》第4册出版,完整影印了俄藏TK166文书6叶书影[28]。马继兴先生在看到俄藏TK166文书图版的基础上,对日、英、俄藏《千金方》进行了综合研究。考证得出英藏Or.8212/730文书与俄藏TK166文书系同一版本,刊刻年代最大可能为辽代[29],与米施可夫(认为是金刻本)、李继昌(认为是11-13世纪刻本)、小曾户洋(认为是南宋末至元代刻本)的观点均不同。近年来,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毛永娟和王雅平[30-31]等将俄藏TK166文书与日藏《新雕孙真人千金方》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都发现俄藏TK166文书与日藏《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一样,系未经宋臣校改过的版本。王雅平等进一步认为俄藏TK166文书的刊刻年代在日藏《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之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邱志诚新发现中国藏黑水城F14:W8文书为元刻本《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残叶[32]。该文书包括甲、乙两个残片,虽残存内容均较少,但在版本和文献学,以及医学的传播与交流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邱氏还进一步发现F14:W8文书与英藏Or.8212/730文书、俄藏TK166文书系三个版本,否定了马继兴先生认为英藏Or.8212/730文书和俄藏TK166文书是同一版本的观点。
除以上所述外,部分学者在其综合性著作中亦有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涉医文献的探讨,不一一介绍。
展 望
综上所述,可见诸多学者在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系统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较零散,且研究范围狭窄,难成系统;很少与出土的同时代西夏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未能与其他出土涉医文献,如敦煌吐鲁番医学文献结合起来研究;未能勾勒西夏医学文化体系。基于以上情况,展望今后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前景,特提出以下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三个方向。
1.扩大研究范围
名为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研究,既言“涉医”,那么所有涉及当时医药文化内容的出土文书都应该被收录起来,这样就不仅包括既往医学界研究较多的医药文献,还应包括①佛教及佛经中的涉医文献,如佛经医方、佛教香药洗浴方等;②《杂字》、《类林》等辞典、类书等文献中涉及的与医学有关的药物、疾病、人体等内容;③官府文书中有关孤老救济制度、验伤制度及其他诉讼文书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如俄藏TK212、Дx.19072R等与孤老救济制度相关的文书,以及俄藏ИHB.NO.1381A《乾祐五年验伤单》等文书;④榷场文书中涉及药物贸易的文书;⑤方术类文献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如F14:W1、F14:W2方术册叶中含有祝由术内容的妇女生产避忌、转女为男法等内容;⑥其他世俗文献中涉及医药内容的文书等。在馆藏地方面,除俄藏、中国藏、英藏外,日本和法国所藏的出土西夏汉文文献也应该进一步挖掘梳理,探寻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另外,在出土地上,除黑水城外,混入敦煌文献,或出土于敦煌北窟或其他出土地不明,而在年代上属于西夏时期的涉医文书也应该纳入研究与编目范围。如孙继民先生《考古发现西夏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33]一书中首列“疑似文书”一类,其中涉医文书就有俄藏Дx.19064古医方残片、日藏刻本《太平圣惠方》残片等。其他还有日藏牛医方文书、《察病指南》残片等[34-35],均未受到学界重视。
2.深入宋、辽、金、元传世医学文献,寻找线索,比较研究
一是继续从中原地区医学文献中寻找西夏汉文涉医文献的源头,二是传世医学文献中也可能记录了西夏传来的医方与医学。因为文化的传播永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西夏医学并非单方面受到中原地区医学的影响,它也曾经影响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医学。这在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辽、金、元时期尤有可能。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十二《咳嗽论》载录“透罗丹”一方,方末云:“太医王子礼传此方,得之西夏。下痰甚快。以透罗名者,为脱罗网之患也。”可见,在现存传世中医古籍中也保存着当年西夏传来的医方与医学。
3.深入结合其他出土涉医文献研究
黑水城与敦煌吐鲁番地区同属我国西北,地理位置较近,气候环境也十分相似,两地出土文献虽年代不同,但仍有着许多共同点,值得深入研究。如中国藏黑水城文书F14:W2所载内容为“转女为男”法,其中有“妊娠三月已前,要生男者,取一小斧,悬于妇人卧所床下,以斧刃向下,勿令知之……”以及“取弓弦傅腰上”等法,与敦煌出土P.2666《单药方》所载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可以看出相互流传的关系。
4.深入结合出土西夏文涉医文献研究
出土西夏文研究的学者史金波先生认为:“在远离西夏统治中心的边远城市中有这么多西夏文和汉文医书、医方,证明西夏的医药、医疗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主要是受中原地区传统医学的影响。”[36]聂鸿音先生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西夏政府曾经采取任何手段推动了本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现存的大多数医方抄本并非西夏本土的医学著作,而只是黑水城某个寺院保存的民间零散医方的杂抄。[37]”
从整体上来看,黑水城出土汉文涉医文献大多是由中原地区传来的或抄录的医籍残卷、医方残片,以及部分暂时无法判定其来源的涉医文献组成,以前两者为主体。如果出土西夏文涉医文献多来自于中原地区医学,那么西夏出土汉文涉医文献就是西夏文涉医文献与中原地区医学之间的媒介,是二者相互传播的证据。如西夏文《天盛律令》与汉文《杂字》中都保存了较多共同的药物名称。再如TΦ6867“紫苑丸方”,出土西夏文文献中也有“敕赐紫苑丸方”残片,二者内容相似,明显是来自于共同的底本,虽然流传过程中各自都发生了变化,但在研究中仍不失可以相互参照。段玉泉就曾利用汉文“紫苑丸方”,成功地破译了西夏文“敕赐紫苑丸方”[38]。又如出土西夏汉文A21《神仙方论》中,第四方“潘家黄耆丸”,主治“肾脏风及风毒流注”,药用“黄耆、川芎、防风、白蒺藜”等八味,与ИHB.No.911第八方“黄耆丸”主治及用药[39]的相似度极高。该方名“潘家黄耆丸”,据《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条所载:“大内前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与保康门相对。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近南即保康门潘家黄耆圆。”(按“圆”即“丸”,宋避钦宗讳而改。)可知A21《神仙方论》中“潘家黄耆丸”是来自宋朝无疑。A21《神仙方论》中“潘家黄耆丸”与ИHB.No.911第八方“黄耆丸”一起流行于西夏地区,主治及用药相似,可知都是来源于中原地区医学的内容。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较之梁氏单独利用传世文献中的相似医方进行研究,更具说服力。
将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与西夏文涉医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翻译西夏文涉医文献,能更好地对出土西夏汉文涉医文献进行研究,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西夏医药文化的发展水平,重构西夏医学体系。
[1] [俄]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8.
[3] 塔拉,杜建录,高国祥.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8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593-1600.
[4] 马继兴.当前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出土卷子本古医药文献备考[M]//敦煌吐鲁番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9-182.
[5] 惠宏.俄藏黑水城汉文医药文献概要[J].国医论坛,2005,20(1):46-48.
[6] 赵彦龙,杨绮.西夏医药档案整理与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46-51.
[7] 杨绮.西夏科技档案整理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29-33.
[8] 张如青.俄藏黑水城中医药文献初探[J].中华医史杂志,1999,(1):15-17.
[9] 张如青.俄藏黑水城佚名古方书辑校考释[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4):15-19.
[10] 杨昕.黑水城出土汉文医方——治疮疡方的考释与研究[J].西夏研究,2012,(2):47-53.
[11] 张如青.俄藏黑水城文献《辰龙麝保命丹》考释[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3-5.
[12] 马继兴.新发现一种最古的中成药刻本仿单[M]//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70-271.
[13] 李应存,李金田,史正刚.俄罗斯藏黑水城医药文献《神仙方论》录释[J].西部中医药,2008,21(9):18-20.
[14] 张如青,汤晓龙.俄藏黑水城医学文献《神仙方论》辑校考释[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3):155-161.
[15] 惠宏.黑水城出土医方《神仙方论》的错乱及再校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484-1485.
[16] 惠宏.英藏黑水城文献Or8212/1343号脉法残片考——兼论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的互串问题[C]//西夏学.2006:105-108.
[17] 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45-165.
[18] 惠宏.英藏斯.碎.181脉法残片考——兼推黑城文献之下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60-2061.
[19] 许生根.英藏黑水城出土医方初探[J].西夏研究,2010,(2):45-48.
[20] 惠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语杂释[C]//西夏学.2010:223-225.
[21] 袁仁智,潘文,李盛华,等.俄藏黑水城敕赐紫苑丸方考释[J].西部中医药,2014(1):61-62.
[22] 崔为,王姝琛.黑城出土的《伤寒论》抄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77-78.
[23] 内蒙古医学史略编写组.从出土医书残页窥元代哈拉浩特医学之一斑[J].内蒙古中医药,1992,(3):52-54.
[24] 刘海波.《黑城出土文书》医药残文考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8,2(2):118-120.
[25] 刘海波,刘玉书指导.《黑城出土文书》医药初探[C]//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
[26] 李继昌.列宁格勒藏《孙真人千金方》残卷考索[J].敦煌学辑刊,1988,(z1):119-122.
[27] [日]小曾户洋.黑城出土马伯乐文书NO.478[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7,33(2):75-82.
[28]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57.
[29] 马继兴.日、英、俄藏《孙真人千金方》珍希文献及其重要意义[M]//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32-156.
[30] 毛永娟.俄藏黑水城《孙真人千金方》残页考释[J].学理论,2011,(12):163-164.
[31] 王雅平,沈澍农.俄藏《孙真人千金方》残页与新雕本比较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6,29(4):63-66.
[32] 邱志诚.黑水城文书中发现又一版本的《千金要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4(1):114-122.
[33] 孙继民.考古发现西夏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5-278.
[34] 潘文,李盛华,袁仁智,等.日本天理大学藏吐鲁番牛医方考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2):189-190.
[35] 于业礼,张如青.日本天理大学藏三件出土医学文书考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81-186.
[36] 史金波.西夏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00.
[37] 聂鸿音.从药名异译论西夏医方的性质[J].中华文史论丛,2014,115(3):55-69.
[38] 段玉泉.西夏文医方《敕赐紫苑丸》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13,(5):90-97.
[39] 梁松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5-130.
Comm entary Review:Unearthed Literature of Xi-xia Characters Re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Ru-qing,YU Ye-l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China 201203)
Unearthed literature of Xi-xia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cluding Xi-xia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As to amount,the p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no less than the one of Xi-xia characters.As to content,there have been medical classics of Zhong-yuanareas,prescription literature of clinical practice aswellas relative literature ofaiding,forensics,medicinal trade and Buddhism medicine.The stud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widespread from medicinal culture of Zhong-yuan area to the Xi-xia area,transl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se characters re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construction ofmedicinal culture system in Xi-xia area.This paper is to give a commentary review on the above researches with analysis of future trend,by pointing out new directions of exp loration.
Unearthed literature of Xi-xia;Chinese characters re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review
R2-05
A
1006-4737(2017)01-0062-05
2017-01-03)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