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

2017-01-14吕淑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4期
关键词:肌瘤常规腹腔镜

吕淑坤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

吕淑坤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96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49例)和综合组(47例)。常规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 综合组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情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综合组患者护理后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及总体健康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 明显高于综合组的6.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不仅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还可以减少并发症,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要点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 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为支持组织, 临床上又称为纤维肌瘤或子宫纤维瘤, 以腹部包块、月经量增多及经期改变为主要症状[1]。药物治疗需要长时间服药, 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性激素代谢紊乱, 因此, 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为了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 本文选取96例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8日~2017年6月17日本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 排除有外科手术禁忌证、精神障碍及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9例)和综合组(47例)。常规组患者年龄最小29岁, 最大53岁, 平均年龄(36.85±4.26)岁;子宫肌瘤数量:2个27例, 3个17例, 4个5例;子宫肌瘤直径最小2.70 cm, 最大8.14 cm, 平均直径(5.37±0.62)cm;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6个月, 平均病程(9.75±3.27)个月。综合组患者年龄最小28岁, 最大51岁, 平均年龄(36.84±4.23)岁;子宫肌瘤数量:2个26例, 3个16例, 4个5例;子宫肌瘤直径最小2.69 cm, 最大8.15 cm, 平均直径(5.38±0.63)cm;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6个月, 平均病程(9.75±3.2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组 患者给予入院后健康宣教、术前常规检查、讲解注意事项、术后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

1. 2. 2 综合组 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具体为:①术前护理:术前指导患者多进食蛋白、热量及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增强患者体质, 手术前1 d清洁患者阴道、会阴及手术切口区域的皮肤, 向患者说明术中的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安慰, 也可请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手术。②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协助医师进行处理, 手术结束后, 安排护理人员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③术后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留置管及引流液的情况, 可通过与患者聊天、播放轻松的音乐及深呼吸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应用简易健康调查量表(SF-36)[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及总体健康等方面, 各项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常规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31.32±3.14)h、进食时间(12.64±0.73)h、尿管拔除时间(24.76±2.97)h、下床活动时间(35.22±4.07)h、术后疼痛评分(5.38±0.43)分, 综合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8.91±2.69)h、进食时间(6.38±0.76)h、尿管拔除时间(12.90±1.54)h、下床活动时间(19.02±2.86)h、术后疼痛评分(3.12±0.37)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常规组患者护理后切口感染3例(6.12%)、腹胀6例(12.24%)、泌尿系感染2例(4.08%)、胃肠出血3例(6.12%), 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综合组患者护理后切口感染1例(2.13%)、腹胀1例(2.13%)、泌尿系感染0例、胃肠出血1例(2.13%), 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常规组患者护理后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及总体健康的评分分别为(71.41±4.02)、(71.46±6.05)、(61.43±3.97)、(70.25±5.47)、(71.07±4.90)、(70.23±4.02)、(70.32±4.04)、(71.58±4.03)分;综合组患者患者护理后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及总体健康的评分分别为(82.38±8.13)、(83.23±4.72)、(79.38±5.50)、(82.37±4.98)、(81.23±45.04)、(82.99±4.82)、(81.86±3.95)、(83.05±4.71)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 发生率高达25%, 根据肌瘤发生的位置可分为子宫颈部肌瘤和子宫体部肌瘤, 其中子宫体部肌瘤又有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之分, 该病的发生与患者体内性激素紊乱关系密切, 虽为良性肿瘤, 但存在癌变的风险[3]。手术治疗在剔除肿瘤的同时, 还需考虑患者机体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出血量少的优势, 可精确处理盆腔粘连和附件肿块, 只剔除肿瘤组织[4], 不仅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瘢痕, 还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患者月经与生育能力的正常[5,6], 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术中有效、科学的护理配合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 还会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7-10]。

本次研究中, 综合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 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说明综合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不仅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还可以减少并发症,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黄洁, 蒋文琛. 丙泊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中国药业, 2016, 25(19):50-53.

[2] 沈玉蓉. 自我管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国临床护理, 2016, 8(4):338-340.

[3] 张瑛瑜, 陈芳.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比较. 实用癌症杂志, 2016, 31(8):1373-1375.

[4] 蒋珊珊, 胡京辉, 沈燕, 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术前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大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中国内镜杂志, 2017, 23(5):1-4.

[5] 牟秦巍, 党蓉芳, 王明霞, 等. 超声引导子宫肌瘤射频热消融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 22(6):463-467.

[6] 杨菊芳.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8(4):50-51.

[7] 寇向利, 薛茹.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方案研究.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6):144-145.

[8] 吴丽清.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24):84-85.

[9] 袁军, 吴笑颜.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2例疗效观察及护理.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 15(4):234-235.

[10] 夏月英.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7):111-1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105

125001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2017-08-21]

猜你喜欢

肌瘤常规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常规之外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别受限于常规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