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理论对延长艾滋病患者无症状期的指导意义
2017-01-14王豪杰徐立然马秀霞孟鹏飞宋夕元李亮平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
王豪杰,徐立然,马秀霞,孟鹏飞,宋夕元,李亮平,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学术探讨·
《黄帝内经》理论对延长艾滋病患者无症状期的指导意义
王豪杰1,徐立然2,马秀霞2,孟鹏飞2,宋夕元2,李亮平2,韩迎东1,赵正阳1,李春燕1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黄帝内经》治未病与四时养生是中医防治疾病理论的重要体现,对个人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艾滋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病死率高、病情复杂的烈性传染病,艾滋病无症状期为艾滋病最特殊分期,其长短决定了患者进入艾滋病最终阶段的时间。临床治疗中应运用治未病思想与四时养生观,宜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调理脾胃,起居有常、合于四时,阴阳相合、调神畅志,从而延长艾滋病无症状期,减少机会性感染,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
《黄帝内经》; 艾滋病; 无症状期
艾滋病(acquired l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l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机体,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乃至完全丧失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晚期患者常因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故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为潜伏期长、致死率高的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发病机制固定,传染性强,极易损害人体器官。AIDS无症状期是由感染期发展而来,一般持续6~8 a,其持续时间不仅与感染病毒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有关,还与机体免疫力变化情况、营养、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患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易感性增强。
1 中医学对AIDS的认识
AIDS属中医学“疫病”范畴[1],主要通过肌肤黏膜破损之处、母体带入或体液侵入人体,而后深伏体内成为发病之源。发病类型[2]是伏邪自内外发,致病特点具有热和湿的双重属性。徐立然等[3]提出气虚是AIDS的基本病机,贯穿于HIV感染的始终;认为气虚则脏腑功能低下,不能维持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李发枝等[4]认为AIDS最先伤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一方面,脾脏受损,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运化,气血化生无源,脏腑失其濡养,卫外功能不固,易受HIV侵袭;另一方面,脾主运化,吸收、转运水谷精微,维护水液的正常代谢,使水液不易在体内停积。若脾失健运,水液则不能正常输布,停聚而成为水湿痰饮;脾气受损,则无法统摄血液,血液溢出经脉,停滞不行而成瘀。如果AIDS疫毒持续消耗人体正气,脾虚湿阻、痰瘀互结,则易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 AIDS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HIV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以来,各个研究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已用于AIDS临床实践中,尤其是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即鸡尾酒疗法)的普遍使用,对减慢AIDS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已经基本遏制AIDS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疫情上升的势头[5]。目前,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无法彻底消除患者体内的HIV,因此提高AIDS患者自身免疫力、延长无症状期、减少机会感染、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终点事件成为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是治疗其最有效的科学对策。《黄帝内经》治未病与四时养生是中医防治疾病理论的重要体现,对个人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陈秀敏等[6]对56例AIDS患者进行中医保健指导,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AIDS患者生活质量。田霞等[7]对106例AIDS患者的观测显示,中医思想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抑制HIV复制、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消除和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自身的明显优势。笔者以《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与四时养生观为切入点,尝试以此理论指导AIDS患者增强免疫力、延长无症状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减慢AIDS进程。
3 《黄帝内经》养生防病思想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体系与养生思想集大成者,其四时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提示医者应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四时养生纲领[8],遵循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并顺应四时阴阳,使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变化、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互为通应,达到阴平阳秘,以此保持形神协调、固护全身。《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所载“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刺法论篇》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均强调正气为身体健康之本,将防病与固本联系起来,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9],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一方面,强调四时节律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人体阴阳之气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若不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则会“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另一方面,四时之生长收藏变化规律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素问·生气通天论》载: “阴者……阳者……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只有阴阳达到平衡,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健康而有序地进行。“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表明五脏与四时具有互相调节作用[10],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统一整体。若违反四季运行规律,如《黄帝内经》所载“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必会导致脏腑功能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脏腑气机。因此,养生防病当以脏腑为本,顺应四时之气。
3.2 饮食有节,调理脾胃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五藏者,皆稟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伤,则气血化生无源,五脏失其充养,则诸病易生;脾气虚损,则水液转运不利,痰饮积聚,发为多种疾病。徐立然等[11]认为:脾气受损,卫外不固,机体受六淫侵袭则易得外感;脾脏受损,运化失司,痰浊自生,上行胸中,瘀阻肺部,肺失清肃则易发咳嗽、咳痰;若脾失健运、胃受纳失司,加外邪侵袭、饮食不洁,则清浊部分而成泄泻;若湿盛困脾,泄泻久而不愈,则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肿形瘦等;若痰浊久蕴生热,上熏口舌,则见口舌生疮;若热毒蕴蒸皮肤,则生疱疹、皮疹等皮肤疾病;若热灼阴液,炼液为痰加之脾运不健,血溢脉外,相互凝结于经脉组织而为痰核、肿瘤等。正如《脾胃盛衰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脾无所稟受,故亦从而病焉。”又有《脾胃虚实传变论》载:“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李正等[12]认为:AIDS虽错综复杂,但脾脏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五脏气血阴阳损伤为AIDS的重要发病环节。针对AIDS疫毒损伤人体免疫力所致机体抵抗力低下,黄冠等[13]认为可通过调理脾胃而促使人体气血津液化生有源,从而营养脏腑、筋骨、皮毛、经络等,使体虚症状得以改善、正气得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强,五脏得安。在指导AIDS患者增强免疫力时,应多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辅以保持心情舒畅。调理四时气血阴阳,使五脏应于四时,五脏安则正气充, 正气充则机体健。正所谓“脏气实者,邪不能伤”。因此增强AIDS患者免疫力、延长无症状期,需要调节饮食,以养其脾胃。
《素问·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示合理饮食可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在不同季节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平衡,突出脏气法时理论,以达到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效果。《脾胃论》曰:“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实之气者。”意为:①养生必与四时相合,如若不然则元气受损,诸病由脾胃而生。②春、夏季节要使谷气上行,否则诸病亦生自脾胃。③少阳春之时诸阳皆升,阳气不升则胆气不升,必脾胃致病。④五气藏于心肺,五味藏于肠胃,气和则神生;否则气机乖错,亦病从脾胃而生。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万物生机勃发,天气温热有余,皮肤腠理开泄,阳气消耗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耗损阳气[16]。在春季和夏季,人体阳气趋于表面,逐渐致外热里寒,易见水湿不运、纳谷不馨而致心下痞满、泄泻诸症;饮食上宜强调食用温热性食物如葱、姜、蒜等,既可中和胃中虚冷,又可补外泄的阳气,还可用温热药烹调食物以温机体不足的阳气。临床用药时尽量避免使用苦寒药物以不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胃气虚者;或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提升阳气,增强疗效。在秋季和冬季,天气阴冷肃杀,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于内而致偏盛,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喜食辛辣温热之物,易耗伤阴气,故秋冬应注意保护阴津。秋、冬季节,阳气逐渐潜藏于内,熏蒸阴液,导致阴液相对短缺,这时若不注意阴和血的养护,就会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可酌加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冬季宜加黄芩、知母等以顺应下沉之气,并适当加入一些滋阴养血之物。“春夏佐以潜镇与升发之品,秋冬佐以宣通与固涩之品”[17]。
AIDS疫毒首先伤脾,而“五脏者,皆稟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因此应四时固护脾脏,多食山药、红枣、莲子、小米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是故味过于酸……味过于咸……味过于甘……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强调偏嗜会导致脏腑气机偏盛偏衰,从而致病,因此应该注意饮食控制以预防疾病。
3.3 起居有常,合于四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强调生活起居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相符合。若逆四时阴阳,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和,则生百病。生活起居与调气养血相互关联[14],邪气常跟随四时之气侵入机体,因此不能不重视四时之气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强调春、夏季应顺从万物生长,充盛体内阳气; 秋季应符合收养之道,调摄精神起居,防止体内阳气发散太过;冬季应保养与收藏体内阳气,不可劳作过度而耗伤阳气,从而顺应四季变化,平衡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形与神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两者的统一是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AIDS患者预防机会性感染应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同时应以”形劳而不倦”为原则,进行适当的锻炼,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方法,或行针灸、按摩等,使患者机体气血调和,情致畅达,正气充沛,以减少四时疾病的感染,利于疾病康复。
3.4 阴阳相合,调神畅志
《黄帝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虽然AIDS症状复杂多变,但只要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从整体出发,以五脏阴阳为本,把握住疾病临床表现,确定相应的疗法,抓住病变的主要矛盾,就能真正发挥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和优势。 思虑太过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使人体阴阳失衡,是AID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5]。特别是在当前中药或西药都无法治愈AIDS、部分地区AIDS污名化的情况下,患者忧虑过度,易伤脾脏,使气血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机会性感染。古人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患者被确诊为AIDS时,震惊、恐惧、暴躁易怒等情绪进一步导致肝郁,肝郁则肝疏泄不利,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则肝病传脾。AIDS患者常因疾病或精神压力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变化规律,提倡恬淡虚无以保全精神。在指导AIDS患者养生保健时必须强调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季宜保持心情舒畅,夏季宜使精神饱满,秋季宜静静内敛,冬季宜平静祥和、养藏于内。若违逆四时规律,将会伤及五脏精气。调摄精神情志应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协调,抵御六淫侵袭,防止太过与不及,并平静心情,培养兴趣爱好,调摄精神,缓解压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4 小 结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集大成者蕴含了丰富的保健、预防疾病理念。积极用《黄帝内经》理念指导AIDS患者生活起居,充分发会中医药养生防病的优势,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延长患者的AIDS无症状期,减少机会性感染,减慢疾病进程,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1]许前磊,徐立然.艾滋病发病与防治中医理论的初步构建[J].中医杂志,2015,56(11):909-910.
[2]许前磊.“艾毒伤元”假说与艾滋病中医发病机制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 (9):1080-1082.
[3]徐立然,李欢,陈官征.论气虚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J].中医学报, 2010,25(2):196-197,199.
[4]李发枝,徐立然. 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J].中医杂志,2006,47(2):741-748.
[5]郝阳.“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10年中国艾滋病防治主要进展 [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4):228-232.
[6]陈秀敏.基于中医养生护理56例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J]. 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 67-69.
[7]李勇.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艾滋病早期免疫重建中的作用 [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117-2119.
[8]马淑然. 《内经》四季养生学说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55-58.
[9]乔蓉.《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干预亚健康的养生策略探讨[J].河北中医,2011,33(2):280-281.
[10]程宏斌. 论养法是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精髓[J].四川中医,2012,30(7):18-20.
[11]徐立然,马秀霞,孟鹏飞,等. 脾在艾滋病中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2,5(1):35-37.
[12]李正. 浅谈中医肺脾肾气虚与艾滋病的关系[J]. 光明中医,2013,26(10):1989-1990.
[13]黄冠,唐引引,宋夕元,等. 试论“治脾以安五脏”理论在艾滋病中的作用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1774-1776.
[14]杜晓琳.从《内经》理论谈如何引导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四时养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39-140.
[15]殷克敬.《黄帝内经》归来——中医“治未病”观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634-636.
[16]高彩虹.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3,8(2):152-153.
[17]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70-871.
(编辑 陶 珠)
1001-6910(2017)03-0001-04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3.01
徐立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xuliran666@sina.com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100050010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516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42102310511);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C20140057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5)
2016-11-29;
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