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7-01-14王瑞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血管性氯化钠丁苯

张 薇 王瑞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 薇 王瑞萍

目的 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VCI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MoCA评分为(18.43±3.78)分, 治疗后为(29.75±4.21)分, 治疗后患者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为(1.82±0.94), 治疗后为(1.53±0.89), 治疗后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轻的患者, 认知功能恢复的较为显著, 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重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程度改善不明显。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改善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灌注减低高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且疗效显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作为临床VCI患者的治疗用药。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脑血流灌注显像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脑供血或脑代谢异常而发生的脑血管疾病所导致, 或者是一些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的存在, 致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1]。VCI的临床特点为病程缓慢, 且没有固定的症状及模式, 患者症状是由于脑血管病变的不同部位所决定, 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尤其是高龄的老人容易出现, 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 认知功能又具有显著的增龄性减退, 因此, 临床患者中VCI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但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缺乏, 因此,VCI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研究就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VCI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本院神经科的70例老年VCI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均>80岁, 均具有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或存在导致脑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排除患者由于其他非脑血管病变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及躯体的功能异常。患者中男38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80岁, 最大96岁, 平均年龄(84.65±4.34)岁。

1.2 方法 参与研究的7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基础疾病的治疗, 同时在发病48 h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100 ml(丁苯酞25 mg)/次, 2次/d, 滴注时间>50 min/次, 两次用药时间间隔>6 h, 疗程为14 d, 治疗期间,禁止应用对脑供血及脑代谢造成影响的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认知功能损害评价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2]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命名(总分3分)、注意力(总分6分),记忆复述(总分5分)、语言功能(总分3分)、抽象思维(总分2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总分5分)、延迟记忆(总分5分)与定向力(总分6分)8个条目的内容, 被评估者最后得分<26分则说明具有认知功能损害。

1.3.2 脑血流灌注显像 采用脑血流灌注显像方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oCA评分 治疗前患者的MoCA评分为(18.43±3.78)分,治疗后为(29.75±4.21)分, 治疗后患者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 治疗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为(1.82±0.94), 治疗后为(1.53±0.89), 治疗后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轻的患者, 认知功能恢复的较为显著, 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重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程度改善不明显。

3 讨论

MoCA量表是用于检测VCI的主要筛查评价工具, 2004年由Nasreddine等在2004年研制, 临床证实MoCA具有良好的评价VCI的效果[2]。脑血流灌注数的减低与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正相关性, 因此, 脑血流灌注显像的评价也具有VCI疾病早期辅助检查的诊断作用[3]。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评价具有可靠的依据。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具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改善中枢神经功能, 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性作用[4-6]。这一作用是由于丁苯酞对神经细胞具有提高其线粒体酶活性的功效, 同时对线粒体膜稳定性具有稳定作用, 因此, 对VCI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的疗效[7,8]。本研究通过对70例>80岁的高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研究显示:治疗前患者的MoCA评分为(18.43±3.78)分, 治疗后为(29.75±4.21)分, 治疗后患者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为(1.82±0.94), 治疗后为(1.53±0.89), 治疗后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脑血流灌注减低部位数无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时间较短有关, 部分显像还未出现,待患者随访时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针对高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进行比对, 效果观察显示: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轻的患者, 认知功能恢复的较为显著, 脑血流灌注减低程度较重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程度改善不明显。由此结果可见, VCI患者发病后48 h内及早进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至关重要[9]。MoCA量表评价简单并敏感, 可以作为早期诊断 VCI的重要手段[10]。

综上所述,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改善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灌注减低的高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且疗效显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作为临床VCI患者的治疗用药。

[1] 李坤彬, 姚先丽, 孙平鸽, 等.奥拉西坦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 2015(10):2698-2700.

[2] 安晓雷, 李传玲.尼莫地平联合丁苯肽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观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1, 8(1):10-12.

[3] 张洪涛, 张道培, 张淑玲, 等.安理申联合丁苯肽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对照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5):9-11.

[4] 王宝亮, 钱百成.丁苯肽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23):66-67.

[5] 张蕾.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0):1528-1529.

[6] 郑水红, 徐宾, 徐雪.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 2015(8):1320-1321.

[7] 江乾.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6):127-129.

[8] 罗孜贤.添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估研究.大连医科大学, 2016.

[9] 尚芙蓉, 詹燕.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6):1005-1008.

[10] 包纪盛, 陈亚萍, 林志, 等.丁苯肽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8):8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071

2017-08-10]

110016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

王瑞萍

猜你喜欢

血管性氯化钠丁苯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知识归纳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血管性痴呆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