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影像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的作用探讨

2017-01-14刘斌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3期
关键词:胆道胆汁病毒性

刘斌霞

超声影像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的作用探讨

刘斌霞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结果, 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 观察其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按照肝炎的类型、病变程度比较其胆系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系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1.72%、51.61%、100.00%、65.38%, 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系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损害的情况与肝炎类型、病变程度等有关, 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其合并胆道损害的程度进行清晰判断, 与肝功能检查结果结合分析,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病情变化的预测。

超声影像;病毒性肝炎;胆道损害;临床作用

病毒性肝炎指的是因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1-3]。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探讨其临床作用,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2017年收治的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于2000年9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断标准[4], 且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及肝脏穿刺检查等明确诊断。排除标准:既往有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肝胆疾病患病史的患者。151例患者中, 男97例, 女54例;年龄10~67岁, 平均年龄(38.2±9.6)岁;病程7 d~28年, 平均病程(7.8±5.2)年。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9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 重型肝炎患者8例, 肝炎肝硬化患者5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 且检查前禁食≥12 h,在清晨空腹条件下实施检查, 采用阿洛卡α7超声诊断仪及其配套的腹部超声探头(频率为3.5~5.5 MHz)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方位扫查。检查时, 患者取仰卧位或者侧卧位, 依次扫描患者的肝脏、胆囊, 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胆囊情况(包括胆囊的体积变化、充盈程度、胆囊内的透声度及胆汁改变、胆囊内结石情况、胆囊壁的厚度变化)、肝内胆管有无异常、腔内的清晰度等。

根据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结果, 判断胆囊、胆管是否存在异常, 当受检者的空腹胆囊长度在5.0~9.0 cm, 前后径长度在2.0~3.5 cm, 胆囊壁光滑, 厚度<3.0 mm, 胆囊内的结构清晰, 未见结石征, 且胆汁透声性良好;同时肝外胆管内径在0.6~0.8 cm, 肝内胆管的厚度<2.0 mm, 胆管壁光滑, 胆管内的图像清晰可认为正常;而当受检者的胆囊壁变得粗糙, 厚度>3.5 mm, 可见胆囊双壁征, 胆囊内出现类实质样改变, 胆汁透声性变差;同时, 胆管壁增厚, 出现缝隙样改变或者肝内胆管管腔明显变窄, 胆管内的图像模糊则认为其异常[5]。

1.3 观察指标 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以及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道损害情况、肝管损害情况等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15例合并胆系异常情况,占51.72%, 其中, 4例胆囊体积显著增大, 5例胆囊壁增厚,粗糙度增加, 2例出现胆囊壁双壁征;4例合并胆囊结石并胆汁异常, 5例合并胆囊内类实质样改变, 5例合并肝管异常。6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32例合并胆系异常的情况, 占51.61%, 其中, 3例胆囊体积显著增大, 17例胆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 4例出现胆囊壁双壁征;1例合并胆囊结石并胆汁异常, 14例合并胆囊内类实质样改变, 2例合并肝管异常。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8例合并胆系异常的情况, 占100.00%,其中, 4例胆囊体积显著增大, 3例胆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 3例出现胆囊壁双壁征;4例合并胆囊结石并胆汁异常,3例合并胆囊内类实质样改变, 5例合并肝管异常。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 34例合并胆系异常的情况, 占65.38%, 其中, 13例胆囊体积显著增大, 5例胆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3例出现胆囊壁双壁征;19例合并胆囊结石并胆汁异常, 12例合并胆囊内类实质样改变, 21例合并肝管异常。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系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囊、肝内胆管等的超声影像学图像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胆系异常发生率相对较低, 约为50%。而肝炎肝硬化可达65.38%, 重型肝炎患者是达到100.00%, 且不同类型、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胆囊、肝内胆管损害的表现不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胆囊内类实质改变为主要征象;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胆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 胆管模糊等为主要征象;重型肝炎患者胆囊发生严重损害;而肝炎肝硬化患者则会出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胆汁淤积、胆囊壁双壁征等征象。这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后、胆汁成分改变、胆酸合成异常、肝硬化后门脉血压改变、胆囊内膜慢性炎性改变等有关, 表现在超声图上则可观察到肝炎胆系声像图的不同[6-10]。

[1] 于艳艳, 王大伟, 路会景.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4):32-33.

[2] 周建华, 孙玉山.浅析超声影像用于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中国农村卫生, 2016, 12(90):18-21.

[3] 祁金玉.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超声诊断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11(2):98-99.

[4] 于果.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意义.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5):128-129.

[5] 黄富强.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诊断.当代医学, 2016, 22(36):98-99.

[6] 吴淑芬.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系统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中国医学装备, 2014.12(6):182-184.

[7] 何波.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超声诊断分析. 攀枝花医药, 2003(1):12-13.

[8] 汤桂芳, 易珊琳, 陈瑞玲. 超声影像在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系损害中的价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3):438-439.

[9] 陈琦东, 倪超云, 陈丽燕,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系统的超声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38):118.

[10] 崔涛.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病损87例临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11):163-1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24

401220 重庆市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

总之, 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损害的情况与肝炎类型、病变程度等有关, 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其合并胆道损害的程度进行清晰判断, 与肝功能检查结果结合分析,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病情变化的预测。

2017-09-25]

猜你喜欢

胆道胆汁病毒性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