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机理研究进展*

2017-01-14冯群星庙春颖陈萍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雷火腧穴经络

冯群星 庙春颖 陈萍

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 浙江 长兴 313100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机理研究进展*

冯群星 庙春颖 陈萍

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 浙江 长兴 313100

雷火灸 艾灸 机理 文献综述

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针,是艾灸的一种。国内外研究认为雷火灸的作用机理是经络腧穴与雷火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最近,研究表明雷火灸疗法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其积极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雷火灸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机理

雷火灸以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灸条采用多种药物及艾绒配制而成,点燃之后施温灸。艾条燃烧时的热效应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1]表明,雷火灸中多种药物在燃烧时产生的药化因子随燃烧的热辐射热量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该法的生物物理性质研究涉及生物传热学特性,电学特性,腧穴热敏化及红外共振辐射。

1.1 生物传热学特性:在雷火灸引起组织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实质是热量转移的过程。雷火灸热传递遵循对流、辐射两个方式,雷火灸在生物组织内的热传递以及艾灸引起的组织热损伤,均可归属生物传热学研究的范畴。

1.2 电学特性:目前,经穴的低电阻特性已被广泛地证实。沈雪勇等[2]提出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雷火灸影响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与人体的状态密切相关,汪家柔[3]通过艾灸肺俞、肝俞,观察穴位施灸后,钙离子在相关脏腑之间的分布调配及相关穴位电流变化规律,研究“穴脏相关”的非线性规律,发现艾灸肺俞穴可显著提高肺俞穴电流,艾灸肝俞穴可显著提高肝俞穴电流,且分别艾灸肺俞肝俞穴可影响其他五脏背俞穴的电流。“穴脏相关”的非线性规律部分符合五行理论中的生克关系。

1.3 红外热辐射效应:雷火灸是一种热辐射反应,其实质是温热刺激的结果,即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研究[4]发现隔物灸产生的红外辐射与热量传递有关。艾绒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物理因子红外线,其辐射能谱在0.8~5.6μ之间,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近红外光辐射。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近红外光辐射机体的深度可达10mm左右,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5]。雷火灸红外辐射为机体细胞活动和病态细胞提供活能量,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分子产生受激共振,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的混乱[6]。张广清等[7]用雷火灸结合耳穴贴压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4例,治愈率达64%,分析取得疗效的原因在于雷火灸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线辐射力,作用于肘部的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的作用,起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

雷火灸激发经络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有两个特点[8]:①物理学能量循经传导的普遍性以及腧穴定位的特异性。不同的物理能量在经络循行线上基本都能呈现优势传导,而在腧穴所在的位置则表现出不同于周围组织的特异性;②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与人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9]表明健康人体和病人的经络、腧穴对外界物理能量的敏感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从平衡转为不平衡,敏感性由高转低。某些病理态腧穴的自发红外光谱,与艾条燃烧时的红外发射光谱的辐射峰区域基本一致,提示红外共振可能是艾条的辐射能量高效传递给敏化态腧穴,使雷火灸发挥治疗作用的生物物理基础。通过研究雷火灸的红外光谱特性及其与效应的关系,证实雷火灸的红外共振辐射也是其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 雷火灸的化学作用机理

2.1 抗炎作用:赵颜俐等[10]运用类似的雷火灸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强调了雷火灸的抗炎、增加免疫作用。其机理是该疗法抑制了TNF、IL-1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强与改善了免疫功能,纠正了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调整了神经递质的失衡,促进了内环境的稳定。李丁霞[11]用雷火灸对下颌部、颈前部、耳廓、外耳道口、风池、风府、第1~7颈椎以及双手合谷施灸,治疗慢性咽炎95例,总有效率为94.7%,且咽部灼热疼痛症状可明显好转,淋巴滤泡有不同程度减少。认为其抗炎作用就是灸火通过对咽喉局部血液循环、自主神经、细胞免疫及内分泌等功能影响的综合结果。

2.2 镇咳、祛痰、平喘、镇痛作用:大量的药理实验证明,艾叶的挥发油口服或喷雾给药均有较好的平喘、祛痰、镇咳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曹红九[12]采用雷火灸联合止嗽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总有效率达92.0%,表明雷火灸具有化痰止咳,可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效。聂斌等[13]采用雷火灸治疗虚寒型胃痛总有效率高达86.7%,认为雷火灸的高温照射可使组织感受器细胞膜上大分子受激,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生物电变化,造成脑内内啡肽及5-羟色胺含量改变,使痛阈升高,故可缓解疼痛。

2.3 抗呕吐作用:李柳宁等[14]采用雷火灸治疗接受铂类化疗的肿瘤患者呕吐,发现雷火灸治疗含铂类方案化疗所致消化道毒副反应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雷火灸施灸部位选用腹部任脉穴位及胃经、脾经,起到和脾胃、调中焦、降呕逆的作用。

2.4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张广清等[7]指出雷火灸不仅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减少炎症渗出,加速炎症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同时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

2.5 促进伤口愈合:陈鹏等[15]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联合雷火灸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进行疗效观察,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0例,治愈率为100%,痊愈时间为1~2周,且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P<0.05)。陈英秋等[16]用雷火灸治疗慢性溃疡31例,总有效率为96.8%。认为雷火灸药力峻猛,渗透力强,具有促进血行,改善患处血液循环,无毒副作用等特点。配合穴位神阙、大椎、足三里等灸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创面的愈合。

3 小结与展望

无论在临床上应用雷火灸治疗何种病症,总离不开雷火灸本身燃烧时具有独特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物理因子及药化因子的作用及雷火灸制作药材中的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越来越多疾病应用雷火灸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在分析高疗效的原因时,大多数作者都是互相引用,给出的起效解释大致雷同,而且都停留在宏观中医理论的探讨范畴,少有对具体疾病的细化分析,部分研究者从西医的生理病理角度给出了初浅解释,但没有基础实验的数据支持。对于雷火灸的研究存在不足,今后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韩知忖.刺络拔罐结合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5):369.

[2]沈雪勇,魏建子,张一和,等.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4):267-271.

[3]汪家柔.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

[5]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17.

[6]洪文学,樊凤杰,宋佳霖.传统艾灸治疗肿瘤的免疫学机理研究与展望[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3):327-329.

[7]张广清,胡彩华.雷火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网球肘8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2299-2300.

[8]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9]杨华元,肖元春,刘堂义,等.隔物灸的近红外光谱辐射特性测定[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9):15-17.

[10]赵颜俐,张丽.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22-424.

[11]李丁霞.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3):162-163.

[12]曹红九.止嗽散加减结合雷火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6):419.

[13]聂斌,罗仁瀚,陈秀玲,等.雷火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1-22.

[14]李柳宁,孔怡琳,刘丽荣,等.雷火灸对含铂类药物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25例[J].陕西中医,2009,30(7):886-887.

[15]陈鹏,韩佳,雷晓梅,等.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联合雷火灸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30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 (30):3061-3065.

[16]陈英秋,张丽.雷火灸治疗慢性溃疡3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25.

2017-03-24

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雷火灸在二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编号:2015GY43

猜你喜欢

雷火腧穴经络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