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与状态辨识的相关性探讨※
2017-01-14李书楠
● 李书楠 王 洋 林 平▲
中医辨证与状态辨识的相关性探讨※
● 李书楠1王 洋2林 平2▲
状态贯穿于人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延续稳定的生命态,对状态应进行客观的采集与辨识,把握住人未病、欲病、已病、病后四个状态的生理病理特征。而中医辨证则是针对已病状态的人,因此,二者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采集的过程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采集的方法亦相同。本文主要分析状态辨识的内涵与意义,并重点阐述其与中医辨证之间存在的差异及相关性,以及中医状态学这一新兴学科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指导意义。
辨证 状态 状态辨识 表征参数采集 中医
1 状态辨识的含义
1.1 什么是状态 《说文解字》有云:“状,犬形也。”[1]106-107即狗的外形,后引申为“形状”,而后演变为“状况”也就是情形、情况;“形状”的含义即状貌、样子。“态”为形声字,其本意为姿势、姿态与状态。关于“状态”一词的含义,段玉裁有云:“意態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態。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1]113这句话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所谓状态,必先有客观的“状”,才存在主观的“态”,二者合二为一。
从医学角度而言,“状态”一词有着更加深厚的含义,“状”是求医者客观存在的情况与形式,“态”则是医者对求医者客观状况进行判断后所得出关于状的信息,而这里的求医者不单是患者,也可以是需要保健的健康人。《黄帝内经》中有关“状态”一词的阐述多解释为机体的整体状态,如《素问·咳论》有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心咳之状……肝咳之状……”[2]《灵枢·通天》云:“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3]还有“视人五态,乃治之”等说法。因此,从健康认知的角度而言,状是机体局部或整体部位,形状和结构的概括,态是特定阶段生命活动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钱学森教授将状态这一概念引入生命科学中,他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中医所辨的证就是一些不同疾病的功能态。
因此,将系统论与医学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中医学的一大重要突破。中医所提出的“证”就是建立在整体功能状态系统上,在最高层次上反映机体内在功能反应状态,通过对外在信息的观察与分析,判断体内五脏为中心的各关系层次的健康愈病机制[4]。因此,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思想是在证的基础上对主体性健康愈病反应的整体调节,是发现、依靠机体主体性健康愈病能力,以达到恢复整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目的。
而健康状态则是一个动态延续稳定的生命状态。它指的是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外界适应能力的一个综合的状态,体现了健康的状态及态势。中医千百年来对健康的认识一直是一个以“阴阳”为基础,“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使得机体不断变动,相涵相合,互依结合,从而保持人的健康状态。据此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认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其所处环境的身心和谐状态,及其表现的对自然社会环境良好的自适调节能力[5]。
因此,状态即人生命活动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变化的刺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而形成的生命态。状态是客观的,对于状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
1.2 状态辨识与健康状态辨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人的健康状态也就被分成了三种,即未病状态、欲病状态以及已病状态。其中未病状态属于正常状态,欲病及已病状态均属于异常状态。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将人体的状态分为四类,即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及病后状态[6]。虽然状态的分类方法不同,但可以明确的是健康(即未病)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状态,是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之间的活动处于稳定协调的最佳状态。但是当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出现异常的状态,也就是欲病态和已病态,以及病愈后的病后态。
综上所述,人体状态是对特定阶段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尽管人体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生命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但中医学认为,状态仍然可以通过外在的“象”来认识。“藏”藏于内,“象”表于外,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中医状态是不同时间、空间下由内在的“藏”及其所反应的“象”的总和[7]。并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并用,对生命活动的表征参数进行全面的采集,这样一来,便可以实现对状态较为精准的辨识。虽说健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所包含的状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状态如何复杂,都可以用状态要素,如程度、部位、性质等进行概括。并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归纳,最终确定为某种状态。从系统科学而言,这些信息都是构成表征参数、四诊信息采集参数、理化指标参数、舌诊仪、脉诊仪、闻诊仪以及电子鼻等采集的参数,共同构建了状态表征参数。
健康状态辨识是建立在四诊信息采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被检查者的整体信息,进而辨识出其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藏象别论》曰:“所谓气住煦之,血主濡之,而气血为人之槖籥,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藏气则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颜色有辨,声音有辨,性情有辨,筋骨有辨,饮食有辨,劳逸有辨,精血有辨,勇怯有辨,刚柔有辨也。强中强者,病其太过;弱中弱者,病其不及。因其外而察其内,无弗可知也。”[8]“治疗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察之之道,审其形气色脉而已。”[9]可见在对健康状态进行辨识的时候,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对人的神、色、形、态进行把握,做到辨人、辨证、辨病相结合。
2 中医辨证的含义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10]。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10]。
在不同的状态下,“证”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特点,会随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不同的两个人而发生变化,所以,辨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收集完善的四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正邪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对不同的证进行不同的论治,这就是辨证的含义。在治疗上,应当抓住这一特点,往往出现同病但不同证,证不同则治不同,想要正确的治疗疾病,准确的辨证是关键。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信息采集以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病性及所在脏腑等病位信息,从而施治用药。
3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3.1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的范围不同 中医辨证与状态辨识同为辨人,从本质而言辨证辨的是生病的人,而状态辨识则适用于所有的人,可以是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甚至是病后态。这种状态结果涵盖的范围远广于“证”,它包括证、病及体质[11]。状态辨识结果包含了“病”的状态描述,“证”的状态描述,“体质”以及生理、病理状态等的描述[6]。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在范围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原来的辨证方法不能适应于所有的人,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对生命科学更加深入的了解,状态辨识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但可以对病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把握,也可以对健康人的机体状态进行监控与自测,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机体活动与整个生命过程的规律,甚至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护,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其意义远超出了传统的辨证。
3.2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的过程相同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在过程上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对表征参数的采集来实现的,也就是全面、规范、准确的四诊信息采集。所谓全面,即尽可能采集与个体健康相关的所有信息,涉及面相对较广,考虑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表征参数,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表征参数采集方面的重要体现。其中,宏观参数涉及社会适应能力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采集的过程中,通常使用客观化的量表及各类环境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的重要工具。而中观参数则主要以四诊信息采集为主体,通常以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基础,同时配合各类四诊仪为辅助手段。微观参数则是实验室的各项理化指标,如基因检测等技术,在采集的过程中,所谓全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规范采集标准,从而使得表征参数客观化。在表征参数采集的过程中,还应提高采集的检测水平,才能避免因为误差所带来的问题。
3.3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的方法一致 状态的诊断,是医生对生命过程健康状态的判断,其思维过程,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个体人所表现出的外在表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个体人整体反应状态(包括程度、部位、性质)等状态要素作出判断,辨别生命所处的状态[12]。这样的思维模式与辨别方法与辨证是一致的,二者皆是通过对个体外候进行采集与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论得出何种结论,从本质而言都是为状态,只是辨证为已病态,而状态辨识则把握的是人生命的各个状态。不论面对何种状态的人,辨识的思路、原则以及方法都是不变的,都可以用状态要素来描述,包括程度、部位、性质等。
程度即轻重,是阴阳自和的功能状态偏离正常的幅度,它反映了状态的好坏程度、预后及转归。在对程度进行辨别的时候应以证素辨证为标准,其判断依据来源于证素积分,如各证素以100分为其通用阈值,则<70,归为0级,说明基本无病理变化;70≤积分<100归为1级,说明存在轻度病理变化;100≤积分<150,归为2级,说明存在中度病理变化;积分≥150归为3级,说明存在严重病理变化[13]。
部位指的是状态所反映的部位,是人体状态变化所发生和影响的脏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等。已病状态称之为病位,有五脏六腑之别,但在欲病或未病状态下则是反映不同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体质偏颇的重要依据。因此辨别部位的意义在于了解具体位置的问题,这对于状态的演变趋势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状态有望成为中西医学融合的切入点,因此,未来部位还包括器官、组织等。
性质指的是状态的性质,如寒、热、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性质是状态辨识的核心与关键,其辨别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干预、调护、预防及治疗方法的确定。在已病状态下,性质称之为病性,未病状态和欲病状态下则反映体质、生理病理特点,辨别性质的意义在于判断阴阳偏颇、正气强弱、体质差异、邪气性质等,具体说明其生理病理特点,因此,性质是状态调整,治疗立法的主要依据[14]。
因此,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的方法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各项要素进行收集与把握,最后分析出相应的结论。但不论是状态辨识还是中医辨证,本质上都是对不同阶段状态的把握,范围不同,但过程及方法一致,殊途同归。
4 把握未来,互通互用
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虽然在范围上存在差异,但在过程与方法上是相同的,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人”这一开放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整体性不单体现在人体自身的统一,还体现在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上。而中医学认为,生命是内外环境互相作用下整体状态时序变化的连续过程,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动态发展的状态。因此,状态的发展与时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已病状态的时候,证可以因时而变,状态辨识与中医辨证在这时候也就实现了相互转换。在状态把握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同一种状态要素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等表现从较大的差别,表征信息是多样化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已经从治疗疾病转移到维护人类健康的方向上来,面对日益增多的需求,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有效方法来治疗的学科也就成为了实践的基础,中医状态学中所提出的状态辨识的理念具有系统、整体、联系、动态、个性化的优势,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克服了中医辨证的局限性,在中医状态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注重严谨的四诊信息采集及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并结合现代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实现了整体健康状态辨识、疾病风险预警,确立辨状态论治的调整干预方法,能为未病、欲病、已病、病后等不同健康状态提供有效的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康复理疗方案及效果评价[6],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有着十分现实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6-107,113.
[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9.
[3]田代华.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2.
[4]叶明花,蒋力生.关于中医健康状态评价的理论思考[J].新中医,2011,43(5):10-11.
[5]苏慧生,李希昆.用阴平阳秘平衡思想调适妇女亚健康状态的内涵[J].天津中医,2006,23(1):48-50.
[6]李灿东.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1):1-316.
[7]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21.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32.
[9]清·章 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196.
[10]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33.
[11]胡广芹,陆小左,于志峰,等.浅析中医健康状态的内涵[J].西部医学,2012,24(9):1826-1827.
[12]李灿东,纪立金,杨朝阳,等.以状态为中心的健康认知理论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41-43.
[13]朱文峰.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3.
[14]姜良铎.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初探[J].中华中医药志,2010,25(2):167-170.
2015年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No.2015Y0023)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350122)
▲通讯作者 林平,男,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疾病的中医证研究。E-mail:17180065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