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7-01-14时景伟李晓燕谢春英徐雪松
时景伟,孙 志,李晓燕,谢春英,徐雪松*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口腔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部)
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景伟1,孙 志1,李晓燕2,谢春英1,徐雪松1*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口腔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部)
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实验诊断学作为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临床诊断思维的建立。但是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诸如授课教师仍然采用纯理论式的课堂讲解,学生学习仍然“死记硬背”,部分学生对课间实习不重视等等。这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诊断学没有真正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我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为依托,针对本科生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尝试。本文将针对实验诊断课间实习部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以病例和化验单分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临床诊断逻辑思维
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是我们改革的试点。我们在本科五年制实习课教学中加入了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化验单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验检查结果和临床病例资料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例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学习了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查,在课间实习中我们就选取了目前住院患者乙肝两对半的化验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判读和分析化验单。在分析化验单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临床意义的理解,同时引导结合相关的临床信息对患者做出初步的诊断。这样的教学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教条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病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 恰当运用基于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一种采用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1]。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且逐步开始接触临床课程,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此时学生对于一些临床问题具有极高的兴趣。因此,在实验诊断学这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中适当应用PBL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鉴于学生临床思维尚未完全形成,过度的问题式教学可能会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我们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了典型而易懂的病例,同时紧紧围绕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争取做到以教材为中心,以分析讨论为方法,以培养临床思维和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3 重视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
在以往的学习中,同学往往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而对实验诊断学中基本实验操作并不重视。但是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理论的课程,理论与实验操作密不可分,如果抛开实践空谈理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本学期实验诊断学实习课教学过程中,用少量实践对基本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标本的采集、运输、前处理到检验整个过程都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在于规范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进行适时的讲解;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操作技巧,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中,诊断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3],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诊断学作为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进行检查,目的是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相关资料。因此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临床诊断思维的建立,将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
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多采用“理论教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仍然延续基础医学的教学思维,采用纯理论式的课堂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检测项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及临床意义,而到了实习阶段多数学生手足无措,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放弃课间实习的学习机会,表现出对实习教学的不重视。究其根源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没有真正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迄今得到了较为可喜的成果。(1)学生学习方法发生了转变。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学生摒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将实验诊断学的理论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从病例的分析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同学都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主动与老师沟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经历了基础医学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往往集中于某个知识点,而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实际的病例将所学的诸多知识点加以贯穿和理解。许多同学主动参加到课后的病例讨论,并试图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病例中的现象,并有针对性的对病例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已经由原来的“翻开书本强调重点”转变为适当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并在恰当的时机加以点拨。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工作,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模式会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应该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使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高等教育系统中真正起到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刘士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11):63.
[2]何晓峰,魏信艳,张存泰,等.在实验诊断学实习课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16(8):1277.
[3]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2014B150,B2014B153)
1007-4287(2017)04-0760-02
2016-05-26)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