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子益与中医圆运动学说*

2017-01-14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太原030013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方中医学运动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太原,030013)

刘 洋 刘中雨 李廷荃1

·医林人物·

彭子益与中医圆运动学说*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太原,030013)

刘洋刘中雨李廷荃1

曾经积极参与中医改良运动的近代名医彭子益,在继承发展“医易同源”理论和黄元御学说的基础上构建出体系完整的圆运动模型,认为处于宇宙万物升降浮沉循环运动规律中的人身,其经络也如轮辋循行运动,如果轴不旋转,轮不升降,则发生患病。相应地,各中医流派治病的原理,都可以归结为从不同着力点恢复正常圆运动。有别于以往中医典籍,彭子益1947年著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中医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采用引导读者循序渐进树立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习惯的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彭子益 近代名医 圆运动学说 中医模型

彭子益生平概况

彭承祖(1871- 1949年),字子益,白族,云南鹤庆人。其父在黔为宦,出生于贵州的彭子益自幼家学严谨,年长后向黔中名流广为求学,涉猎广泛。尤其天性嗜医,钻研颇深。后游历京师,曾任晚清太医院医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医学典藏,医术名著于京城。辛亥(1911年)后,受山西督军阎锡山的延请北上山西,先后任汾西县(1915年)、介休县(1916年)[1]、霍县(1917- 1922年)、平陆县(1922- 1925年)[2]灵石县(1925- 1927年)[3]、新绛县(1927- 1931年)[4]知事、县长等职。1919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后,彭承祖兼任研究会名誉理事、理事,附设医学传习所、医学专门学校教员,编讲《医学丛谈》课程[5],在公余积极参与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任灵石县知事期间,彭承祖在该县城东介庙创办绵山中医院并亲自临诊。求诊、求学者络绎不绝。1931年前后,由于中原大战中的阎锡山战败下野,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彭子益辞官离开山西,赴南京任中央国医馆编纂委员。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原理》书稿。1936年夏,中央国医馆举办中医特别研究班,国民党政要陈立夫推荐彭子益担任该班系统学课程的教授。1937年彭子益先后到北平国医学院[6]、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学院卫生特训班、江苏省医政学院讲习中医系统学,一时间中医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彭子益的名声还远扬到业外。铁道部技正孙子明,邀集有留学欧美背景的政要员60余人,先后在南京第一公园、五洲公园听彭子益讲演生命宇宙学说。孙子明感慨:“现今世界科学方法所不能解决之事物,惟生命宇宙耳;彭叟将我中国古代的形上文化,与现代世界的科学文化,合而为一,由大气运动中得着解决。”表明了这些接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人物对其理论的理解和认同。[7]295

南京失守后,彭子益返回故乡云南,在云南民政厅长丁又秋的支持下,举办了昆明市中医学特别研究班,开展中医教育。同时,筹划设立中医院。后因重庆和成都国医学校延聘任教,计划未及施行。1942年,因其婿抱病广西桂林,电促往诊。后留广西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数载。1949年应越南海防市长之邀前去应诊,突发疾病去世。[8]

彭子益在研习临证中医时的心得,均编为讲义,印发学子。在担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期间,彭子益编撰《医学丛谈》(后改名《实验系统医学》)。在此基础上,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1935- 1939年间,先后在《文医半月刊》分26篇[9];1937- 1941年间在《国医砥柱月刊》(后改名《国医砥柱》)分13篇连载[10],[11]。同时,彭子益对文稿不断充实修改,先后更名为《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等作为各讲习班教材。1947年,彭子益在前后修订30余次后,正式定名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

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渊源

1.由汇通到复兴的转变

作为受阎锡山赏识的名医,1919年,彭子益出席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并进行了“演说”。[12]民国初期的彭子益对研究会“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源溯流,融汇贯通”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是赞同的,也积极参与到中西医参衷的研究中。1923年,彭子益发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在融贯中西医学方面有精到之处,于是立即给研究会理事长、时任山西民政厅长杨兆泰写信:“张锡纯所著《衷中参西录》,其中皆本人多年实验之方,较之医校中各家讲义,录古人成书,案而不断,无裨实际者,实高出万万。”所以,他“拟求理事长与(研究会附设)专校学生、传习所学生,每人发给一部”,作为他们学习的教材。还建议“如经费无余,请令各县解送学生饭费内多解一元五角”(当时山西专校、传习所学生的学费、饭费均由各县政府承担)。言辞间充满了对中西医汇通的关注。[13]杨兆泰果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为每位学生购置该书一部。

但随着中西医汇通活动的深入,以致后来出现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彭子益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他认为:“欲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须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欲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须先认识古中医学的本身真相。”他进而定义“科学”是“有原理有系统有证实之谓;非死(尸)体剖解之谓。”现代西医基于“死体剖解学”,“是分析的、片段的、直的、不运动的,是死的”,而“古中医学”“是不能分析的、整个、圆的、运动着的,是活的”。“彼此立场,适成相反”。中医系统论和西医还原论的对立观已经在彭子益思想中形成。他指出“盲目地去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得了科学的虚名,失了中医的实效,可惜殊甚。”

他讥讽“谓中医的阴阳五行为古董”之人,是“不认识阴阳五行”,“无异坐井观天者,嫌天小也。”[7]269- 294这样,彭子益的医学思想与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潮分道扬镳,进而对“中西医参衷”也反思后,向重新认识古中医回归。

2.医易同源思想的凝练

返本求源的彭子益,回归到主要研究晋唐以前的中医学,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论》来把握中医内涵。彭子益任山西霍县知事时,该县农桑局组织村民种核桃,久不出土。彭子益亲临田头,掘土视之,“见发根之芽与发干之芽,并不直上直下,乃相抱如环,作圆运动之态。”从而顿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搓挪而成此圆运动”的“宇宙圆运动”理念。他认为,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大气、地面、土壤中随着二十四节气,作升降沉浮的圆运动。处于其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身就要受其影响。“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故位于身体中的足少阳胆经相火,由右侧降入下部水气之中,再从左侧通过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升。其他5对主经也类似对应循行、升降浮沉,形成“人身一小宇宙”。[7]10彭子益拿车辆轮辋做比喻,“一个完整的圆运动要有轴有轮,缺一不可”,“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果中气不足或四维不张,则“轴不旋转,轮不升降”,人体患病。相应地,中医治病的原理可以概括为“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三种,目的是恢复人体正常的圆运动。

彭子益“应用象数思维构建医学模型”的医易思想,将河图看作大气的宇宙图,以“天人合一”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构建出体系完整的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14]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强调天地、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间互相转化,以平为期。

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前后,山西温病流行。对照“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的《温病条辨》用药,人们发现 “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银翘散”作《温病条辨》的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中医改进研究会各理事苦思不得其解。一日,彭子益到圣佛村下乡,见有儿童摘食未熟小杏,欲止之。一老人曰:时行病发大热,用此小杏十数枚,捣烂加盐少许,煎汤热服,即汗出热退也。彭子益退而琢磨,“于是得知《伤寒论》桂枝汤用芍药之原理;且并得知自来用‘银翘散’治温病,用‘升麻葛根汤’治麻疹错误的原因。”[15]他分析,作为《伤寒论》位列首方的“桂枝汤”有治中风发热之功用。但桂枝汤中的芍药,却系收敛作用。“既因中风而发热,反用芍药以收敛之,是何理由?”原因在于外感之病,非风寒入了人身致病;而是荣卫被风寒所伤。所以,“利用芍药敛荣卫,降胆经也”达到治病的目的。[7]34

对医易同源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类比后,彭子益认为,中医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在圆运动的轴(中气)上用力,或在四维的轮上用力,或者轴轮同时用力,虽着力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不圆的运动复圆。

3.对黄元御理论的弘扬

黄玉路 (1705年- 1758年),字元御,又字坤载,号研农。山东潍坊人,清著名医学家。黄元御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谙“医易同源”之理。[16]黄元御在其著作《天人解》中提出:“气含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属土,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方其半升,名之曰木。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降,名之曰金。水、火、金、木,是名四象”,从而形成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萌生了圆运动的思想雏形。[17]

彭子益的学术思想受黄元御影响巨大,在谈到关于《金匮》的繁杂的释义书籍时,他认为:“惟黄坤载《金匮悬解》最好”,因为该书 “处处是整个河图圆运动,字字有认定,就经解经,不参己见。”[18]145关于历来庞杂的中药论著,彭氏又表示“惟有黄坤载《长沙药解》,就《伤寒》、《金匮》之方,由河图的圆运动,解出药性之原理。”可见黄元御医学理论是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的重要基础。

但彭子益对黄元御并非照抄照搬,而是在继承中发展。虽然彭子益的圆运动之说,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一脉相承,但彭子益没有讲“祖气”、“元气”等概念,而是从近代西方科学引进“大气”概念,容易被人所接受。[19]另外,在关于中医治病原理方面,与黄元御重视扶阳不同,彭子益更加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恢复人体圆运动为治病要略。[20]彭子益自己总结:“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似乎各偏其偏”,“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动去研究,四家皆我之师也。”[18]164充分说明了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是放眼各家学说,站在更广的视野下来构建的。

圆运动学说的理论核心

1.对传统医学的批判创新

彭子益对传统中医理论持批判创新的态度。他认为,世人感觉中医难学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对传统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的原文都弄不清楚。[7]168仅就书名“伤寒”二字就有重大误解。他考证后发现,“伤寒”语出《难经》:“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温病,四曰湿温,五曰热病”。从而辨析:“‘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之统称;‘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伤寒麻黄汤’(证治)的‘伤寒’;仲圣《伤寒论》三字的意义,乃外感论的意义。”[7]36

彭子益详加考据“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的温病发生之说后又认为,该说原本语出《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晋人王叔和误解《内经》的“寒”字之意,在整理编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时,“妄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云云。后人遂认为伏气温病。”[7]37彭子益一分为二地评价:“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但“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7]54推而广之,彭子益分析,由于受王叔和理论误导,后世历代温病医家,如明朝儒医徐灵胎、著《温病条辨》的吴鞠通、著《温热经纬》的王孟英、著《时病论》的雷少逸、著《世补斋》的陆九芝、近世叶天士等,“无不尊重王叔和于理不合、于事绝无之言……流毒至今”。[7]167

在剖析批判前人错误理论的同时,彭子益还给出了校正之道。由于王叔和在编订《伤寒杂病论》时将原文次序错乱,所以后人无法认识其真相。彭子益认为,可以通过六篇名词的次序来认识伤寒本气自病的真相。“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如六瓣之一橘。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所以,彭子益编撰《伤寒论方解》,上篇以明荣卫病、脏腑病与少阳经病之本体;中篇以尽其蕴;下篇以通其变。这种编撰方法,令读者读来,有如鸟瞰之明白。“只需用以前读《伤寒论》十分之一的脑力,便能整个彻底了解。”[18]26

对于小儿病的认识,彭子益同样认为“中医书之错误最大,杀人最多,甘心相沿,不求改错,莫如小儿方书”,历来“纯阳、胃热、胎毒等邪说,可以息矣”。[7]63

2.对中医教育的系统规划

纵观彭子益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中医教育活动。如何调动学员兴趣,缩短学程,取得成功,是彭子益一直努力探索的内容。他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将全书划分为13篇,并在卷首注明“本书读法次序”。他建议读者“先读原理上篇”,“次读古方上篇”,再“读温病本义篇”,再其次“读儿病本义篇”、“时病本义篇”。以上为中医学习的基础,在基础扎实之后,学员方可继续读“古方中篇”、“古方下篇”。“古方中篇”又与“古方上篇”参照对比学习,例如“古方上篇”中“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肝经寒证,“古方中篇”对应的“白头翁汤”则治疗热症。这样的编辑学习安排,是为了避免学习者先入为主。“古方下篇”则是对“上篇”、“中篇”的扩展推广,使学习者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用尽量少的时间精力获得尽量多的学习成效。

彭子益认为:“中医本是易学的事”,但人们“总难学到成功,”原因在于都是枝枝节节去学,没有“整个”的根本学法。所谓“整个”的学法,就是要首先将随着二十四节气,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的降沉升浮简图,认识清楚;再将十二经圆运动的名词认识默记,即得着中医学整个纲领。

彭子益认为“中医书籍,如无字母、无拼法、无文法的作文”,“各是其是,所是皆非。”所以,学医之人,终身都在猜疑摸索之中,得不到正确的成就。他打比喻“《原理上篇》如字母,《古方上篇》如拼法,各篇如作文,明了以上二篇,即能得着中医学整个基础”。

在《古方上篇》中,选编的前六个古方是关于内伤病的基础学,后十个古方是关于外感病的基础学,“此篇读至溜熟,其余各篇开卷便成熟书”。因为“全书的原则、系统、名词、文法,皆在此篇”,如果学员每时每刻,玩味此篇,“一星期工夫,中医整个的根本学便算毕业”,其他各篇“按次读去,六个月即能将全书学完。”[7]1彭氏总结道:“《古方上篇》如电力,以下各篇如电光;电力充足,电光自明”,“读至烂熟之后,自然发现意想不到之领悟”。

彭子益要求篇章的学习次序也不可倒置,他举例:“(王孟英医案)轻灵活泼,最能医治学古方者的板重之病。学‘古方’彻底后,一读此篇,静细思想,临证时有不可思议之妙用。但须于最后又最后读之。若‘古方’未学成,此篇不可读。”[7]17

3.对临证实践的规范修正

彭子益的医学思想绝不停留在纸上谈兵,他十分注重从临床实践中获取经验。他对“下帏读书,目不窥园者三年”的汉儒董仲舒,持否定观点,认为“研究宇宙,全要在事实上寻出实在凭据来”,董仲舒“在布帏子里面”,“谓大雪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是“凭空瞎造谣言”。[7]269- 294

圆运动模型的形成来自于彭子益对实践的感悟,又指导和修正着他的临证方法。他说单纯“在家读医书(的人),不如医院的护士容易明白”,因为后者“时时与病人不离开也”。[7]15彭子益总结,中医诊脉的捷诀是:号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某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7]187对于处方定药,医生要自己立法。他详细总结诊脉处方的程式,要求处方定药要在手指头离开脉时决断。因为“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完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7]183

对于小儿病的治法,彭子益力戒用药猛烈,他总结:(1)不可认为外来邪气入了小儿身体为病,须认定是小儿本身的本气为病;(2)总要凭脉(诊),乃得根据;(3)用药要平和之品,不可繁杂。[7]85

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的影响

面对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的近代中医,寻求的自救途径,无论“中西医汇通”,还是“中医科学化”,最后都陷入中医“不科学”的悖论,都面临“科学化”后失掉中医本身的境遇。就连后来接连提出的“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国际化”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医的发展之道,充分启示了中西医不能在一个范式中评价的道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古籍,它采用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树立传统文化观念入手,在反复的讲述过程中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习惯。[7]3001937年,中央国医馆特别研究班学员80人,皆有医专毕业经历,或行医多年之士。听闻彭子益学说后,欣喜道:“今乃得见我中国古医学的本身真相。”[7]29520余年间,直接听讲的学生有2000余人,一致认为该书是“使人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缩短学程之本”。[7]1山西灵石老中医李可,私淑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尽得精髓,成为当代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21]

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可以当做中医学的一个坐标,所有中医学流派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中的都可以在此“圆”中找到位置,其辨证论治的目标都是使圆运动复圆。在临床中,针对每一个疾病,常会发现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甚至貌似“相反”的治疗思路都能使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好转或治愈。这也是中医治疗被人误解或攻击的一个软肋,圆运动学说给予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彭子益的圆运动模型学说是中医复兴的重大突破。

[1] 民国初期山西县知事名录[EB/OL]. (2017- 02- 03)[2017- 02- 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03/17/8448336_626260210.shtml.

[2] 名誉理事一览表[J].医学杂志,1923(13):10.

[3] 李凯朋,耿步蟾.灵石县志(卷六)[M].灵石:灵石县志书局,1934:82.

[4] 本会名誉理事一览表[J].医学杂志,1927(37):12.

[5] 杨兆泰.中医改进研究会附设医学传习所第一期第二期同学录序[J].医学杂志,1921(3):1- 8.

[6] 彭承祖莅平讲伤寒[J].光华医药杂志,1936,3(5):55.

[7] 彭承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 彭子益.彭子益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1- 395.

[9] 彭子益.中医系统学原理[J].文医半月刊,1936,2(9):5-(10):6.

[10] 彭子益.中医系统学[J].国医砥柱月刊,1937,(1)-(6).

[11] 彭子益.中医系统学[J].国医砥柱,1937,1(7)- 1941(12).

[12] 中医改进研究会开成立大会纪略[J].来复,1919(56):15.

[13] 彭承祖.平陆县知事彭承祖君致理事长缄[J].医学杂志,1923(14):88.

[14] 王彦敏,张其成.浅议彭子益的医易思想及其理论渊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77- 80.

[15] 汪英时.跋[M]//彭承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

[16] 姜绍华.名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十一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158- 160.

[17] 田合禄,田蔚.生命与八卦-医易启悟[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9.

[18] 彭承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9] 王彦敏,张其成.浅议彭子益的医易思想及其理论渊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77- 80.

[20] 欧金涛.彭子益中医圆运动思想对经方学理传承与应用的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4:9.

[21] 李洪渊,严芳,李建西.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8(4):3- 4.

CircularMotionModelofPENGZi-yi′s

LIU Yang, LIU Zhong-yu, LI Ting-quan1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on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13,China; 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CM College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024,China)

PENG Zi-yi,who had been an activis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returned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C.M. Based on theories of "homogeneity of medicine and changes" and the theory of HUANG Yuanyu′s.PENG constructed a circular motion model, by believing all the thing including of human body following the law of circular motion in the universe. He believed that the meridians of body are in cycle movements as a wheel turns round an axis too. The body would be fallen into illness, whether the shaft does not rotate or the wheel does not lift. Accordingly, principles of treating diseases of T.C.M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estoration of normal circular motion from different focal points. Different from others′ T.C.M books,CircularmovementofancientChinesemedicine,finisheded by PENG Zi-yi in 1947,made systmatic designs in T.C.M education. It guides readers to establish a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C.M efficiently, which is helpful to people without found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PENG Zi-yi; modern famous doctors;Circular Mo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l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编号:2017041042- 2)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030024)

R2-09

A

1006-4737(2017)06-0042-05

2017- 03- 29)

猜你喜欢

古方中医学运动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临证方药运用探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不正经运动范
纪晓岚论拘方治病病必殆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