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血液科3例疑似“猩红热”病人医院感染流行事件情况的调查
2017-01-14孟润仙
孟润仙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蒙医血液科3例疑似“猩红热”病人医院感染流行事件情况的调查
孟润仙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蒙医血液科3例猩红热病人;医院感染事件情况;调查分析思考
2008年1月7日感染管理科首次接到蒙医血液科的电话:“蒙医血液科29床患者,住院期间出现‘高热’伴‘皮疹’疑似院内感染”的口头通报。感染管理科接到电话后及时地给以相应的工作指导,并同时开展了相关病例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追踪调查分析以及事件的控制处理工作。
1 病例调查
1.1 病例一:朱某某,女,17岁,住院病历号134328,该患者于2007年11月23日门诊以“紫癜性肾炎”收住蒙医血液科病房进行治疗。于2008年1月5日出现“高热”伴“皮疹”。经过院内、院外专家会诊疑似“猩红热”,于2008年1月8日出院,转呼市传染病医院治疗。
1.2 病例二:常某,女,12岁,住院病历号135160;该患者于2007年12月8日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住蒙医血液科病房。于2007年12月31日病情好转自动出院,出院时未见“发热”及“皮疹”和其他併发症。出院后1周内来门诊就医,发现患者出现“皮疹”伴“高热”症状类同病例一相似,建议去附院诊治。现住内蒙古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疗。
1.3 病例三:乔某某,男,15岁,住院病历号134628;患者于2007年12月18日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住院,住蒙医血液科病房治疗。于12月28日好转出院,出院时无“发热”及“皮疹”。出院后经追踪调查得知,该患者出院后1周内出院低热、“皮疹”,在铁路医院门诊治疗,现已康复。
2 情况分析
2.1 以上3例患者曾同住一室,有密切接触史。
2.2 3例患者在细菌潜伏时间内相继出现相同的“发热”、“皮疹”症状。(“猩红热”潜伏期一般2~4天,最长的可达12天之后发病)。
2.3 冬春季节属于传染病好发季节。
2.4 以上3例患者虽然1例是在院内发病,2例是在院外发病,但是院外发病均是在1周之内。
2.5 病房床位使用率高,陪床人员相对较多较杂。
2.6 蒙医血液科病人免疫能力底下,属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
故依据以上分析,本次事件明确诊断为“医院内感染流行”。
3 事件控制措施
我科得到发生此次医院感染事件信息后,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3.1 及时指导血液科对住院患者朱某某采取“隔离治疗”,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做好病室消毒,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疫情扩散。
3.2 积极组织专家会诊。本院专家会诊为“病毒性皮疹?”,我科要求进一步请传染病院专家会诊诊断为“猩红热?”,并将患者转传染病院治疗。
3.3 现场了解情况指导整改及消毒隔离措施。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深入病房对其原因进行了详细了解,调查、分析、总结,同时提出控制医院感染流行的整改措施,并且指导实施。
3.4 进行追踪调查。对已出院及同病室患者进一步追踪调查,更好地提供了诊断依据和防控措施。从而获得了病例二常某、病例三乔某某患者出院后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防止了疫情的扩散。确定蒙医血液科有医院感染流行的存在。并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可能性,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
3.5 做好督促上报工作。督促血液科医生在规定时间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医院感染报告卡。同时将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况及时报告了分管院领导。
4 事件发生后的思考
4.1 本次事件发生后,蒙医血液科及时地汇报了感染管理科,从而得到了合理的工作指导。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蔓延的措施。经院内、院外专家的积极会诊;感染管理人员的深入追踪调查、分析资料、实施控感、整改措施等多方努力、相互配合、协调工作,使这起“医院感染流行”事件仅仅用了不到48小时的时间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和控制。
4.2 然而,本次事件的发生给我们的工作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医院感染流行”的可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刻需要我们警惕。同时,也使我们找出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切入点:①借此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教育;②加强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的环境空气、物表等监测工作;③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培训工作;④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
R291.2
B
1006-6810(2017)07-0075-01
2017年4月5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