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剂配伍新模式浅议

2017-01-14云雪林

中国药业 2017年19期
关键词:饮片中药饮片方剂

吴 笛,云雪林 ,李 可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方剂配伍新模式浅议

吴 笛,云雪林 ,李 可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方剂。方剂有“方”“剂”两部分,中医之“方”是按照配伍理论组成的复方,所以配伍是方剂的关键和灵魂。方剂配伍有着不同于西医复方的治疗学原理,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方剂的配伍具有规律性。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认识到了传统(饮片或全药)方剂配伍模式的不足。通过对方剂配伍的基本单元中药饮片不同形式(如中药超微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不同层次(如有效组分、有效成分)的新研究,出现了方剂配伍新模式,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

中药方剂;配伍;合理性;用药规律;新模式

药学史研究指出,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大都是来源于含有复杂化学成分的、天然的药用动植物。中西医因为文化背景理论依据不同,对药物的研制、使用有明显差异。西药走的是一条先提取后合成,由复杂到简单的道路,常由单一的或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而东方的传统中药,一方面寻找单味药、单靶点、不辨证的思路;另一方面走了西药相反的道路,从复杂走向更复杂,通过中药配伍形成了方剂这种主要的应用形式,并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方剂配伍理论。1 传统方剂配伍模式分析

1.1 配伍、中药配伍和方剂配伍

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临床治疗往往将几种甚至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用于患者,这便是药物的配伍。年莉等[1]认为,中医药学范畴内的“配伍”可以理解为动词,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临床治疗需要,将多种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行为。配伍作为表达药与药关系的新概念,其内涵所包含内容在中医药史上却源远流长:配伍的有关记载始见于《五十二病方》,而《黄帝内经》首次论述了配伍用药原则并留下用药典范。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七情”“君臣佐使”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首载《神农本草经》,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分别第1次出现在《儒门事亲》《珍珠补囊药性赋》之中,“药对”作为药配伍的一种形式首见于北齐徐之才的《药对》(已失传)[2]。随着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丰富发展,中药的配伍应用成为了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剂配伍理论体系。张真全[3]认为,方剂是中药配伍的较高形式,方剂的配伍理论实际上也包括了中药配伍理论。中药配伍主要指(2味或3味)药与药的关系,如“七情”“对药”等。方剂配伍主要是指多味药君臣佐使关系,包括剂量、剂型等要素在内的构成方剂的过程。

1.2 方剂配伍的合理性

罗超应等[4]认为,西医处方也常有2种以上的药物应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药物大拼盘,西医药学也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多限于2种药物之间;而中药则是多味中药饮片根据“君臣佐使”理论将所有的药物组成一个整体,针对一个证候而设,从而使中药方剂与西药方剂有着本质的不同,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自然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系统,由来自自然的动植物、矿物药等组成的中药复方,与人体有机体之间不可能真正地割裂,彼此之间或许存在着“既定”的关系,这也使中药复方对阴阳失调的有机体进行调整成为可能。大量方剂临床试验以及现代科学实验都表明,方剂配伍具有合理性[5-6]。

1.3 方剂配伍的规律性

规律性就是指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性、客观性、重复性。大量方剂特别是经方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用于临床,说明方剂配伍并非杂乱,现代的文献数据[7]也证明其具有规律性的。方剂由客观的中药组成,配伍规律就是客观规律,规律是可以认识,因此方剂配伍具有可认识性。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通过文献、实验、临床等方法研究了配伍规律,认为:1)方剂运用配伍的手段实现的目的是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8]。2)方剂是多味药(饮片)组成的治疗系统,主要有两大体系构成,一是针对病证病机而配伍的药,比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着泻之;二是针对方药组成而配伍的药,如方药过寒、过热、过补、过泻均需要加以佐制,此配伍不是直接针对病证病机,但能使方剂配伍更加均衡;另外,还要因人、因时、因地选药等。3)方剂的作用特点是整体综合调节,药理过程多层次、多靶点等等。

1.4 传统方剂配伍模式分析

所谓传统方剂配伍模式,就是以中药饮片作为方剂配伍的基本单元,按照配伍理论组成方剂。这种配伍模式又称“全药”方剂配伍模式[9],或称“全成分”方剂配伍模式。传统方剂配伍模式具有很高理论和实践价值,方剂作为治疗系统具有辨证论治、整体综合调节等明显的优点。与现代医药学相比,因这种配伍模式全药入药、化学成分多而复杂,表现有如下不足:1)配伍制成汤剂,则有携带、制备、服用、贮藏不便之弊;2)成药则外观“粗大黑”,内在质量不稳定、难控制,作用机理不清楚等。如何传承丰富传统配伍理论,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并保持中医特色,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如何创新、发展方剂配伍新理论也很重要。

2 方剂配伍新模式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1 新模式

所谓方剂配伍新模式,主要是指“分子(有效成分)配伍”“中药组分(有效组分)配伍”“配方颗粒配伍”等配伍模式。与传统方剂配伍模式相比较,在配伍单元(饮片)的外观形式,或内含化学成分的多少,或煎服方法,或指导配伍理论有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不仅引起了临床疗效的变化,也引发学术上的争议。

2.2 以中药超微饮片为单元的方剂配伍新模式

蔡光先[10]研究认为,中药超微饮片系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中药饮片粉碎成1~75 μm超微粉,再用现代制粒技术制成的颗粒状饮片。由于中药饮片的细胞破壁,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从而使1 g的超微饮片的有效成分利用率相当于传统饮片的5 g。同时,以中药超微饮片为单元的配伍组成的方剂,与传统饮片配伍而成的方剂相比,既保留传统方剂配伍模式的优点,又避免煎煮、方便携带与服用。彭安堂等[11]研究认为,正是因为超微粉碎破坏了细胞壁,超微粉碎后的中药与原中药比较,中药溶出成分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有的量增加,有的量降低,有的检测出了新的成分,有的原有成分却检测不到了,导致了药理学上的多向变化,提出了应注意超微中药,特别超微有毒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

2.3 以中药配方颗粒为单位的方剂配伍新模式

李美蓉[12]研究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是由传统中药饮片经现代高科技加工提取、浓缩、干燥进行独立包装,水冲即可服用的新剂型。以中药配方颗粒为单元的方剂配伍新模式具有质量可靠、便于保管、服用方便、避免差粗、干净卫生、急症用药、随症组方的优点。不过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配伍而成的方剂相比,不具群煎的过程,也无先煎后下等特殊处理,配方颗粒提取制备时也会有挥发成分的损失等,所以配方颗粒的整体疗效与原汤剂可能不同。

2.4 中药有效组分方剂配伍新模式

盛华刚[13]研究认为,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从复方中各层次(部位-组分-成分)药效物质出发的新研究模式,包括方剂组分配伍、单味药组分配伍、标准物质组分配伍。中药组分方剂配伍新模式的提出,源于张伯礼院士对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认为中药组分配伍模式,是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继承、创新和突破点[14]。这种新模式与传统方剂配伍模式相比有如下不同:新模式是饮片有效组分层次的配伍,具有化学成分少、有效组分基本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的特点;新的配伍模式配伍时强调与现代病理药理环节相结合;有公认的评价标准;新的配伍模式主要用于中药新药研发,如复方丹参口含速释片就是丹参、三七的有效部位和冰片配伍组方。

2.5 分子配伍模式新假说

在中药有效组分方剂配伍新模式的研究上,王淑玲等[15]研究提出了分子配伍模式新假说。分子配伍模式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组分配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将多个有效成分,优化配伍成分子复方,并认为这是组分配伍的高级阶段。

3 小结

方剂配伍模式的新、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配伍单元(组分)化学成分的多少、临床效果,以及以配伍的指导思想。方剂配伍新模式与传统配伍模式相比,特别是“中药有效组分方剂配伍新模式”,虽具有成分比较明确,作用靶点、病理环节比较清楚,加强了局部作用,但却减弱甚至忽视了方剂配伍原初的“整体综合调节”作用。方剂配伍新模式都过分强调以现代药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有远离中医药配伍理论的可能,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中药组分或有效成分都来源于中药饮片,但却没有像中药饮片那样具有药性属性,且方剂配伍新模式的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新药研发。

[1]年 莉,李慧平,王亚萍,等.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几点认识[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9):129 - 131.

[2]郭文静,蔡永敏.中药配伍术语的源流考释[J].中医学报,2015,30(10):1532 - 1534.

[3]张真全 .方剂配伍理论概览[J].甘肃中医,2009,22(5):1 -3.

[4]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中药方剂的复杂性科学特性及其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944-946.

[5]郭 浩,黎巍威,王小莹,等.方剂配位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20 -122.

[6]李 ,王文倩,郭 辉,等.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草药,2012,43(11):12289-2293.

[7]宋 宇,李文林,张 云,等.中药方剂文献的数据挖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8):59-62.

[8]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

[9]陈少丽,陈德兴,文小平,等.方剂有效组分配伍替代全药配伍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信息,2014,31(5):140 -142.

[10]蔡光先.超微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及前景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1,6(1):78 -81.

[11]彭安堂,张桂侠,赵玉斌,等.超微粉碎中药的安全性思考[J].中国医院药志,2015,35(21):1973 -1976.

[12]李美蓉.中药配方颗粒的前景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9):255-256.

[13]盛华刚.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6):349 -352.

[14]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91.

[15]王淑玲,谢 恬,孙 敏,等.分子配伍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222 - 224.

New Pattern of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Wu Di,Yun Xuelin,Li Ke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Guizhou,China 550002)

The main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prescription.Prescriptions have ″party″and ″agent″in two parts,Chinese medicine ″party″is constitu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f compatibility of compound,so compatibility is the key and the soul to prescription.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TCM compound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compound,it not only has rationality,but also has the regularity.With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CM,the shortages of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mode(prepared herbal medicine in small pieces ready for decoction or whole herb)are recognized.Through the new research by the basic unit of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such as different forms of TCM (such as ultramicro prepared herbal medicine in small pieces ready for decoction and TCM granules)and different levels(such as active components and active ingredients),a new pattern of prescriptions compatibility has appeared,an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worthy of thinking have also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compatibility;rational drug use;medication regularity;new mode

R289.1

A

1006-4931(2017)19-0090-03

10.3969 /j.issn.1006 - 4931.2017.19.027

吴笛(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方剂,(电子信箱)979837031@qq.com。

云雪林(1968-),男,蒙古族,教授,主要从事中药与民族药方剂学的科研工作,(电子信箱)tiemukun@163.com。

2016-10-18;

2017-06-10)

猜你喜欢

饮片中药饮片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红参破壁饮片抗疲劳、耐缺氧、耐低温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浅谈中药饮片储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养护方法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某三级中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鉴别中药饮片真伪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