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之味咸”与高血压关系的探讨
2017-01-14王惠聪指导
● 王惠聪 指导:郑 峰
“盐之味咸”与高血压关系的探讨
● 王惠聪1指导:郑 峰2
盐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脉凝泣”和“令器津泄”两方面。“脉凝泣”主要表现在血脉和肝以及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令器津泄”主要表现在肾以及痰饮的形成。
高血压 盐 眩晕
高血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12年国民营养及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1]。2010~2012年成年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为9.6g/d[2],高于WTO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5g的标准。同时《中国高血压基础管理指南》指出,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非药物措施[3]。探索盐在高血压病中的中医发病机制,有利于加深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
1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盐之气味咸腥,血之味亦咸腥。”《素问·宣明五气》亦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表明“盐之味咸”与血密切相关。《素问·五脏生成》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指出多食咸味的食物会使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灵枢·五味》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也。”指出血脉为“咸”在人体走向的目的地,也说明血脉为“咸”的循行通道。又肝主藏血,血归于肝。所以盐使血流缓慢主要体现在血脉及肝两方面。
1.1 对血脉的影响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脉为血液流通的通路,亦是血液存在的场所。多食盐者血液在脉道中流动缓慢,而小动脉较大动脉更容易留滞血液,叶天士说“络为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细小动脉易积聚血液,血液流动缓慢,久而化为瘀血,不能濡养“血络”,则脉管的弹性变差,脉道的宽度变窄,即现代医学所谓小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循环阻力升高,血压随之升高。《素问·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表明营气运行于脉中,脉道通畅无阻是营气运行的基础。营气运行不畅,则濡养脉管之力减弱,脉管久而久之弹性变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多食盐者可使血液凝滞,阻滞脉道,脉道不通,则营气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脏腑,则五脏不调,六腑失于洒陈。又《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临床上高血压病可引起全身动脉病变,尤其是心、脑、肾及视网膜的病变。《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为血。”营气与津液合而注入脉中,既是血液生成的必备条件,又是血量恒定的保证,所以营气是调节血压的保证。《灵枢·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指出营属阴,卫属阳,阴阳相随,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血液凝滞则脉道不通,营气运行不畅,卫气随之流行不畅。《灵枢·胀论》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指出卫气运行失常可出现脉胀,而脉胀正是高血压病人临床上最常见的脉象。
1.2 对肝的影响 肝主藏血,《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唐代王冰进一步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肝具有调节血量的作用,人安静时血压归藏于肝脏中,当人运动时血液又由肝脏输出向外周,满足机体需要。再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藏泄正常,则气血通畅,血压处于动态平衡,否则昼夜血压波动。若肝不藏血,则会引起出血。明代章潢在《图书编》说:“肝者,凝血之本”,肝主凝血而防止出血。《丹溪心法·头眩》云:“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表明肝不凝血则见出血诸证,日久可致血虚眩晕。反之,外周瘀血亦可致肝病。如李东垣首倡“恶血归肝”,在《医学发明》里提到“血者皆为之主,恶血必归于肝”。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云:“……恶血必归于肝,流于胁,郁于腹而作胀痛。”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载:“……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而伤肝。”皆指出“恶血”随血液循脉道回流肝脏而伤肝。《雷公炮制药性解》曰:“盐入血,肝主藏血,过食食盐日久,走血生热,肝久受藏血之热影响,导致肝经气火上逆。”多食咸则脉凝泣,久之成瘀,瘀血最终归藏于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肝气上逆,袭扰清窍,亦致眩晕头痛。再者肝脏赖于气血濡养,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又《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肝失濡养。肝为木脏,体阴而用阳,肝体不得新血濡养,则肝阴不足,肝阳太过,可见阳亢眩晕。
2 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素问·宣明五气》云:“咸走血”,《素问· 宝命全形论》曰:“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指出“咸”能使血中津液渗出,使脉管内血量增加,血压升高。过食食盐继而使津液溢出脉外,形成痰饮。王节斋说:“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指出痰饮无处不至,遍及周身。若痰饮趋于下,则为足胫胀,故在高血压病患中可见双下肢浮肿的症状。痰饮随气上逆,蒙蔽清窍,发为头晕目眩。《雷公炮制药性解》曰:“盖以咸走肾,过多则肾不能盛而受伤。”盐之味咸者入肾,而其气令器津泄,亦反映了盐影响肾的封藏特性。肾为水火之脏,内藏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本草新编》云:“食盐有益于肾水……然食多则过助火矣”,指出过食盐则过助相火,相火之于肾水,犹水中之龙火,相火动则水沸腾。赵献可曰:“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相火妄动亦可导致痰饮生成。痰饮可随气行至血脉,使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即令脉道变窄,血流疾速,血压升高。
3 小结
盐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使血液凝滞,即“脉凝泣”,继而使血中的营卫二气运行不畅,脉失濡养,脉压增大。再者血渐浓、渐滞,最终成瘀,瘀血最终归藏于肝,影响肝之疏泄。另一方面,盐“令器津泄”,使津液渗出形成痰饮,甚则影响肾之封藏,相火妄动。故对盐具有敏感性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应围绕血脉、肝、肾、痰、瘀等,治疗上注重补肝肾、化痰瘀、通血脉。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2]于冬梅,何宇纳,房红芸,等.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食盐摄入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3):217-220.
[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临床荟萃,2015,30(7):725-744.
悦读《中医药通报》 感受中医药文化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4-95)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3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